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影像频道新闻 > 无忌评图第112期点评回顾 | 否定精神既是超越精神

无忌评图第112期点评回顾 | 否定精神既是超越精神

色影无忌
无忌君
黄斌
2023-11-10

这期评图的反响比较热烈,我想主要因为作者的创作水平比较高,引发了大家的关注和讨论。charles123是在国外工作的摄影爱好者。这让我想到当初与无忌相识也是在国外念书的时候,被无忌作者的高水平作品和坦诚批评的氛围所吸引。那还是在胶片时代,需要先将底片扫描成电子文件才能发到论坛上,转眼已经过去20年了。在国外生活的华人往往因为自身文化身份的固有特点很难融入西方文化的大环境中,找到一个可以深入交流的地方更是难得。希望无忌评图能成为促进海内外华人摄影交流的平台!

好的作品必会引来精彩的评论。资深泡菜“建筑师不算爱好者”第一次出现在摄影批评的帖子中,很显然是一位对建筑学和摄影美学有深入思考的作者。他的批评和与charles123间的对话非常精彩。在他们的讨论中既有对对方作品的分析评价,也有对自己创作的反思。这正是我们伟大导师所说,“作为创造原则与推动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的具体体现。自我反思与自我批评是推动创作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

让我们回到正题,回顾这一期的精彩讨论。

charles123作品

charles123作品

资深泡菜 建筑师不算爱好:

作者Charles123只拍了4个月,我拍了40年也没有他拍的好。这个世界就是如此参差不齐。

charles123作品

charles123作品

1、萨尔克生物研究所中庭的人

路易.康设计的这个建筑是冷静的、甚至是抑郁的,虽然位于海滨,开阔优美,但建筑对使用者非常不友好。这个地方一年到头挺晒的,从中庭穿过走到另一侧去有点辛苦。路易.康虽然自己挺花花的,但大多数建筑都有那么点苦修的味道,似乎把他每一座建筑的立面都当做了哭墙。

这个中庭被认为是康的代表作之一。他用一个完全开敞的空间,毫不费力地呈现了一个极度自闭的情绪。Charles123的这张照片准确地捕捉并加强了这一点。影像充分展现了这个中庭的开敞,并毫不客气地真实刻画了画面正中位置这个耗尽所有景观预算做出来的、被建筑评论家捧上天的、孱弱细小的水景(沟)。拍摄者没有选择建筑摄影常见的高对比光照场景,而是在一个几乎没有影子的光环境下完成,同时选择了低饱和度的色彩呈现,将光环境可能对场景氛围产生的影响降至最低。这些选择本身不仅构成了作者的态度,也实际完成了画面的表达。

空旷显示了冷静,抬高的地平线则隐约暗示了压抑。此时画面正中的人物平衡了建筑环境的负面情绪。这个人物刚好跨越那条昂贵的水沟,姿态随意,看起来是在这里工作的人,尽管占比非常小,但她提供了画面仅有的动态,并且在这个剪影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物的专注,不管是专注于行走还是手里抱着的东西,或是头脑中的思考,专注是从人物动态中可以直接感知的。这个人物不仅为画面提供了尺度、完整了形式,更是具有不可或缺的情感价值。

charles123作品

charles123作品

2、绿色的橙郡

在这幅照片中,作者似乎有意控制了色温,让天空呈现出暧昧的、黏腻的偏绿色调,不禁让人想到另一位摄影师 Frank Bohbot 的用色偏好。放一个 Frank作品的局部。查尔斯123和弗兰克作品并不相似,这里只是举例来支持一下我对两位摄影师用色的观点,而且,截取局部应该也不会惹到任何版权问题。

Frank Bohbot 作品

Frank Bohbot 作品

作为读者,我认为查尔斯123这张作品如果是单幅的,不宜做过度解读,其影像只是在传递单纯的双关语趣味,不宜做社会或政治意义上的引申。实际上这张照片会让我期待这只是关于橙郡的一组作品的封面。

charles123作品

charles123作品

3、走廊的光影

感觉这张照片也是在萨尔克生物研究所拍的(查尔斯123是在那工作的科学家?)不过我不确定。作为建筑摄影,中规中矩。值得注意的是,一旦明确、强烈的光影介入了画面,对场所氛围的影响是巨大的。

泡菜 charles123:

我这三幅图前后期的心境被您看透了。

2不算是LA的橙郡,而是圣地亚哥某处的“橙路”。这张照片是我刚刚买回相机的时候拍的,甚至不知道色彩轮盘中对立的颜色。只是觉得路牌是绿色的,路名却可以双关。后期便一股脑把所有色彩都调成绿色并给了饱和度来加强这种基于双关的对比。

