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影像频道专访 > 沈伯韩:观察俄罗斯有助于反观中国

沈伯韩:观察俄罗斯有助于反观中国

无忌原创
满异
my
2009-07-27

        编者按:

       作为曾驻莫斯科的新华社摄影记者,沈伯韩用3年时间记录了俄罗斯的记忆与现实影像,汇集在他的作品《记忆·现实:有关俄罗斯》里。在新世纪充满变革和动感的俄罗斯大地,沈伯韩的镜头里却流露着从容和静谧。这与整个前苏联地区的文化和历史有关,而当地的氛围也融进作者的个人情感,显现在照片上。无论是呆立在雪地的路人、草地上迷茫的新娘、红场上士兵青涩的脸庞,还是封闭的地铁车厢、暗色窗帘下的列宁像、车灯照射出的诡异夜景……作为国内青年一代摄影师,沈伯韩用中国人的眼光搜索到俄罗斯现实中隐藏的点滴记忆。

        作家木心说“俄罗斯的文学是一床大棉被”,的确,不仅是俄罗斯的文学,整个东欧地区文化的厚重底蕴有时竟压得人喘不过气。然而,看完沈伯韩的这套《记忆·现实》,我们发现,尽管同样是忧伤的俄罗斯,好照片还是可以让人呼吸的。

 

 

工作中的沈伯韩

 

 

对于新闻照片,我的挑选标准是即便剔除掉新闻元素,它依然是一张能留得住的照片。”


        色影无忌:先跟网友们分享下《记忆·现实》的创作背景吧,看起来它们像是你完成新华社任务之余拍摄的个人作品,是这样吗?

        沈伯韩:这些照片大部分是在工作之余拍摄的,有的也是在工作时拍的。其实拍的时候比较散漫,回来后整理照片时觉得似乎能按照这个思路整理出一组主题相对统一的片子,就慢慢地整理出了一些。但我想,目前大家看到的这个也只是一个暂时的版本,再过几个月出来的可能会不同。


        色影无忌:你多年在俄罗斯,一定拍了大量照片,你是如何整理它们的呢?又以怎样的标准挑选进入专题?如何编辑专题图片?

        沈伯韩:我现在还在整理在国外拍的照片。一般是把纯工作的片子和其他的分开,纯工作的片子以时间和事件划分,每个事件放在一个目录里,目录名为时间和对事件的简单描述;对于其他的片子,基本是按照地点来划分,每个地方拍的片子放在一个目录里,这样便于查找。这样就整理出一个素材库,然后从中挑选符合我想法的片子组成另一个容量更小,内容更精的子库,然后在子库里再进行编辑。挑选主要是看是否符合主题。另外,对于新闻照片,我的挑选标准是即便剔除掉新闻元素,它依然是一张能留得住的照片。至于如何编辑粗选出来的照片,我也还在摸索和学习。

 

  

2007年12月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机场高速路边拍摄的照片。 

 

        色影无忌:《记忆·现实》里有很多带着强烈情绪的影像,尤其当你把镜头对准无人的场景时,那种呼之欲出的黑暗、寂静,立刻让我想起东欧裔法国摄影家克劳迪·斯鲁本,他拍自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的影集《别处》也有相似的场景和氛围,这能否说是东欧地区的标签气质?那里的气氛如此伤感,背后是否有一些文化和历史原因?和你的个人情感存在怎样的联系?

        沈伯韩:您提到的这种气质是否是东欧地区的“标签气质”我不好说,但就我到过的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而言,在有些地方依然能感受到这种东西,但并不完全是这样。在来俄罗斯之前,我看过三本关于它的画册:Luc Delahaye的《Winterreise: A Winter Journey Through Russia》,现Magnum摄影师Jonas Bendiksen的《Satelites》和现Magnum摄影师Carl De Keyzer的《Zona》。无一例外的,他们的影像都向我展现了一个凋敝、阴暗而具有某种乡愁意味的俄罗斯。当然,这与他们的拍摄时期很有关系。2000年至2004年间的俄罗斯正努力尝试从叶利钦时代的阴影中走出来,很多地方确如那些影像所描绘的那样。这些影像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某种印象,即俄罗斯就是这样一番景象,破败、阴暗而潜藏着某种危机。这种印记也影响到了我的拍摄。直到2008年我看过Simon Roberts的《Motherland》后,才意识到,也许自己的认识出现了某种偏差。Simon Roberts所呈现的是一个正在摆脱萧条、残破的刻板印象的俄罗斯,也是我所遇到的俄罗斯。在那些影像里,能看到自信的俄罗斯人,以及经济复苏给这里带来的诸多变化。

共 3 页<<<123>>>
阅读全文
沈伯韩(2)
无忌访谈(75)
俄罗斯(234)
记忆-现实(1)
新华社(37)
莫斯科(73)
lei(1)
0
朕知道了~
0
呵呵
玩打地鼠呢?
分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