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现上海"系列访谈和影展
上海是一座特立独行的城市。
甚至有人说她是最不像中国的中国城市。著名摄影师刘香成用一本沉甸甸的画册《上海:1842-2010,一座伟大城市的肖像》尝试图释她的前世今生。但是即使500多个页码上千张图片也不足以完全涵盖这座城市的历史、风雅、市井和迷幻。因为上海的不可琢磨,也让她获得了"魔都"的诨名。
在"魔都"里诞生的摄影师,自然无法逃避的裹挟在这城市的奇异漩涡之中。来自上海的摄影师多多少少的带有一点点特立独行的气质。相比较北方的摄影师,他们的作品更像"海派清口"那样理智之下的冷幽默。
色影无忌的影像发现之旅将推出"发现上海"系列访谈和影展,让我们看看周旋在"魔都"的摄影师如何给我们带来一个不一般的大上海。
“发现上海”系列访谈第一期推出摄影师熊小默
熊小默是一直从事媒体行业的上海摄影师,现任《周末画报》iWeekly编辑总监。圈里的朋友总是尊称他为"熊老师",其实和他打过交道的人都知道这个称谓有些戏谑的意味,因为熊小默实在是个活宝,只要有他在的聚会一定不会沉闷。他的思维极度跳跃而且总是妙语连珠,经常让旁人笑的前仰后合。但是观看熊小默的摄影作品却给人完全不同的印象,他所记录的夜上海,静谧得仿佛另一个世界,陌生而又放肆的释放着这个城市丛林的吞噬力量。这个没有人迹的寂寥景观是否是熊小默心性的真实写照?下边还是来听他自己的说法吧。
熊小默在网络上被误传了很久的“时代周刊封面照” (本图由《外滩画报》覃斯波拍摄并做后期)
色影无忌:你的照片登上时代周刊,给圈里朋友的开了一个大玩笑。当你知道有人认真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感觉?
熊小默:对我来说这是一件很尴尬的事儿。开始我并不知情,当天我正在都江堰的无名河床中拍照,晚上木格开车带我回到成都,才发现这张朋友恶搞的照片在微博上已经转载数千次。毕竟当意识到自己被数以千计的有名有姓的人抬到一个高度时,再没有危机感的人也会察觉到无法脚踏实地的心悸。可后来又想,这的确也是很有标本价值的恶搞,从起初的三两好友之间的图形揶揄,最后变成了一场以讹传讹的信息暴动。与其他可以在微博神速传播的事件类似,"熊小默"在其中并不是作为一个自然人被转发的,在观察中我深刻感觉到拿着鼠标的人往往是不求甚解又不假思索。曾经担心我会无端遭到同样数千次的对于"虚荣"的口舌惩罚,但是后来就没有这种不安--只要自己没当真就对了。
色影无忌:形容一下你自己的脑组织吧,为何总会冒出来各种奇怪的想法?
熊小默:我觉得我鼻梁以上部分也许是一份遗产,来自祖先和旧世界,在我出生时候获得。我的确常有很多灵感,有些让我觉得并不来自我,而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不是什么自我吹捧,甚至我会因为自己只不过是"妙手"而感到沮丧。因为如果我不能把灵感以机械的形式确定下来,而"单靠直觉和和冲动来领悟图像准确传递信息的可能"(John Szarkowski语),我一定会有愧于拍照的一天。
色影无忌:你所拍摄的夜景照片冷冷的有些孤独感,和你所谓的"人来疯"气质有些相左,你觉得你的人格是分裂的吗?
熊小默:我不想在这个问题上撒谎,所以我请求跳过。
熊小默作品
色影无忌:老实回答,你独处时的冷静和Party时的"闹腾",哪一个是装的?
熊小默:我也会常常问自己有点类似的问题,但是对于一个21世纪社会人来说,诚实回答是很需要胆量的。而我又不是那么勇敢的,足以担当任何回答的人。
不过另一个问题会是,独处时的"自己"和party时的"众人",哪一个会是通常情况下更容易遭遇欺骗的呢?
色影无忌:安静和"闹腾"哪个是你更渴望的状态?
熊小默:我只希望我看见的都是快乐的。
色影无忌:你本身是学电子出版的,现在又干着完全对口的工作,你觉得摄影是可以让你跳出惯性圈子的一个方式吗?
熊小默:其实应该这么说,内心和梦想才是我们的"惯性圈子",摄影、写作、音乐都是这样的表达。为了支付胶卷、唱片、猫粮和房租,我会乐于在我的惯性圈子的墙外找一个工作,叫作"电子出版"。但是现在我在墙外干私活干了太久,有点耽误了正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