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影无忌:你说过最初拍片子也很喜欢那些形式感强烈色彩比较讨巧的方式,后来是什么因素促使你离开了唯美的沙龙的路线?
陈焕庭:两条路线。一是内心的自省,二是外部的印证。
在开始拿起相机唯美了一小段时期后,我敏感地自觉“这不是我想要的东西”。这样的东西只能养眼,只是炫技,却不能震撼心灵。要能触动心魂,需要发自内心的,来自灵魂的声音。而摄影,只是这声音具体的语言形式而已。
当时还没有接触当代摄影领域,内心有了这样的想法,但却还不坚定。直到零八年底在一次比赛组织的活动中,远远听到当时在台上的一位著名策展人说的一些观点。就几句话,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顿悟”的感觉。具体的言语记不清楚了,其实这些观点已经在我内心存在,只是需要印证,需要共鸣。但她是我摄影路上的最重要的领路人。即使就那几句话,对我几年来的摄影创作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
正如佛教所云:众生皆有佛性。真正的艺术其实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存在于每个人灵魂与这个浩瀚无边的宇宙连接的那部分。只是自身尚未觉察,更加相信外部习得的“知识”,却很少内观寻求“智慧”。如禅宗六祖慧能,只是送柴之间无意中听到人诵读《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便“言下大悟”。所以“艺术”是无可学的,因为都是发自内心本性的禅机。
色影无忌:你是不是特别欣赏“规则就是用来被打破的”这句话?如果是,在你的创作中是如何体现的?
陈焕庭:早期是。后来不是。
或者说,早期在追求“不一样”。处于一个圈子,看到太多重复太多雷同,于是寻求不同,打破那个圈子的规则,走出来。走出来发现,又走入了一个圈子,于是继续打破,继续叛离,继续颠覆。可是“打破”不是究竟之道。因为那是以“不一样”为前提出发的,走出一些规则或许又走进某些规则,走出一些技巧或者又走入某些技巧。
然后慢慢领悟到,当在你心中规则已然不再是“规则”之时,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打破?不用刻意地追求“不同”,只要安静下来去内心寻找“自我”。自我必然“不同”,因为你内心的东西才是你真正特有的东西,烙上你烙印的东西,不再有所谓圈子,不再有派别。但走入内心却同时也是“大同”。因为你走入了人性。于是才有了共鸣,于是才有了力量。
我觉得,相对于打破外在规则而言,更难的是打破内心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