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影像频道专访 > 沈伯韩:观察俄罗斯有助于反观中国

沈伯韩:观察俄罗斯有助于反观中国

无忌原创
满异
my
2009-07-27

        编者按:

       作为曾驻莫斯科的新华社摄影记者,沈伯韩用3年时间记录了俄罗斯的记忆与现实影像,汇集在他的作品《记忆·现实:有关俄罗斯》里。在新世纪充满变革和动感的俄罗斯大地,沈伯韩的镜头里却流露着从容和静谧。这与整个前苏联地区的文化和历史有关,而当地的氛围也融进作者的个人情感,显现在照片上。无论是呆立在雪地的路人、草地上迷茫的新娘、红场上士兵青涩的脸庞,还是封闭的地铁车厢、暗色窗帘下的列宁像、车灯照射出的诡异夜景……作为国内青年一代摄影师,沈伯韩用中国人的眼光搜索到俄罗斯现实中隐藏的点滴记忆。

        作家木心说“俄罗斯的文学是一床大棉被”,的确,不仅是俄罗斯的文学,整个东欧地区文化的厚重底蕴有时竟压得人喘不过气。然而,看完沈伯韩的这套《记忆·现实》,我们发现,尽管同样是忧伤的俄罗斯,好照片还是可以让人呼吸的。

 

 

工作中的沈伯韩

 

 

对于新闻照片,我的挑选标准是即便剔除掉新闻元素,它依然是一张能留得住的照片。”


        色影无忌:先跟网友们分享下《记忆·现实》的创作背景吧,看起来它们像是你完成新华社任务之余拍摄的个人作品,是这样吗?

        沈伯韩:这些照片大部分是在工作之余拍摄的,有的也是在工作时拍的。其实拍的时候比较散漫,回来后整理照片时觉得似乎能按照这个思路整理出一组主题相对统一的片子,就慢慢地整理出了一些。但我想,目前大家看到的这个也只是一个暂时的版本,再过几个月出来的可能会不同。


        色影无忌:你多年在俄罗斯,一定拍了大量照片,你是如何整理它们的呢?又以怎样的标准挑选进入专题?如何编辑专题图片?

        沈伯韩:我现在还在整理在国外拍的照片。一般是把纯工作的片子和其他的分开,纯工作的片子以时间和事件划分,每个事件放在一个目录里,目录名为时间和对事件的简单描述;对于其他的片子,基本是按照地点来划分,每个地方拍的片子放在一个目录里,这样便于查找。这样就整理出一个素材库,然后从中挑选符合我想法的片子组成另一个容量更小,内容更精的子库,然后在子库里再进行编辑。挑选主要是看是否符合主题。另外,对于新闻照片,我的挑选标准是即便剔除掉新闻元素,它依然是一张能留得住的照片。至于如何编辑粗选出来的照片,我也还在摸索和学习。

 

  

2007年12月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机场高速路边拍摄的照片。 

 

        色影无忌:《记忆·现实》里有很多带着强烈情绪的影像,尤其当你把镜头对准无人的场景时,那种呼之欲出的黑暗、寂静,立刻让我想起东欧裔法国摄影家克劳迪·斯鲁本,他拍自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的影集《别处》也有相似的场景和氛围,这能否说是东欧地区的标签气质?那里的气氛如此伤感,背后是否有一些文化和历史原因?和你的个人情感存在怎样的联系?

