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影像频道专访 > 专访:拉斐尔·戈尔德切恩

专访:拉斐尔·戈尔德切恩

色影无忌
leonqu
黄斌
2024-05-10

Ho Tam:除了摄影你还做些什么?

戈尔德切恩:我会弹吉他,最近常拉小提琴。我喜欢听音乐,因为音乐跟我的工作和艺术创作无关。

拉斐尔·戈尔德切《自画像如 Don Moises Rubinstein Krongold》2000

拉斐尔·戈尔德切《自画像如 Don Moises Rubinstein Krongold》2000

“戈尔德切恩的外祖父是这个系列的首个创作对象。戈尔德切恩的父母来自东欧的犹太家庭,后来全家流亡到拉丁美洲的智利和阿根廷。我们在照片中看到了一个面露愁容、手持报纸包裹的中年男子,这正是戈尔德切恩对他外祖父的记忆:‘一个好好的犹太人,成长在波兰,却不得不流落到世界的另一端生活。在那个语言和生活方式全然不同的地方,他无法找到工作,只能挨家挨户串门推销衬衫谋生。我很清楚地记得他那忧郁的面容和每天早上抱着的报纸包裹,里面装着要推销的衬衫。’”

Ho Tam:你如何看待商业摄影?

戈尔德切恩:许多商业摄影家的作品很有趣。随着时间流逝,某些作品的商业功能逐渐丧失,但随之它们又被过滤到视觉文化的国度,被当做一种文化符号对待。例如,四五十年代为《时尚》、《时尚芭莎》拍的作品,在当时看无疑是商业摄影,如今却被重新估价,视为珍贵的文化作品。

我不觉得商业摄影和艺术摄影之间泾渭分明。人们得考虑商业摄影图片的社会用途。某些作品的商业效用期一过就无人问津,而有些作品则会超越其商业功能持久流传下来。这取决于作品的时效性、主题及其社会用途,有些还取决于摄影家。很多时候,产品的照片比产品本身要伟大。

好照片就是好照片,你无法因它是商业摄影而否认这一点。在文化生产中,不同的理念就像河流一样相遇碰撞。有反对者说所有的产品都是纯粹的商品,这种生产行为是在助长消费主义,把人类带向地狱,因为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导致了环境恶化、全球变暖,最终会给世界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其中有些产品则是迄今人类创造的最高端、最精致的物品。当我们给它们拍照时,实际上是在庆祝文明的又一标志性生产。照片的作用就是把产品的巧夺天工之处清晰有序地表达了出来。

拉斐尔·戈尔德切《自画像如 Maka Ryten》1999

拉斐尔·戈尔德切《自画像如 Maka Ryten》1999

Ho Tam:你现在使用什么摄影器材?

戈尔德切恩:最近我用得最多的是尼康D3S。幸运的是在学院里我能借到高端数码相机,包括22万像素的。用4X5相机拍照很累人,也很费钱,但大幅印刷品的效果的确不同凡响。

拉斐尔·戈尔德切《家族肖像》草图和笔记

拉斐尔·戈尔德切《家族肖像》草图和笔记

“我开始拍自己的肖像时,意识到照片里不能有色彩。这是为了使作品看上去更像古老的肖像画,更能说明我的创作理念——使观众明白照片中所表现的和所代表的人物,也就是演员和被演的角色关系。换句话说,观众可能被愚弄了,以为这是某人的真实肖像,照片中的人曾真实存在过,随后才意识到这是一张现代拍的照片,原来是一个人在扮演另一个人。在这个系列中,色彩对主题是个干扰,一旦除去色彩,我所寻找的所有美感都开始显现——作品变得更难以琢磨,更有弹性,更为丰富,更像过去的肖像画。同时也更有说服力, 更像过去的某个摄影师拍下的某个很久之前存在过的人。

人为何物,如何在照片中体现人的存在,我们如何把自己置身 于照片中,如何看待和想象照片里的人——我执迷于对这些问题的探究。”

Ho Tam:你工作时间长吗?

戈尔德切恩: 我所知不多,但我的作品《家族肖像》曾在中国的书刊上刊载过,我觉得公众对此反响还不错。据我了解,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家庭的传统,尊敬长者,看重亲情关系——而在西方我们似乎已经失去了这个。

图文转载自《前线——国际摄影艺术家访谈》编著 (加)谭浩、 策划编辑 曲扬毅, 现代出版社 , 2011.7

共 3 页<<<123>>>
阅读全文
拉斐尔·戈尔德切恩(1)
艺术(282)
摄影(5650)
专访(208)
1
朕知道了~
2
呵呵
玩打地鼠呢?
分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