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做完编辑重回摄影:跟着心里真正热爱的方向走
G:2013年-2017年,你加入新浪图片团队,拍摄、编辑图片故事。我第一次看到你的摄影作品,也是在《看见·看不见》这本书里你的图片故事——《黑土地上的生存》。这份工作既要求你有新闻采写的能力,又有编辑整合的能力。那个时候你的“KPI”是什么?
Y:当时在新浪新闻中心,我和其他三位摄影师的工作任务都一样,每个月要做一期能登上《看见》栏目的稿子,深度图文故事。这是最核心的工作任务。
G:代表媒体去采访和拍摄,和作为自由摄影师比,有什么相似?有什么优势和劣势?
Y:在新浪没有记者证,我的工作状态和自由摄影师差不多。要说优势,在公司工作,身后有很资深的编辑团队,能提供拍摄思路与资讯上的支持。劣势嘛,出差是花公司的钱,总得想着别浪费预算,有拍摄压力的。新闻部门都是花钱的,所以差旅预算一直很紧张。
做自由摄影师拍项目,是用自己的钱,哪怕没拍成也当试错了,工作起来压力就没那么多,也相对容易懒散。当然,接了工作还是要谈好预算,看看怎样完成比较合理。
G:你拍摄图片故事时,遇到过的困难和阻力来自哪里?
Y:拍摄迈出第一步是比较难的,找到合适的方式或者人,带你进入选题,拍摄会顺利很多。有的时候别人就是不让你拍,不愿意和你多聊。你得让别人知道你是谁,你为什么要来拍,拍完对别人有什么影响。
我手机里会存一些以前拍摄的照片或者发表过的图集,尽量争取别人同意我拍摄,无论是个体还是组织,都是这样,因为很难靠偷拍获得高质量的影像,不坦诚的相处可能也会为工作带来隐患。
《黑土地上的生存》(选)。2016年3月,鸡西市滴道区,下班的年轻矿工王大仁(化名),他毕业于矿上所属的职业学校,毕业后就开始在矿区工作。很多像他一样的矿工,在2016年如果没有别的工作技能,可能面临下岗或失业的困境。
G:你从这份工作里获得的哪些收获,对你后来重新去做自由摄影师帮助最大?
Y:新浪的工作给予我很多拍摄的机会,跟着严志刚、翟红刚还有同事们慢慢学,弥补自己拍摄与采访上的各种不足。我入职第一天,老翟就让我看新京报与南方周末的文字记者怎么做采写。
与传统报社不一样,当时新浪的摄影师很少有机会和文字记者一起出门,没有报料人,线索都是编辑和摄影师一起找,大部分时间是单独出差,自己要不停提高采写能力,之后自己再做自由摄影师就更从容了一些。
G:为什么离开新浪?离开后你做了什么?
Y:离开新浪是因为我想换个城市生活,在北京待了四年,很向往去其他的地方住一住,后来在喀什、泉州和成都三个城市里面选,还是成都最方便出差,就搬到成都了。到成都后,我大部分时间还是做摄影师,不仅做报道类与自己项目的拍摄,还有和朋友一起拍建筑与商业空间,扩宽自己的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