1和3都摄于salk institute,我并非这里的工作人员,而是慕名前来参观(拍摄)。当时不是不想拍大光比广角畸变的常规建筑摄影,而是我只带了个70-200去。。在1处拍照后觉得不太适合走“蓝天白云”的路子,因为长焦本身构图导致了两侧建筑形成了“关门”的感觉,颇为压抑。后期就强调了这种压抑把天空的饱和拉得很低,清晰度也单独降低。建筑物单独给了饱和纹理和清晰度。修出来之后的感觉很“朝鲜”,就留了下来。

3是游客照,拍了半天只有一张满意的,心有不甘,这个机位工作人员在拍工卡照片,我就凑了过去拍了个线条+光影的图,因为图本身够“游客”,后期也没怎么细心的处理。

您评论中的摄影师我关注了,希望也能从他的作品中汲取更多灵感!

资深泡菜 建筑师不算爱好者:

澄清一下,不是“三幅图前后期的心境被看透了”,

而是:

这三幅图准确地传达了作者在前后期的想法和意图,而我对这些想法和意图恰好做出了相对准确的理解。

作为艺术的影像,其生命过程不仅止于作者的影像本身的创造,也必定完善于读者对影像的观看和理解。

所以,我之前说过你这四个月,已经拍得比我拍了四十年的都好,是我的真实看法。

所有的摄影,从湿版到CMOS,从大画幅到手机,从国家地理摄影师到街边自拍的小姑娘,所有的摄影,只形成两个范畴,文献或艺术,粗略地对应着两种目的:记录或表达。

当作者能够准确地通过影像传达自己的意图,就是拍得好。

为什么那么多影像没有获得关注?因为作者没有必需通过这幅影像传达的思想、意图或情感。这也没问题,摄影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自娱的、自足的,所以也是自洽的。

charles123作品

charles123作品

4、邻近海滩的铁路

这张照片显示出,当作者面对多种表达可能的诱惑时内心的纠结。作者对此做了详细的说明。

但是,通常情况下,你必须做出选择。

什么都要说,往往就会因为啰嗦湮没了你的主题。

如果在当时无法做出取舍,那就都拍下来并且多拍几张。

剪裁图片没什么丢人的。如果影像的目的在于表达,那剪裁完全可以是表达的一种手段。

人们要求新闻摄影不要做剪裁,那也是自欺欺人,因为新闻记者不做剪裁也可以选择按下快门的时机。一个完整的可视的事件,对于不同的编辑或读者,其“决定性的瞬间”也绝不相同。就像新闻永远不是客观的一样,摄影也永远不是客观的。

charles123作品

charles123作品

5、旷野上分岔的公路

这张典型的美国国家地理式的照片非常完美。

我个人不太接受把国家地理式的照片列为“风光/风景摄影”。国家地理式的照片总有那么一股探险和窥伺的味道。说不好。

charles123作品

charles123作品

6、海边悬崖和新月

看到这张照片我就会想,安塞.亚当来拍这张照片的话,他会怎么做?

我确定他会用更长一点的焦距,让月亮显得更大一点。在后期他会控制悬崖的曝光,力争显现更多的暗部细节。

这种照片,技术上挺难的。现在数字后期应该能解决很多问题。

charles123作品

charles123作品

7、摩天轮

这是这一组Charles作品中我最爱的一张,这张作品对我的吸引力首先来自于图片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强烈冲突。

摩天轮常是嘉年华会/游乐场的视觉标志,这张照片(我猜)应是类似的场景。一般我们去拍嘉年华,通常会强调多彩的灯光、欢乐的人群、兴奋的孩子什么的,各种摄影教程一般也是这么教的,拍出来流光溢彩欢乐祥和,漂亮。

但是Charles做了不同的选择。他刻意控制了明度,让黑夜只是黑夜的样子;也选择了较低的饱和度,于是画面的氛围彻底改变了——越过了“冷静”的台阶——有点接近“惨淡”的境界。

摩天轮居于画面的中心,明亮、完整,却不是主体。照片的主体是前景中的一大群人,人群并未得到充分的曝光,晦暗不明,只看得出是一大群,朝着同一个方向行进。来自画面右侧不可见处的灯光照到了一些人的胳膊和光腿,勉强勾出了这一群人的轮廓。我猜那其实可能只是刚刚入场走向中心场地的人,所以才有如此整齐一致的行进方向。

作者做出非常有趣的选择:嘉年华会的场景+火人节的诡异氛围+古怪的行进人群,他出其不意地用这些元素制作了出人意料的——远离老少咸宜的嘉年华、也不属于激情奔放的火人节,而是更接近THE DEAD WALK的一个意象。这张照片也不再“像”一张照片,而是更像一个电影画面。对于照片,我们很少会拍的这么暗,哪怕是夜景。我们都有信息不足恐惧症。但是电影不怕。电影的意思不是拥有更多的画面,而是拥有时间的长度,对黑暗的场景的持续展示仍然能够提供我们渴望的信息。我印象里Charles在回帖里提到过喜欢电影画面的氛围感,刚才又去看没找着。

