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影像频道新闻 > 无忌“影像说”第5期精彩回顾|夜饮,不亦乐乎!

无忌“影像说”第5期精彩回顾|夜饮,不亦乐乎!

色影无忌
无忌君
黄斌
2023-05-17

这期开贴以来帖子里有很多精彩的观点,自我表扬的话就不累述了,谈谈几点可以改进的问题。第一、办这个栏目的目是希望大家通过交流来反思摄影创作,每期的主题的向度不同,目的是为了抛砖引玉,不是命题作文,只要是与创作相关的讨论都是欢迎的。第二、有点情绪也不是不可以,讨论问题带点火药味儿也是正常的,这样才热闹么,所以希望大家对彼此有个基本的尊重,这样才长久。第三、讨论问题不能完全脱离创作实践,要结合实践。丑闺女也得出嫁,展示自己的作品还是要大胆一点儿,不要担心被批评。批评是对创作最好的帮助,大艺术家们都是被“骂”出来的,现在免费能听到实话的地方越来越稀罕了,希望大家要好好利用。

下面就让我回顾一下本期的精彩讨论。

嘉宾灌水秀制作的思维导图

嘉宾灌水秀制作的思维导图

如何做好一个中长期摄影项目?

(论坛精选)

泡菜 filter123:

在无忌论坛的不同主题贴里,围绕着摄影和艺术的话题被提起来很多次,每次都是扯不清。我在那些主题里的发言的基本观点和这里一样:摄影只有很小一部分和艺术有关系,大部分的摄影不是为了艺术的摄影,不是作为艺术的摄影,就像天下文章这么多,作为文学的文章只占很小一部分。

断言 “纪实摄影死了,风光摄影死了” ,就像在说 “除了作为文学的写作之外,所有的写作都已经死了” 一样。

Robert Frank 作品

Robert Frank 作品

泡菜 摄影小三:

我认为摄影没有死,也不会死。我在前面讲过,布列松、佛兰克属于他们那个时代,他们所代表的人文也属于他们那个时代,在摄影史上仅仅是一个片段。如果用布列松、弗兰克的成就来作为人文片的标准,甚至用来衡量现代的人文作品,都是错误的。对于当下来讲,我们需要的是开辟一片新天地。

事实上,从纪实主义到新纪实主义,人文也是在发展之中,马丁-帕尔不也是被骂了半辈子才成名的,所以,关健是现在有没有人能够像马丁-帕尔那样去“破圈”,走出一条新的道路,而且,如老兄所言,布列松、弗兰克代表的人文纪实已经死了,可是,我们还活着。

说到烟火气,前几楼我讲了一句话:我觉得可以把人生的思考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烟火人生,一个是哲学人生。所以,拍人文,我们要考察时代的人性差异,透过烟火气看到更深刻的东西。布列松、弗兰克等等之所以杰出,因为他们的影像并非仅仅流于形式,而是透彻的表达了他那个时代的面貌。

Robert Frank 作品

Robert Frank 作品

我们谈论了很多人文摄影,好像没有人深入探及什么是人文。托马斯讲过一句话:理智与信仰并行不悖,它们是一个钱币的两面,不能硬性分割。如果我们把拍人文理解为记录人的社会行为,那么,就离不开对人性的理解,而人性它像一个钱币,具有正反的两面,而且并行不悖,不能硬性分割,如果我们要触及,它永远值得我们去探讨。

泡菜 constaintin-fox:

我理解的“人文纪实摄影已死”指的是那种完全复刻现实的“记实”,从这个角度出发,我赞同这个说法。因为对于经过发展后的摄影而言,“记录”这种原始功能已经不再是摄影的代名词,也不是现代摄影的初衷。

Robert Frank 作品

Robert Frank 作品

然而时至今日,仍然有人以为照片中拍到了人,或者有人文景观的痕迹就算“人文纪实”。世界上的生活场景不胜枚举数以亿计,一个个都记录下来一点意义都没有。摄影要做的,就是提取那些有代表性的、能充分反映生活特点的画面。这才是“影像”的意义。

