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影像频道专访 > 苏丹:记录表面,内涵自在

苏丹:记录表面,内涵自在

无忌原创
满异
my
2009-10-06

        年轻的女摄影师苏丹在北京城扫街期间,发现了北京人“面相趋同的秘密”,这个“秘密”吸引她不断用影像深入挖掘。作品《面相》集中体现了她对面相背后意义的探讨,在此由色影无忌独家线上放送。

        苏丹将拍摄的北京人面孔分组展示,在视觉呈现上使用刮花、做旧的手法,且打印在粗糙的牛皮纸上,用朴拙的质感巧妙暗示面具下的人格,分组并置的构架折射出整个城市中的百态人生同时也是千篇一律。“面相不仅是整个人生,也是北京这座城市的自传。”苏丹用影像探讨人类面孔的心理学、社会学意义,也为我们观看人们面孔时提供了另一种思考与解读的方式。

 

 

摄影师苏丹

 

“他们是这座城市的底色”

 

 

 

        色影无忌:先介绍下《面相》,如何想到要做这样一部作品,是什么时候开始拍摄的?跑了北京城里很多地方吗?

        苏丹:2008年底,我接到韩国琴山画廊北京站的邀请,参与了一个扶植中国青年摄影师的项目。这个项目要求以“北京”为主题完成一组创作,作品有机会在琴山画廊展出,出售。刚接到这个项目的时候,我很兴奋,这对于一个新人来说是个难得的机会,但是这个“大馅饼”我却不知道如何下口,面对“北京”这个庞大的主题,根本找不到创作的入口。连续几个方案都被推翻,我意识到呆在屋里冥想是行不通的,就拿着相机走到户外,开始漫无目的地“扫街”。有关《面相》的最初的设想就是这么“扫”出来的。
        来北京读书有四年了,早就习惯了北京的生活,可拿起相机对准这座城市时,才发现北京变得如此陌生。一想到北京,就会联想到首都、政治文化中心、奥运会、鸟巢,抑或CCTV的“大裤衩”,这座城市太符号化,让我觉得它很虚拟,又很冷漠。我希望自己的作品更温情些,更柔软些,所以我把镜头对准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他们是这座城市的底色,同时也是这座城市的主体,但这些人在这座写满王侯将相的丰功伟绩的城市中却很难找到位子。我特别想为这些人留下点什么,这也许是因为我和他们一样默默无闻地生活在这里吧。

 

        色影无忌:“面相”系列共有八组,每组里的肖像看上去都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每组“面相”都包括了儿童/青年/老年等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这是否有某种暗示在里面?

        苏丹:最初只是用田野调查的方式拍摄的北京人的面孔,拍了很多很多,整理片子时才发现了“面相趋同的秘密”,《面相》的创作就是在展示这个“秘密”,并试图挖掘面相背后意义。人的面相是一个庞大的命题,现在看到的八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我想通过这些作品发问:为什么生活在北京的人们,他们的年龄、经历各不相同,他们的面相竟如此地相似;为什么阅读这些不同人的面相就好像目睹一个生命个体由成熟到衰老的过程;是否生活在北京的人的成长及衰老的过程都符合这座城市设定的程式……

 

        色影无忌:如何找到这些“面孔”,在街上吗?拍摄过程中怎样和他/她们沟通的?你有指导他/她们如何面对相机吗?讲讲拍摄中的一些故事吧。

        苏丹:最初就是漫无目的地拍,见到人就冲过去要求拍照。大多数人都不理解我的行为(如果有人要拍我的脸,我想我多半也会拒绝,呵呵),所以被拒绝是常事。另外,受器材的限制,拍摄人脸需要靠得很近,在一般人看来这是带有侵犯性的,所以愿意配合的人很少。
        刚开始拍摄时很不顺利,第一个锁定的拍摄对象(她是位住在学校附近的老奶奶)就给我来了个“下马威”。我兴致满满,面带微笑地向她说明来意以便取得她的拍摄许可,还没等我说完,她就异常愤怒,向我喝斥着“快给我滚远点”“你侵犯我肖像权”“我让我儿子打你” ……照没拍成,还要挨顿打,出师不利,当时的我确实有点绝望。还好,之后遇见的几位老人都比较友好,也比较配合。
        在学校周围拍了几天之后,发现拍到的基本都是老年人,拍摄对象太有限了。于是,就改去人流密集的地方、哪里人多就去哪里,西单、王府井、鸟巢、火车站、前门……后来,发现天安门是个拍照的好地方。因为来这里的人多半是要拍照留念的,爱屋及乌,对我的拍摄也就没有那么排斥了。我拿着专业相机还是比较显眼的,很多人找我帮忙拍照,我就借机会要求拍他们,他们都很配合。我希望他们是以最真实的状态面对我的镜头,我没有启发或者引导他们。于是,我把天安门定我的主场,每天都往那里跑。初去的时候,拍快像的人都以为我是来抢生意的,对我很不友好。后来,看我对他们的生意没什么冲击,敌意就消失了。由于每天见面,就混了个脸熟,我多次和他们解释我拍摄的目的,他们很难理解,我也就不多说了。他们免费给我拍了快照,我也拍了他们,打印出来回赠给他们。另外,被警察盘问了很多次,他们可能觉得我是窃取国家机密的特务、或者破坏安定的恶毒份子。我只好拿出身份证、学生证来解释。念在我一个女学生,只是拍拍照,并没有什么出格的举动,加上我态度友好,警察叔叔们就不再为难我了。无奈天安门的轮岗干警太多,我只好刚和这拨儿人解释完,再和另一拨儿解释一遍。
        我的拍摄是主要集中在十二月和一月,那时北京的天气比较冷,一拍就是大半天,确实比较辛苦。尽管戴两层手套,拿相机的手拍一会儿还是会僵,就跑到KFC点杯热饮,暖和一会儿再出来继续拍。另外,我特别想借这个机会感谢陪着我完成整个拍摄计划的“助理w”。

共 3 页<<<123>>>
阅读全文
苏丹(3)
无忌访谈(75)
面相(1)
北京(504)
纪实摄影(1442)
观念摄影(88)
琴山画廊(1)
1
朕知道了~
0
呵呵
玩打地鼠呢?
分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