        沈伯韩:您提到的这种气质是否是东欧地区的“标签气质”我不好说,但就我到过的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而言,在有些地方依然能感受到这种东西,但并不完全是这样。在来俄罗斯之前,我看过三本关于它的画册:Luc Delahaye的《Winterreise: A Winter Journey Through Russia》,现Magnum摄影师Jonas Bendiksen的《Satelites》和现Magnum摄影师Carl De Keyzer的《Zona》。无一例外的,他们的影像都向我展现了一个凋敝、阴暗而具有某种乡愁意味的俄罗斯。当然,这与他们的拍摄时期很有关系。2000年至2004年间的俄罗斯正努力尝试从叶利钦时代的阴影中走出来,很多地方确如那些影像所描绘的那样。这些影像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某种印象,即俄罗斯就是这样一番景象,破败、阴暗而潜藏着某种危机。这种印记也影响到了我的拍摄。直到2008年我看过Simon Roberts的《Motherland》后,才意识到,也许自己的认识出现了某种偏差。Simon Roberts所呈现的是一个正在摆脱萧条、残破的刻板印象的俄罗斯,也是我所遇到的俄罗斯。在那些影像里,能看到自信的俄罗斯人,以及经济复苏给这里带来的诸多变化。

        如果说那种“伤感的气氛”背后有何原因的话,我想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都曾经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那里的居民大多信仰东正教,这两点应该可以算是。苏联的崩塌至今还对他们有某种程度的影响,尤其对俄罗斯,令俄罗斯人背负了某种无法纾解的负担。而东正教则给他们带来了笃信命运的沉郁。

        这种氛围有时会渗入我的个人情感中,目前来说我消化的还不错。

 

 

“我个人还是希望纪实摄影能更多的关注公共领域和公共价值。”

 

 

2008年11月7日,为纪念莫斯科红场阅兵67周年,俄罗斯士兵身着二战样式的军装在红场参加阅兵仪式。1941年的这天,参加阅兵式的各兵种部队在阅兵完毕后直接开赴前线同入侵的法西斯德军作战。

 

        色影无忌:你有刻意区分工作拍摄和个人创作的拍摄吗?如果有,你如何调整不同的拍摄状态?用的相机是否也不同?你个人作品的拍摄动力是什么?

        沈伯韩:2008年之前会刻意地区分,那会儿出去采访都带两套机器,一套数码单反,一套胶片,碰到适合给自己拍的场景就用胶片;2008年之后就不那么刻意了。拍单纯的新闻照片时我可能会遵循某些“规矩”或者“章法”,但给自己拍就不会。有时候在这两种状态间选择和切换是耗神费力的,会影响我的判断和拍摄。所以后来碰到某些场景时,我努力尽量不刻意划分这两种状态,结果就是我的新闻照片不那么“新闻”了,我觉得这是件好事。以前拍新闻就用Canon数码单反,给自己拍就用胶片机,比如Minox、Leica、HOLGA;后来我用Canon 1Ds Mark 3多些了,一是少带些器材比较省事也更容易让自己专注,二是我觉得它确实已经足够好了。

        为自己拍照是幸福的,是一种放松,或者说是调整,让自己安静下来。只有安静才可能更加纯粹。

 

        色影无忌:纪实摄影推动社会进步的功能性已经越来越不明显了,很多传统的纪实摄影人受到当下个人化纪实作品越来越多的冲击甚至产生困扰,你如何看待这点?

        沈伯韩:我想,这种功能性越来越不明显,一是因为周围的杂音太过喧嚣,二是作品本身还缺乏力度以及传播力度不够。表面上看,目前能够发表纪实摄影作品的传统媒体确实不多了,这种境况把纪实摄影师们推向了画廊和出版商。但我觉得在眼下这种消费文化为主导的景况下,这种“大部头”的方式反而有它的存在价值——摆脱媒体,也许会让纪实摄影更加沉静和纯粹。同时,将纪实摄影作品多媒体化并运用互联网进行传播已经渐渐成为一种趋势,这种传播方式成本相对低一些,覆盖面也更广些。纪实摄影的根本在“档案性”,摄影师用照片记录现实,提出问题,而解决问题则要靠更多的人合力完成。因此,我觉得当下纪实摄影师最大的任务一是拍更贴近当下的作品,二是竭尽全力地去传播推广自己的作品,让更多的人看到它,才有可能影响更多的人。最近我读到一句话,“如果我们不能改变世界,那就来改变世界观”,我想这句话对纪实摄影也是有借鉴价值的。