我们不得不承认布列松、佛兰克这一代摄影师为摄影树立了典范,开创了全新的纪实手段。如果说他们所代表的人文也属于他们那个时代 ,那么谁能代表现在这个时代?布列松创立的马格南是一座丰碑,目前还没有人敢说超越它。

泡菜 filter123:

摄影就是摄影。只有放下 “艺术” 的执念,坦然接受广泛多样的不为了艺术的摄影,才能更好地思考摄影的本质问题。摄影原本就不是为了艺术而生。在摄影的发展历程中,追求艺术也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小分支。

Robert Frank 作品

Robert Frank 作品

当思考 “作为艺术的摄影” 或者 “摄影艺术” 的时候,明白艺术探索必然面临大量的失败。大量的默默无闻、离经叛道、别出心裁、挖空心思、孤芳自赏、小团体范围内的抱团取暖 .... 都是最常见的现象,而最终能够取得大众认可的只是凤毛菱角。

这并非大众不懂艺术,而是作为艺术探索者,失败乃是常态,成功只在少数。在探索过程中,同行相互鼓励,尚未成功的冠之以 “先锋”、“前卫”、“后现代”、... 各种各样的新名词,新标签,给尚处于探索阶段的努力者以适时的肯定,鼓励其继续前行,给予其同行认可。但是,如果把这种同行认可凌驾到大众认可之上,乃是本末倒置。

同行认可,只是小成功;大众认可,才是大成功;跨越时代的大众认可,才被视为经典。

泡菜 摄影小三:

罗素说:“一个人的生命如果不同世界上的其他生命联系在一起,那么,他虽生犹死。”如果人文摄影死了,那是因为摄影师他漠视了生命与生命的壮观伟大,而我觉得,中国涌现过的人文作品,以及以后涌现出来的人文作品,当世界摘下墨镜,一定会星光灿烂。

生命的联系,有很多种方式,永远在创新,永无止境,有如我们遥望星辰大海,无边无际,只要人类还在,人文摄影便在。我们看见过苦难,我们同情苦难,可是,苦难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把镜头对向苦难,我们的目标是消灭苦难,而不是歌颂苦难。吴冠中说只有苦难才能产生杰出的艺术家,那么,我们脱贫了,艺术家就都消失了吗?歌颂美好生活,才是革命者献出生命的初心,当社会没有苦难,我们却故意去寻找苦难,或者去放大苦难,以彰显深刻,那是病态。

中世纪有一种修为,当某人觉得自己有罪,为了救赎,便自己去建筑一个小屋把自己囚禁在里面一周年,小屋四面墙壁,只留一个小窗给亲人递水送饭,正是这扇小窗,仍然维系住他与其他生命的联系,如果人文死了,那扇小窗便关上了。

诧摩武俊说过:“你应该知道,对别人与自己,或别人与别人之间的关系,是很难一开头就能了解得很透彻的,实际上应该多见多闻,来增强本身的认识能力。”诧摩武俊的话,正是探究人文摄影的魅力所在,也是人文摄影永不消亡的原因。不知道我的引用是否正确,但是,我们一定不要让过往的杰出成为我们前进的枷锁。

美好生活就在当下,她是如此的美好:

摄影小三 作品

摄影小三 作品

主持 leonqu:

说来说去还是一种“本位”思想在作祟。讨论摄影纯粹不纯粹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呢?对我们具体创作有什么帮助?我还是那个观点,什么合适自己就用什么,最终还是要回到创作本身来考虑媒介问题,脱离了创作讨论媒介都是空谈。

下面这幅刘香成的作品,我在前一段photo上海看到的。我个人不太感冒纪实类的作品,但我觉得这幅就挺好,留下了那个时代特有的一些东西,是一种见证,也是一种反思,最重要的是它是真实的,不是谁想象出来的。如果这是AI画出来的我觉得就没那么有意思了。