我学到的:敢于反常规。

charles123作品

charles123作品

8、路边咖啡馆的遮阳伞

街拍的难,对我来说在于把镜头怼上去的勇气不足。Charles用了偏长的焦距,好处是不用怼上去,坏处是空间感被削弱。这张片子唯一的问题就是这个。

charles123作品

charles123作品

9、边境墙下的老墨边防军

挺好的场景。我喜欢他的阳光笑容。虽然没有另一张里的小船看起来那么意味深长,不过咱也不需要那么意味深长不是,又不是新闻图片社的委托。

泡菜 mikezhuang:

Charles, 你好!看你的发言、回帖,觉得你是一个特别诚恳的想与同好交流的摄影爱好者,所以我也不打算写评论了,一则你刚开始起步,还在各种尝试中,现在对作品作整体评论不是一个恰当的时机;另外也想抓住机会,与一个热情的作者聊聊天,估计互动会远比评论更能给彼此带来启发。

从初学摄影的经历的角度说起。我觉得你的起步环境与我那时候比真实天壤之别,最早我是在大学开始学摄影的,在学校属于副科,老师是搞版画艺术的,所以基本从艺术角度启蒙。但我们又不是专业学艺术的,听得懵懵懂懂,技术上只有一本《纽摄》,翻译的也不好,总之完全没有你现在这么丰富的信息环境和技术条件。

但是呢,我又觉得,如果一个人真的爱好摄影,不论外界条件如何,其实他在初期的经历、他最早的一批作品,都是与他的心灵贴的非常近。等以后见识多了,技巧提升了,会有一段路程你会离开当初的敏感和热情一段距离——不会彻底离开,那样的话就会丢掉爱好——然后你又会慢慢地找回初心,而且会让心灵更加丰富、富于变化、更加有力量。从这个过程来说,所有的初学者都是相似的。

所以我觉得刚开始的这个阶段,对于作品的任何反馈你都可以听听,但又都不要一锤定音,让它主导你的摄影。而且事实上你也做不到很快就在一个明确的轨道上运行。我觉得你其实多少是有这个意识的,所以你谈起自己的各种不足时,是蛮松弛和客观的状态。只要不着急就好,你前面有无限的时间和好玩的经历在等着你。

回到你这里列举的十张比较满意的照片,我倒是想先问问,如果只能选一张作为你当前的代表作,是哪一张呢?理由呢?

泡菜 charles123:

非常感谢您的认可!我也会继续努力的。

至于选代表作,我实在感觉很难选。说实话,我自己这三四千的快门并没有拍出来说“哇,这张照片我要打印了挂起来”的程度。从拍摄难度来讲,那张带地景的拼接的星空确实是最难的,从另外的论坛(500px)的反响来看,那张夜景天际线是最受欢迎的。

但是确实有几张从创作动机来讲不太一样的照片。我目前大部分的照片都是拍之前我知道我要拍了。我查好了资料,我知道这个地方带着相机去会拍出来好看照片。但是那张无人机拍的俯拍是不一样的,我当时只想飞上去看看。但是这个岔路口很让我想起速度与激情的电影情节。这可能是我第一张有创作动机,有调色思路的照片了。大抵就是这张了?

资深泡菜 myxsara:

近期难得的优秀点评作品!

虽然作者摄影时间不是很长,但是很老道,比很多玩了十多年摄影的朋友更专业,更有眼光,点线面让他玩明白了,没有超长焦大光圈的虚化,没有大红大绿的过度饱和,简单元素让人过目不忘,相信以后继续朝着这个方向摸索,他能呈现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很好奇作者是做什么方面的工作的,短短时间为何有如此造诣?不得不说,天赋真是可遇不可求。另外,相信作者是一个钻研能力和学习能力很强的人,这次没有批评,只有赞许,只有鼓励,继续加油,朋友。

泡菜 charles123:

之前两位大佬在我的贴子里也诘问过创作动机的问题。关于人文,可能我目前还是比较喜欢有故事感,有戏剧性,有张力的照片。我希望看到这些照片的人会去想,为什么这个人在这个地方做这件事,ta还好吗?究其原因,可能一部分来自我本人的性格,另外一大部分原因就是这样的取材比通过更日常的取材表达相同的东西简单得多。我自忖还到不了那个水平。

至于影调上,略微欠曝光,欠饱和,高对比的影调比较受我欢迎,我拍的不少人文照片想表达的都是孤独,寂寥,荒凉,但是不绝望的情绪。这种影调我目前看来还是比较搭配的。欢乐,活泼,低对比的影调我目前还没学会一个。感觉很容易落入"糖水片”的范畴,与此同时我也没找到什么摄影师主打这个风格。

我再发一些图,这十张图发完基本上就是这四个月所有我拍出来比较满意的照片了。纯属抛砖引玉。希望大家不吝赐教。

之后再发,我会在帖子里用以下格式写,这样能把自己的思路讲清,也方便各位指出我的问题!