        至于“个人化纪实作品”,我想可能是指“私纪实”吧。就摄影语言来说,这些私人化作品的随意性、去经典化对于纪实摄影是一种丰富。但这也造成了这种摄影方式易于被复制,日本女摄影师川内伦子在国内有众多的模仿者就是个例子。另外,私人化纪实摄影的创作者容易将题材局限于细碎的较为私人化的领域,如果不能从中发现更深刻的核心命题的话,容易流于“小情绪”、“小氛围”等等“小”的境地,而缺乏“大”的公共价值。我个人还是希望纪实摄影能更多的关注公共领域和公共价值。

 

        色影无忌:为什么偏爱黑白?对当下时兴的新彩色主义不感兴趣吗?

        沈伯韩:我不是特别偏爱黑白,彩色摄影我也做,只是为了统一才将这组照片调整成黑白的。具体选择哪种方式,要看拍的题材是什么,想表达的主题和情绪是什么而定。个人觉得彩色摄影更入世一些,黑白摄影则更加出世一些。

“我希望自己的影像能更加沉、扎实、有力,更加像‘语言’,更加自由。”

 

 

2007年12月15日在俄罗斯※※※代表大会上拍摄的列宁像。当日,俄共推选久加诺夫为该党的总统候选人。

 

        色影无忌:好像你还在玩胶卷,这算一种坚持吗?

        沈伯韩:对,还在用胶卷拍摄,但具体用什么感光材料,数码还是胶片,得看拍摄的环境和条件。我以前一直坚持用负片,还经常增感,因为觉得在扫描和调整时有更多创作发挥的余地。但后来用比较好的扫描设备扫过负片后就觉得影像品质还是有问题,当然这也和我的拍摄水平有关。我想以后我会尝试多用彩色反转片和黑白负片拍摄。

        算不算坚持我说不好,但如果数码影像的品质足够好,我想我会多用数码相机的。我不大相信拿着胶片相机会比拿着数码相机拍的好,因为决定权在人而不在机器。

 

        色影无忌:听说最近结婚了,恭喜啦。婚后生活会给接下来的影像创作带来什么新东西吗?现在回到北京了,接下来主要拍什么呢?

        沈伯韩:谢谢!我想影响还是有的,因为人生状态和心态不一样了。我希望自己的影像能更加沉、扎实、有力,更加像“语言”,更加自由。接下来可能会比较多关注与中国经济发展以及青少年文化有关的题材。

 

        色影无忌:记得你的《俄罗斯地铁》系列在北京放映时配了挺哥特的一段音乐,那是什么音乐来着?谈谈音乐、电影、文学等其他艺术种类对你摄影的影响吧。

        沈伯韩:那首音乐是Vincent Gallo为电影《Buffalo '66》所做的,我很喜欢,它与照片以及莫斯科地铁的气场很合得来。我想一个有着强大精神支撑的摄影师才有可能做出好作品。其他门类的艺术都是可以丰富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的,它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色影无忌:作为中国摄影师,你在拍俄罗斯时是否带了本民族的文化印记,这点在照片中有否体现?另外,作为青年纪实摄影师,你对未来的中国纪实摄影有何期待?

        沈伯韩:中国文化的印记似乎还没有投射到我在俄罗斯拍的那些作品上。但我在观察俄罗斯时会反观中国,两厢对照,会有助于我理解两个国家。

        我目前还不敢称自己是纪实摄影师,但在努力向它靠近。期待有越来越多的人能踏踏实实地做纪实摄影,做有关中国现实的纪实摄影,关注自己和周围人的生存境况,多发掘有时代特色的题材。在表现手法上应该不拘一格,但要避免盲目跟风和机械复制。

 

沈伯韩(2)
无忌访谈(75)
俄罗斯(234)
记忆-现实(1)
新华社(37)
莫斯科(73)
lei(1)
0
朕知道了~
0
呵呵
玩打地鼠呢?
分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