在2023上海photo展出的刘香成作品

在2023上海photo展出的刘香成作品

下面这个酒杯是我喝酒喝高兴随手拍了的一张。我现在手机里大部分都是吃喝玩乐的一些片段。我喜欢这些东西,因为它们真实的记录了我当时的感受。要说摄影跟其它媒介的区别,我认为就是它很真实,不是我想出来的所以才有价值。

leonqu 作品

leonqu 作品

最后我再放一张我用ipad画的酒瓶子。关于这幅作品的创作我想的就多一些,是对美国抽象表现艺术家波洛克的致敬。画中的这个酒是美国本土的威士忌,很有代表性。波洛克是个酒鬼,最后是因为喝大了撞树上死掉的。但他的创作确实开启了现代艺术的一个新里程,当时喝这个酒的时候我就想到怎么借这个酒瓶表达一下我对他的敬意。这个画的底还是摄影,但这时摄影对我就是一个信息采集的工具,帮助我构思创作,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造型和构图方面的参照。

leonqu 作品

leonqu 作品

泡菜 constaintin-fox:

既然这个栏目是“影像说”,不管嘉宾给出的话题是什么,终归应该回到影像的主题上来。从影像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才能用摄影这个手段表达一些东西。而现在看来,这个主题似乎被一些大道理给绑架了。不少发言是在空谈一些所谓的“生活、文化、历史、艺术”等等看上去让人无法反驳而又与实质无关的东西。

由于任何艺术都离不开这些关键词,所以它们成了高谈阔论的壁垒。然而术业有专攻,不了解影像本身却一直拿这些至高无上的词汇说事又能遮住什么呢,只能把一些平庸至极的照片想象成充满“感情”的照片,对具体创作起不到任何作用。是不是掌握了“生活、文化、历史背景”这些内容就能拍好照片呢,如果这样的话,直接开一个生活栏目或者世界历史文化的栏目不就可以了么。稀松的照片配以经典的语录,多么滑稽的画风,这不是对摄影的嘲讽么。

看到那些经不起推敲和逻辑不通的言论,就应该知道为什么世界摄影的话语权掌握在外国人手里。可悲的是竟然有人把纪实摄影分成中国的和外国的,他们大概不知道视觉语言是世界通用的,也不知道摄影的语言本就源自西方。

仅凭想象臆测影像,误人误己。

Robert Frank 作品

Robert Frank 作品

泡菜 filter123:

回到 “如何做好一个中长期摄影项目” 的原始问题。

1 坚持:坚持不懈,克服懈怠、动摇、中断、终止,等等。

2清晰的目标和定位:划定目标,搞清楚自己的摄影实践在多样化的摄影中的定位,排除各种诱惑和干扰。

比如,项目就打算忠实记录某个人的成长过程,就不必纠结有人说直白的记录不艺术;比如,项目打算探讨各种用相机和镜头能拍摄的色彩块块、或抽象线条、或特殊的晃动能形成的特定效果,就不必在意有人说照片空洞无物。

3 疲劳时,能适当歇歇,调整并继续前行:复杂的、长期的摄影项目,随着推进,遇上瓶颈是常见的;调整思路,调整拍摄方法,都是正常举动。

4 到达“终点”时,知道自己到达了终点:项目有开始,就需要有终点;除了那些打算活到老拍摄到老的项目之外,得自己确定一个完成标志。完成了,就可以开始构思新的项目。

项目和项目之间,也不见得必须完成一个再启动下一个,而是可以并行的。1和3,1和4,都不矛盾,而是辩证统一。

老坛泡菜 灌水秀:

无忌嘛,交流观点、现象,还是别对号入座啦。

我们拍照,是因为记录是摄影的基本且主要的功能,如何表达、隐喻、映射,是个人修为,也不必纠缠太多。以前腾讯网图片频道和国家地理合作出过几本画册《中国人的一天》,记录并展现普通国人的一天,在记录中讲述普通人的故事,感怀生活。

