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泡菜 青山帮主:
观摩了“tthemhem”的黑白扫街主题贴“太难了......不过不正是因为难,才值得去试么?”,就按此贴的内容来初步给个评分吧。
创作动机:“tthemhem”自述是出于对黑白摄影、黑白扫街、胶片摄影的好奇与兴趣下,做出的这次拍摄尝试。贴中也有从疫情前到疫情后的记录。动机起点积极,不过后续动力有点不足,我认为可至少给3分,多则4分。如果在拍摄的过程中能进一步有所感悟,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加思路清晰的创作思考,那么将会满分。
创作主题:街头摄影的主题,包罗万象,本无一定式。没有拍了什么才算是街头摄影的说法,也没有没拍到什么就不算街头摄影的说法。而正因如此,摄影师在展示作品时,更加需要梳理好拿出来呈现的作品背后的脉络,来引导观众体验他/她在拍摄时的冲动与所思所想。
简单来说,可以按手法、时间、光影、各种对比、情绪、个人的思绪等进行初步梳理,再寻找有无一个更统一、稍微抽象的主题进行整合。这个主题贴下,前期的组照主题以摄影师对所见所闻的反思为主,后续以画面元素共性为主,再到后面又以事件、天气为主,背后又暗含着以上海作为主舞台的背景要素。或许是攒的片子量还不足,或许是拍摄前后欠缺了点及时的反思,我认为在创作主题的表现上,“tthemhem“的这个主题贴内的作品很遗憾地只能到达合格线稍高水平,3-3.5分吧。
创作形式:这里我想说的比较多,先给出分数:3分。”tthemhem“的这次创作,是黑白胶片为载体。黑白摄影相对于彩色摄影剥离色彩、只剩影调对比的特点,是把双刃剑。去掉色彩后,当然并不是如多数网上所见的黑白”拥趸“们爱说的那句话:”剥离了色彩的干扰,更能表达我想表达的重点……“遇见这种言论,如果我看不见他们的作品,我将绕道而行,不做交流,因为我见过的这部分拥趸,黑白流于形式,内容往往不知所云,或许还原色彩后,还能靠色彩搭配找到点趣味。黑白摄影想出彩,私认为,需要更加注重画面中的内容对比、影调对比、物件大小对比的发掘和展现。”tthemhem“的照片中,也不乏这类型的佳作。其中尤为欣赏以下几张,带有独特视角与幽默感的作品:
《小区内的上帝视角》
《19年底,这单活干完没一个月,疫情轰然而至,不知他们现在何处》
《营造一方小憩空间,为了躲开真实人群》
其他作品的手法上,我觉得略显平淡。平淡的点一个是照片的距离感上,处在大多数情况下“刚刚发现”就进行拍摄的状态,类似5-10米左右的感觉;另一个是视角上,有些有趣的细节,没有去特意寻找一个角度进行放大凸显。这个问题我的猜测是,“tthemhem”当时的拍摄量还远远未到令自己“饱和”的状态。
此话怎讲?当自己以类似的手法进行拍摄一定量后,发现大多数的这类照片视觉刺激不够了,就是”饱和“了。还有一个点是,当练习类如盲拍、估焦技术时,路上见人就拍、擦肩而过就拍,难以避免会因为”啊,我做到了!“的这种喜悦而对某些实际平淡的作品高看几眼。当技术的练习达到”饱和“之后,就能更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作品的有趣程度了。
类似的,还有对拍摄内容的“饱和”、拍摄对象的“饱和”等等,比如我在香港,拍过一次路人游客对晚上维港烟花的反应后,再下一次遇到烟花升起、游客举起手机向海边跑去的情景,就不想再多拍了,反而是天桥上正在施工的工人大哥暂时放下工作,拿出手机和远处的烟花自拍合影的画面让我触动。“饱和”是创作路上必经的一个状态,感受到“饱和”代表你当下的阶段已经走完了,但不代表该放弃了,而是该思考如何在此基础上突破瓶颈了。
“tthemhem“的这个帖子里的作品,已经触及一个”饱和“了,比如到后期更新时多人群像型的创作比较乏味,以及一些偏向于”氛围感“的“自嗨型”照片过多。
使用设备:“tthemhem”能拍出不少佳作,相信对器材的选用和使用上已经有个人的心得。街头摄影上,拍到就是比没拍到了不起。这点我给5分。
总分:3-4(动机)+3-3.5(主题)+3(形式)+5(器材)=14-15.5分
发言上不够严谨、展开不够详细的地方,如果觉得哪里说得不妥的请各位尽情拍砖,在交流中把大家平时的所思所想锤炼成精华。也欢迎对着我的作品,按我的说法进行“挑刺”。以他人为镜,也是突破自我认知盲区、寻求进步的好方式。
▲ tthemhem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