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影像频道专访 > 曾璜:不让历史留下空白

曾璜:不让历史留下空白

色影无忌
Geethan
Geethan
2022-04-21

同事中有几百位摄影高手,特别是拥有众多拍宣传片的高手,中国不会因多一名拍宣传片的人而增加什么。那我不妨就拍拍其他摄影师很少涉及的题材,比如大邱庄民企、地下摇滚、画家西村东村,中国当代前卫艺术、离家的孩子、计划生育国策、生活在贫困地区的中国儿童和异己分子。

为此,我没少被“逮”进派出所。新华社的红本本还管点用,让我在拍摄这些非主流、边缘化、甚至被限制报道的社会冰点时,没受过皮肉之苦。作为新华社的记者,我们有不说的地方,但我们不会乱说。

相比之下,西方的媒体,特别是近几年※※※政权以来,常常都在捕风捉影地发表歪说,尤其最近对疫灾和俄乌之战的报道,甚至不惜造谣惑众。这点与30年前我在美国接受的学院新闻教育,有了很大的不同了。

▲ 曾璜代表作《计划生育 - 结扎手术》,1997年。入选《摄影:一部文化史》。

▲ 曾璜代表作《计划生育 - 结扎手术》,1997年。入选《摄影:一部文化史》。

▲ 曾璜代表作《被拐卖的女人》,2004年。28岁的云南姑娘QLY被表妹卖了两次,一次四川,一次河南,为两个丈夫生了三个孩子。

▲ 曾璜代表作《被拐卖的女人》,2004年。28岁的云南姑娘QLY被表妹卖了两次,一次四川,一次河南,为两个丈夫生了三个孩子。

从1995年开始,我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拍了22年的照片,从非常贫困时期的中国农村,一直拍到脱贫。我去过很多农村,拍到过很多现实而珍贵的画面,是当时的政策语境下无法发表的照片。这些照片对中国历史是非常珍贵的一手影像史料,我以为应该捐给国家的文博机构来收藏。

这些照片在拍摄后的二十多年里,不断被国内外的媒体反复地采用。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巨变,这些照片将会显示出越来越大的历史价值,是国家和民族宝贵的影像文化资产。

▲ 1995年至2017年间,曾璜承担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指派,前往中国几十个贫困地区拍摄。 马桂花摄

▲ 1995年至2017年间,曾璜承担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指派,前往中国几十个贫困地区拍摄。 马桂花摄

▲ 1995年,曾璜为联合国儿基会在甘肃贫困地区拍摄。钱彤摄

▲ 1995年,曾璜为联合国儿基会在甘肃贫困地区拍摄。钱彤摄

我们这代人里,新华社的摄影记者有两三百人,中新社有三五十人,人民日报有十来个人,中青报十来个人,全国还有画报系统的几千人,地方报社数千摄影师,可惜很多摄影师都错过了记录下中国社会巨变的拍摄机会。

G:原因是什么?

Z:对摄影的认知。这代摄影师中,不少人是把摄影当作一个职业,一个养家糊口的工作。

我在1973年就学过拍照片了,却没为自己拍过一张知青照片。直到2010年前后,拍摄“跨越三个世纪的影像”时,才回到了生活过5年的村子拍下了第一张照片,当年的知青点早已物是人非了。那时不懂“不让历史留下空白”呀。直到去国归来,才将摄影作为“一辈子要做成的一件事”。

G:聊聊您之后转去中国特稿社做图库的经历吧。目前图库这个市场,视觉中国是国内的老大,在新闻、广告两个领域都有巨大的图片体量;新华社现在也有自己的平台(https://qianyue·xinhua-news·cn)可以申请成为签约摄影师。

如今每个新闻现场的亲临者,都有可能拍下一张登上新华社头版的新闻照片,新闻照片产生、采集的模式已经发生深刻转变。但是在90年代,您就开始做中国特稿社这件事,可以说是十分超前了。

Z:因我在国外的经历,对国外的体系和业态比较了解,遇到好的稿子,常常会利用我在美国建立起的关系,主动与西方主流媒体联系,比如给《※※※※》的图片总监写信推荐稿件,与当时国际上最好的报道图片社之一的Sygma签代理协议,慢慢形成长期合作关系,将国内几百位摄影师的图片推向国际市场。

那短短几年,几乎所有的国际主流通讯社和杂志都采用过我发的稿件,比如我编发的照片在1998年入选了德国《明星》和美国《新闻周刊》的年度照片。

▲ 曾璜代表作《香港最后的英军》,在1997年7月1日前几分钟,最后几位英军撤离香港英军驻地。

▲ 曾璜代表作《香港最后的英军》,在1997年7月1日前几分钟,最后几位英军撤离香港英军驻地。

曾璜(3)
无忌影像对话栏目(9)
无忌专访(26)
摄影收藏(10)
影易拍卖(1)
老照片(325)
新华社(37)
11
朕知道了~
1
呵呵
玩打地鼠呢?
分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