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朝鲜在最近一段时间里成为了世界媒体的焦点。但是对于生活在延边的朝鲜族摄影师沈学哲来说,豆满江另一边的朝鲜却是他一直遥望的地方。他的祖先很久之前从江对面迁到了江这边,一条大河现在也变成了国家的分界。宗族、血缘、社会、文化等等复杂的情结,随着这条河在沈学哲的血液里流淌。感情虽炙热,但是在沈学哲的作品却表现的相当平淡,甚至平淡到有一些乏味,但是恰好是平淡之中的一般深深地透露出这一边陲之地的不一般。
摄影师沈学哲
色影无忌:你是如何接受影像教育的?
沈学哲:小时候跟爸爸学的摄影,他是摄影爱好者。除了照相,家里还有暗房可以自己在家显影,放大。直到2000年我认识延边大学的一位韩国特聘教授,在那之前拍的都是那些华而不实的照片。那个教授对我的影响非常深远,直到现在。通过他,我接触了很多大师级的作品, 学习了很多理论知识。
色影无忌:你现在的主要职业是什么呢?
沈学哲:现在是无业游民,只能致力于做作品。
色影无忌:最早看你的作品是《延边牌匾上的风景》,那时你似乎关心朝鲜民族文化在同其他文化融汇之中的问题,带有一些质疑的态度。但是从你现在的这组作品看心态似乎平和了很多,为何你会有这样的转变?
沈学哲:质疑的态度在我的作品里并非是全部。虽然我有些许批判性的观点。对我来说延边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地方,因为这里有好几种文化掺杂并且融合在一起。牌匾就是这种文化的写照。对此我除了采集、凝视之外,没有做任何解释。豆满江系列也大致相同。可能因为拍摄对象以及方式有种种差异,所以看起来态度有所不同。比方我拍摄牌匾系列时选择了晴朗的天气,以强调牌匾独有的鲜艳色彩;而在豆满江系列中采用了黑白胶片,黑白更接近于我遥望豆满江时的那种情绪。
色影无忌:这组《边界之地豆满江》从形式上同过去也有区别,似乎更偏重于地形学的、景观的方式。你为何选择了这样的表现形式?
沈学哲:对环境的破坏,设置边界线等人为因素都是我关心的部分。加之我喜欢拍摄纪实性的作品,所以偏重于地形学的方式。在作品里始终都出现的豆满江也提供这种因素。
色影无忌:这些风景同中国其他地方有河流的风景是相似的,但是它偏偏又是承担了巨大的国家与社会意义的分界线,所以这景观的一般恰恰显示出不一般。你是试图去传达这一般中的不一般吗?
沈学哲:是的。其实说相似也对。但是仔细看的话很不一样。我们通过看对岸的山上悬挂的口号,人,房屋等可以分辨出那里与国内景色的差异。那些都是很小的细节,观者需要动用文化编码(code)去赋予它意义,要么它是一般的风景要么它是朝鲜或是别的地方。
色影无忌:豆满江在你的作品中像一个精灵一样忽远忽近,你为何选择这种猜谜一般的表现方式去表现这条与你感情很深的河?
沈学哲:有些时候是环境因素不允许我近距离拍摄的,比方边防巡逻兵不允许我到处乱拍。 有些时候我的感觉无条件的使唤我近距离拍摄或者远望。有些时候不想让一些事物赤裸裸的展现在照片里。前人说时隐时现才是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