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影像频道专访 > 沈伯韩:观察俄罗斯有助于反观中国

沈伯韩:观察俄罗斯有助于反观中国

无忌原创
满异
my
2009-07-27

        如果说那种“伤感的气氛”背后有何原因的话,我想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都曾经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那里的居民大多信仰东正教,这两点应该可以算是。苏联的崩塌至今还对他们有某种程度的影响,尤其对俄罗斯,令俄罗斯人背负了某种无法纾解的负担。而东正教则给他们带来了笃信命运的沉郁。

        这种氛围有时会渗入我的个人情感中,目前来说我消化的还不错。

 

 

“我个人还是希望纪实摄影能更多的关注公共领域和公共价值。”

 

 

2008年11月7日,为纪念莫斯科红场阅兵67周年,俄罗斯士兵身着二战样式的军装在红场参加阅兵仪式。1941年的这天,参加阅兵式的各兵种部队在阅兵完毕后直接开赴前线同入侵的法西斯德军作战。

 

        色影无忌:你有刻意区分工作拍摄和个人创作的拍摄吗?如果有,你如何调整不同的拍摄状态?用的相机是否也不同?你个人作品的拍摄动力是什么?

        沈伯韩:2008年之前会刻意地区分,那会儿出去采访都带两套机器,一套数码单反,一套胶片,碰到适合给自己拍的场景就用胶片;2008年之后就不那么刻意了。拍单纯的新闻照片时我可能会遵循某些“规矩”或者“章法”,但给自己拍就不会。有时候在这两种状态间选择和切换是耗神费力的,会影响我的判断和拍摄。所以后来碰到某些场景时,我努力尽量不刻意划分这两种状态,结果就是我的新闻照片不那么“新闻”了,我觉得这是件好事。以前拍新闻就用Canon数码单反,给自己拍就用胶片机,比如Minox、Leica、HOLGA;后来我用Canon 1Ds Mark 3多些了,一是少带些器材比较省事也更容易让自己专注,二是我觉得它确实已经足够好了。

        为自己拍照是幸福的,是一种放松,或者说是调整,让自己安静下来。只有安静才可能更加纯粹。

 

        色影无忌:纪实摄影推动社会进步的功能性已经越来越不明显了,很多传统的纪实摄影人受到当下个人化纪实作品越来越多的冲击甚至产生困扰,你如何看待这点?

        沈伯韩:我想,这种功能性越来越不明显,一是因为周围的杂音太过喧嚣,二是作品本身还缺乏力度以及传播力度不够。表面上看,目前能够发表纪实摄影作品的传统媒体确实不多了,这种境况把纪实摄影师们推向了画廊和出版商。但我觉得在眼下这种消费文化为主导的景况下,这种“大部头”的方式反而有它的存在价值——摆脱媒体,也许会让纪实摄影更加沉静和纯粹。同时,将纪实摄影作品多媒体化并运用互联网进行传播已经渐渐成为一种趋势,这种传播方式成本相对低一些,覆盖面也更广些。纪实摄影的根本在“档案性”,摄影师用照片记录现实,提出问题,而解决问题则要靠更多的人合力完成。因此,我觉得当下纪实摄影师最大的任务一是拍更贴近当下的作品,二是竭尽全力地去传播推广自己的作品,让更多的人看到它,才有可能影响更多的人。最近我读到一句话,“如果我们不能改变世界,那就来改变世界观”,我想这句话对纪实摄影也是有借鉴价值的。

        至于“个人化纪实作品”,我想可能是指“私纪实”吧。就摄影语言来说,这些私人化作品的随意性、去经典化对于纪实摄影是一种丰富。但这也造成了这种摄影方式易于被复制,日本女摄影师川内伦子在国内有众多的模仿者就是个例子。另外,私人化纪实摄影的创作者容易将题材局限于细碎的较为私人化的领域,如果不能从中发现更深刻的核心命题的话,容易流于“小情绪”、“小氛围”等等“小”的境地,而缺乏“大”的公共价值。我个人还是希望纪实摄影能更多的关注公共领域和公共价值。

 

        色影无忌:为什么偏爱黑白?对当下时兴的新彩色主义不感兴趣吗?

        沈伯韩:我不是特别偏爱黑白,彩色摄影我也做,只是为了统一才将这组照片调整成黑白的。具体选择哪种方式,要看拍的题材是什么,想表达的主题和情绪是什么而定。个人觉得彩色摄影更入世一些,黑白摄影则更加出世一些。

沈伯韩(2)
无忌访谈(75)
俄罗斯(234)
记忆-现实(1)
新华社(37)
莫斯科(73)
lei(1)
0
朕知道了~
0
呵呵
玩打地鼠呢?
分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