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朝鲜在最近一段时间里成为了世界媒体的焦点。但是对于生活在延边的朝鲜族摄影师沈学哲来说,豆满江另一边的朝鲜却是他一直遥望的地方。他的祖先很久之前从江对面迁到了江这边,一条大河现在也变成了国家的分界。宗族、血缘、社会、文化等等复杂的情结,随着这条河在沈学哲的血液里流淌。感情虽炙热,但是在沈学哲的作品却表现的相当平淡,甚至平淡到有一些乏味,但是恰好是平淡之中的一般深深地透露出这一边陲之地的不一般。
摄影师沈学哲
色影无忌:你是如何接受影像教育的?
沈学哲:小时候跟爸爸学的摄影,他是摄影爱好者。除了照相,家里还有暗房可以自己在家显影,放大。直到2000年我认识延边大学的一位韩国特聘教授,在那之前拍的都是那些华而不实的照片。那个教授对我的影响非常深远,直到现在。通过他,我接触了很多大师级的作品, 学习了很多理论知识。
色影无忌:你现在的主要职业是什么呢?
沈学哲:现在是无业游民,只能致力于做作品。
色影无忌:最早看你的作品是《延边牌匾上的风景》,那时你似乎关心朝鲜民族文化在同其他文化融汇之中的问题,带有一些质疑的态度。但是从你现在的这组作品看心态似乎平和了很多,为何你会有这样的转变?
沈学哲:质疑的态度在我的作品里并非是全部。虽然我有些许批判性的观点。对我来说延边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地方,因为这里有好几种文化掺杂并且融合在一起。牌匾就是这种文化的写照。对此我除了采集、凝视之外,没有做任何解释。豆满江系列也大致相同。可能因为拍摄对象以及方式有种种差异,所以看起来态度有所不同。比方我拍摄牌匾系列时选择了晴朗的天气,以强调牌匾独有的鲜艳色彩;而在豆满江系列中采用了黑白胶片,黑白更接近于我遥望豆满江时的那种情绪。
色影无忌:这组《边界之地豆满江》从形式上同过去也有区别,似乎更偏重于地形学的、景观的方式。你为何选择了这样的表现形式?
沈学哲:对环境的破坏,设置边界线等人为因素都是我关心的部分。加之我喜欢拍摄纪实性的作品,所以偏重于地形学的方式。在作品里始终都出现的豆满江也提供这种因素。
色影无忌:这些风景同中国其他地方有河流的风景是相似的,但是它偏偏又是承担了巨大的国家与社会意义的分界线,所以这景观的一般恰恰显示出不一般。你是试图去传达这一般中的不一般吗?
沈学哲:是的。其实说相似也对。但是仔细看的话很不一样。我们通过看对岸的山上悬挂的口号,人,房屋等可以分辨出那里与国内景色的差异。那些都是很小的细节,观者需要动用文化编码(code)去赋予它意义,要么它是一般的风景要么它是朝鲜或是别的地方。
色影无忌:豆满江在你的作品中像一个精灵一样忽远忽近,你为何选择这种猜谜一般的表现方式去表现这条与你感情很深的河?
沈学哲:有些时候是环境因素不允许我近距离拍摄的,比方边防巡逻兵不允许我到处乱拍。 有些时候我的感觉无条件的使唤我近距离拍摄或者远望。有些时候不想让一些事物赤裸裸的展现在照片里。前人说时隐时现才是高手。
#p#
色影无忌:你的作品初看起来很乏味,看过文字注释以后才理解了其中的感情。你是否觉得摄影要把自己的生活经历与视觉经验不靠阐释的传递给没有经历过的人是很难的?
沈学哲:那根本不可能,因为照片本身不可能叙述任何东西,它的意义全是由观众去赋予的。照片的好坏不在于是否养眼,或者能否把作者的观点传输给观者。照片与文字相结合时会产生新的信息,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色影无忌:朝鲜因为自我封闭所以对于多数人来讲觉得非常神秘,生活在中朝边境你会感觉到什么不一样的气氛吗?你的照片中似乎可以看出安静之中带有一点压抑,这样的氛围中的生活经历是否影响到你的观看方式?
沈学哲:江的对岸是我祖先的故乡,这一点加之宁静的风景,河流及树木又显得非常唯美,所以它以及对岸给我的是一种懂景之情。那种压抑不是来自于我的作品的。对于朝鲜的认知使得人们解释我的作品时感到压抑。我看我的作品时跟别人看我的作品时的感受又不一样。我是拍摄者,拍摄过程中的种种感受都会反映到我看作品时的感受之中。拍摄时偶尔非常焦急偶尔压抑偶尔感慨偶尔新奇等等等,压抑不是全部的。
色影无忌:最近朝鲜的大事件是否影响到你们的生活呢?
沈学哲:暂时没有任何影响。希望朝鲜南北能早日统一。
色影无忌:你的这组作品还会一直进行下去吗?未来你会打算如何进展?
沈学哲:还会继续下去的。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停止拍摄。未来的进展方向还没有拟定,延边还有很多魅力之处等待发掘。
关于沈学哲
1973年出生于中国吉林省延边
职业 韩国斗山百科全书中国部摄影师
展览
2006年 美国 纽约hungallery(联展)
个展
2006韩国 SPACEBEAMgallery
2007年韩国 1019gallery
2010平遥国际摄影展
2011 连州国际摄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