“我会在帖子里用以下格式写”说的是

1. 我想表达什么

2. 我的原图里有什么

3. 我的后期增加了什么,为什么增加这些东西

创作动机:人文摄影上,作者比较拘泥于“决定性瞬间”,尚没有一个清晰的,偏好的想法。偶尔也可见后期完成的作品和前期的取景构图不搭配的情况。更多时候拍摄时并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可能需要过一段时间重看想法才能逐渐明晰。风光摄影比较能判断出经典的风格和相对应的技法,将将入门。作者没有拍过人像/商业照片,不谈。总体来说满分5分可以勉强给到2分。

创作主题:目前来看作品的主题多以低中调为主,比较阴暗,以负面情绪居多。但是有时候主题摇摆十分严重,甚至有出现同一组照片经过后期成为完全不同风格的情况。很明显还在摸索,模仿阶段。给个1分鼓励分。

创作形式:作品上看,作者多以线条为主,对分割,光影等的掌握还比较初级。作者比较倾向于将看到的东西通过后期更加强烈的表达出来,照片主体一般都有,但是仍需要时日打磨主体的表现。作者对于对前期操作完成类似目的还不是很能掌握。给2分

使用设备:作者所有作品都用sony水桶机a7m4完成,使用的镜头则基本为G大师(租用),部分作品使用了nisi系列的ND,GND以及柔焦镜,提升空间十分有限(A7R5?)。器材绝不是掣肘的原因,给4分。

同时我会利用这段时间把前边的评图过一遍。看看能不能得到什么启发。据我所知摄影批评吃力不讨好,国内外这种免费形式的评析都很罕见。十分感谢能有这个机会,也希望无忌越办越好!

感谢无忌泡菜们的精彩评论,欢迎更多对摄影创作有真知灼见的网友们加入,参与作品评论。

参与作品评论:

参与方法:所有论坛泡菜均可点击跳转“charles123”论坛作品版块(https://forum.xitek.com/uid-10741232-forumphoto.html),观看其全部作品,对感兴趣的相关作品进行点评。

评论方式:在《无忌评图第112期|“charles123”作品点评征集》帖子中回帖评论内容即可。

评论内容:大家可从创作动机、创作主题、创作形式、和使用设备,4个维度对作品进行解读,让摄影不止于爱好。

无忌影像&哈内姆勒

《无忌评图》栏目已与德国哈内姆勒达成合作,每期选评作者将获赠1幅个人作品的输出权益,纸张由哈内姆勒提供,采用收藏级制作标准。

时代发展与技术发展直接相关,现代打印技术与传统的银盐工艺最大的区别是提供丰富的材质选择。艺术家的创作其实是一颗种子,它还需要滋养的土壤存在。后期制作的过程是对艺术家作品再创作的呈现,也是另一种形式上的再叙述的过程。

数码打印领域的资深人士肖雁群老师曾将作品与输出媒介的关系比喻为一场婚姻。“材质本身具有生命力的,材质输出的匹配度就像一场婚姻,一个女人嫁给不同的男人会获得不同的命运,好的输出是一场成功的婚姻。”

始创于1584年的哈内姆勒,是德国非常古老的艺术纸制造者,四个多世纪以来,一直为传统画家、数字艺术家以及工业企业提供品质超群的纸张。在四百多年如一日执着于对原料和品质严格要求的同时,也不断调整和创新,只为实现一代代艺术家对于承载介质的终极理想。

▲ 无美颜赠品示例(由往期评图作者收到实物后拍摄)

纸张输出尺寸:A3或A4(根据作品像素上限)

赠品不含装裱

哈内姆勒官方网站:https://www_hahnemuehle_com

如果你不是玻璃心,希望自己的作品得到客观的点评,就在无忌评图里冒个泡,让我们看到吧!

参与作品投稿:

老泡菜参与方式:在《无忌评图|为作品说真话,让摄影不止于爱好!》里发送一张照片即可,编辑部会浏览作者账号名下上传的所有作品。

新人参与方式:在无忌论坛任意板块里自开一帖,将需要我们看到的作品统一发到帖子里,然后在无忌评图栏目里发送一张照片,编辑部会浏览作者的投稿帖中作品。

投稿要求:投稿作品须为本人拍摄,请注明作品名称、器材参数、作品描述,具体题材不限。

charles123(5)
摄影(5651)
作品(432)
点评(92)
讨论(86)
分享(119)
1
朕知道了~
0
呵呵
玩打地鼠呢?
分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