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作品、聊输出很自然就涉及到了摄影跟艺术的关系、摄影跟收藏的关系。一件东西一旦涉及到市场、定价、名利,就变得很复杂。但大家容易忽略一个基本前提:市场源于自发的交换,没有自发的交换就没有市场,没人可以逼另外一个人买一件东西,市场是不能靠主观策划出来的。
摄影作品是否可以进行交换呢?严格意义上说,每位作者对自己的作品都有所有权,只要你把它做出来就可以进行交换。这是一种高阶的玩法儿,包括选择的纸张,装裱的方式,作者的签名,实物的作品带有更多个性化的东西,我们选择作品时也会更谨慎。古代的文人之间就是用笔墨作品来交换的,是一种深度社交的方式,用作品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帖子里的精彩讨论。
我们的作品值得输出么?
(论坛精选)
嘉宾 那就中性灰:
我个人认为画册适合有些内容,有些不适合,比如135机器拍的,做画册我不觉得有问题,有些编排好的会很有意思,比如《鸦》、《美国人》,还有荒木经惟那些,但有些就不适合,比如杰夫沃尔的东西,他的东西在正式展览的时候都巨大,超级大,放到画册上就没意义了。包括新地形那帮人也是要大,要上帝视角。其实这就是另一个问题,摄影一定要看原作。
当然在今天,原作的概念没那么清晰了,但例子还是可以举,比如火棉胶湿版,你看到扫描出来的照片和看到板子完全就是两感觉。包括我们以前用胶片的时候,负片必须洗出来才能比较方便地看见。
另外线上的画廊跟线下画廊还是差太多了,我认识的人出售过电子文件的就是纪录片导演群体,比如丛峰最近就在为了新作品创作出售以前的数字文件。至于搞摄影的人,要说到出售,例太小了,买的人也少,被买了也不会被认为是被收藏。这也就可以说摄影在国内还没被认为是艺术的程度,但在国际上摄影是不是艺术这件事早就被讨论过了,也早就被当做收藏品收藏了,国内收藏对于摄影还是不太重视,觉得没收藏价值,还是绘画书法这种具备天然唯一性的东西好。
当然这也和今天摄影门槛无限降低有关,以前还得花个万把块弄个相机,现在只需要一台和相机厂商到处印logo的手机,作品获取的难度的降低也会让人觉得没价值,收藏嘛,艺术嘛,无非就是讲故事,你创作的难度越大,创作过程中所受的苦难越多,你的东西就越值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