陈复礼,香港著名摄影家,在中国摄影界与郎静山、吴印咸并称为“三老”。他的一生致力于拍摄优美的风光照片。可以说是中国沙龙摄影领域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上世纪80年代,他突破性的邀请了三十多位知名书画家与他共同完成了“影画合璧”的摄影艺术行为,这个创举在世界摄影范围内都是仅见的。摄影评论家、摄影史研究者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蔡萌利用一次前往香港的机会对陈复礼进行了访谈。通过他们之间的对话,我们有机会深入的了解到陈复礼先生的摄影美学观,以及他进行“影画合璧”这个摄影行为的背后故事。
关于摄影经历
蔡萌:作为中国摄影史上非常重要的摄影家,请简要地回忆您这一生的摄影创作主要分哪几个时期?
陈复礼:我由20世纪40年代走入摄影的门坎,至今已超过60年,几十年的摄影生涯可划分出若干个时期。我早期被沙龙摄影所吸引,热衷于拍摄画意的作品,五、六十年代是一个高产期;我的大部分沙龙作品产生于当时自己的生活地——越南、泰国和香港。那时期,我对社会低层的劳动人民非常同情和关注,所以不少作品反映了他们的生活。
由50年代末开始,我进入内地拍摄,记得最早是1959年广东摄协邀请去丹霞山、桂林。祖国的壮丽河山深深地感动了我,成了我后来主要的摄影内容,除了「※※※」十年外,我的这股热情一直没有减退。70年代后,我的大部分作品产生于内地。这个阶段,我完全走出了“沙龙”模式,即使是拍摄风光、花卉,也会注重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思想。
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我在一种探索的状态中摄影创作,一方面寻求艺术形式的创新,一方面由于我对中国社会改革的种种变化感同身受,有不少作品蕴含了自己的观点,或渲泄自己的感情。
蔡萌:什么时期拍摄的照片数量最多?
陈复礼:20世纪80年代是我摄影创作数量最丰的年代。
陈复礼作品
蔡萌:在什么时期的创作最旺盛?
陈复礼: “※※※”结束后,中国经过了拨乱反正,文化艺术的气氛宽松起来,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创作旺盛时期。80年代我频繁出入内地创作,这个发烧期一直持续到90年代中期。
蔡萌:最满意的是哪个时期的作品?
陈复礼:我很难说某个时期的作品最满意。不少人会以参加沙龙的成绩来衡量作品好坏,而我回望自己过去的作品,至今仍然经得起审视的,虽有沙龙作品,但我比较满意的是那些富有生活气息的作品,还有就是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想法的作品。有些作品当年自我感觉未必很好,例如《石板街》,现在看起来却挺喜欢。
蔡萌:您早年曾经有过很好的家庭环境,本可以学习绘画,但后来为什么选择摄影作为您艺术创作的主要媒介?
陈复礼:其实,我早年的家庭环境只是小康,父亲喜欢画画,给我耳濡目染的影响,可是我十九岁就去了南洋谋生,开始只是个小店员,生活环境逼人,根本很难有安稳的环境学画。我每每看到自己欣赏的艺术作品,都会很向往。后来在法国杂志上看到了郎静山的摄影作品,原来摄影也可以如此富有画意的。我开始对摄影着迷。画画需要安稳的环境,而摄影却比较灵活,眼睛所见到的,就可以拍摄下来,这比较适合我当时的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