扉页里的序言这样写的:“黄昏,是那些散落在城市里沉默的人们归家的时候。那些在冷风中行色匆匆的人,他们像晚归的候鸟,在傍晚时分,收拢好自己的翅膀,默默回巢。在这样的土地上,没人知道,会有多少楼宇推倒重来;在这样的土地上,没人知道,会有多少面孔生死明灭;在这样的土地上,没人知道,会有多少记忆戛然而止。这些影像无法复制,转瞬即逝”。这段文字或多或少能说明我们拍照记录的意义,从侧面也看出,在个体泯然众矣的今天,观察、感受、拍照、记录、表达,是很个体、私人的事。

做中长期拍摄专题或项目,想获得更好的传播价值,最好在开展之前先考察下有没有相同或类似的项目做的比较好、比较成功,就是要“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否则重复类似的主题、或拍的平平无奇,就毫无传播价值;当然,如果只是作为自己爱好、观察而做的个人的专题,那都无所谓了。

马宏杰的《中国人的家当》,专拍普通人家和家里的锅碗瓢盆家具器具用具,这之前鲜有人做相同或类似的主题;而且我觉得他的“中国人的家当”提炼主题符合国人的传统观念,家不仅是一个处所居所,还包括一应家伙事,所谓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把人对家的情怀物化、具体了,“家当”的变化也反映了社会、家庭的变化;所以点找对了,并且提炼出来,就形成了社会价值、传播价值。

这两天诸位友友们讨论中、西方摄影、文化、艺术比较多,摩擦激烈、激烈摩擦,这里就事论事,突然想起有一本图册放那都没怎么认真翻看,也许能拿来一用。《外国摄影师镜头里的中国》(中国国家地理 视觉中国银盐档案系列,中信出版社),手机翻拍几张:

这本图册都是国外大家,或老牌记者在中国拍的,也确实记录、代表了中国的时代、社会特征和变化,如果不说出处和拍摄者,能辨别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拍的么?所以还是那个观点,具体到一个摄影家、摄影师、摄影爱好者,他拍摄、记录的东西,脱离不了他当下所处的环境和语境,不论中外、土洋,也不论国外摄影师在中国拍、中国摄影师在外国拍,王庆松这样的摆拍大师,拍得也不是空中楼阁,是对现实的再造像。同时,摄影人拍的、记录的、创作的图像,或多或少会有他潜意识的映射,例如主编Leonqu的创作,喜欢喝威士忌。

夜饮,不亦乐乎!

leonqu 作品

leonqu 作品

各位泡菜对此是否也有自己的看法?欢迎大家到论坛,踊跃发言,通过分享、交流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

参与话题请点击链接跳转

“影像说”是无忌影像新开设的对话栏目,栏目的初衷是为激发大家对影像、对创作话题的讨论,促进泡菜间的互动交流。“用简单的话,聊不简单的事儿。”

新的一年,希望“影像说”能成为摄影人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的自留地。

现在向广大无忌泡菜公开征集话题。与影像创作相关、贴近生活的话题都可提交申请。每月我们将会从申请中选出一个好的话题点子,并邀约话题发起人与无忌影像编辑部在无忌论坛一同开贴讨论。

话题每月更新一次

每月话题讨论内容将在无忌官网、微博、微信以文章的方式进行总结和推广。邀约嘉宾和每期选出的一位积极参与泡菜,将获得马小路提供的价值500-1000元的摄影周边产品做为奖励。

具体参与方式:

1,色影无忌注册用户可添加无小新微信,添加时请注明:影像说

2,将话题点子用300字以内的文字简单的阐述说明(可附相关作品)

3,话题讨论中发布的作品均须为作者原创

无忌影像 无小新

无忌影像 无小新

心动不如行动,期待大家的参与

影像说(26)
摄影(5645)
讨论(86)
分享(119)
意见(25)
艺术(282)
创作(50)
3
朕知道了~
1
呵呵
玩打地鼠呢?
分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