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影像说都有特定的主题,提出主题的目的是为了抛砖引玉,引发思考,引发讨论,不是做命题作文。因为摄影(艺术)创作涉及很多方面,尤其是自发创作对作者的反思能力、对创作主题的认识程度都有更高的要求。
我特别不赞同把摄影创作与艺术创作孤立开的想法。因为不论摄影,绘画、雕塑、多媒体甚至AI创作都离不开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也就是创作动机,创作形式(方法)和创作结果这三个核心要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这里尤其需要认识的是动机,因为它是我们进行创作行为的先决条件。我们为什么创作?创作行为满足了我们的哪些需求?进而才是满足了观者的哪些需求?在明确了需求和目的前提下才是质料上的选择。就像一个人感到饥饿,他清楚地意识到需要吃东西来消除饥饿,这时我们的大脑才会反映出吃什么?去哪儿吃?吃的健康不健康?味道好不好的问题。
回到本期主题:如何做好一个中长期项目?任何长期可持续的行为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需要被满足的,合理的动机。这个动机是什么?这个问题是在讨论中慢慢浮现出来的。所以不要怕“跑题”,只要能引发我们深入思考创作规律的讨论都是被需要的。
我不反对摄影的纯粹性,就像格林伯格强调绘画的纯粹性一样。对于批评家和“权威”机构来说这也许是个问题,但对于作者来说唯一的问题是这个方法适不适合,自由不自由?当年吴冠中先生提出《笔墨等于零》,那些搞传统水墨的就很不开心,说这是一派胡言,他画的那些其实跟传统水墨没什么关系,并不正统。这当然也对,因为吴冠中是在法国受的艺术教育,当然不会很“正统”,但并不妨碍他表达对故土的一往情深。
艺术的创新精神不就是在于它的不正统么?
下面就让我回顾一下本期的精彩讨论。
嘉宾灌水秀制作的思维导图
如何做好一个中长期摄影项目?
(论坛精选)
嘉宾 灌水秀:
最近比较关注对专题后期如何选片,没受过什么系统、专业的训练,在网上各种查找观摩,注意到一个曾经的影展是大师专业选片的展示——马格南手稿:摄影经典的诞生(Magnum Contact Sheets)系列影展。
史蒂夫·麦凯瑞的“印度”
可能我们会以为马格南的摄影大师只要拿起相机,拍下来的每张都是经典,但从这个影展能看出,实际上大师也毫不吝啬快门——对同一场景会有十几甚至几十次的按下快门拍摄,原来大师的经典一样是在海量捕捉拍摄后选出那张独一无二的,毫厘细微之间的差别选哪张更好,只有摄影师或编辑自己能体会;没有大师的现身说法和更多资料,只能看片体会。
切·格瓦拉
伊朗妇女
泡菜 摄影小三:
这组选片非常精采,可以看到作者的眼光十分锐利准确。
我们在拍摄时,脑中会不停闪过相片构成的影子,可实际看片时往往会出现一些误差,照片并没有拍摄时想像的那么好,我们把现实的三维世界在脑中想像成二维图像,不可能十分准确,特别是透视变化引起的误差。所以,有时会发现心目中拍得最好的那张,在后期选片时反而觉得没那么好了,选片可谓是创作的延续。
选片十分考功夫,体现个人综合素养水平,与当时的认知。这四组片选的非常准确,但是,哪怕是大师,有时也会走漏眼,史蒂夫.麦凯瑞的《阿富汗少女》就差点被扔进废继篓里。我们业余选错片的机率更高,一段时间后发现淘汰的片子却更好这种事时有发生,因为我们还在进步中。《中国摄影报》曾经发文批评业余三乱:乱拍摄、乱投稿、乱删片,乱删片就是指片没选好,就把别的片子都删了,可能过一段时间,随着认知的改变,删掉的片子可能更好。
而认知的改变可能长达数年,也可能只有几个月时间。有一次我在无人海岛上拍人*体片,拍完后模特特地吩咐我选十张最好的RAW给她,我也十分细心的选了十张认为最好的RAW发给了她,过了几周,我开始选片做了一些JPG出来,事实上我也忘了选给她的是哪些片,后来她看到我实际选出来做JPG的片与给她的好多张不一样,当场就黑了脸,以后再也不给我拍了。
子版版主 duoduobear:
好多摄影师强调决定性瞬间,但很多决定性瞬间是海量拍摄后选片选出来的。
过去在中国经济基础薄弱,胶片摄影昂贵,很难大量拍摄,当时就看到介绍,国外著名摄影师来中国,中国摄影师发现他们的拍摄量和中国摄影师大不相同,中国摄影师都是深思熟虑后很久再拍摄,甚至为了达到理想效果,很多都是摆拍。而国外摄影师拍摄量巨大,成本不是中国摄影师承担得起的。
回到本期“影像说”的主题“中长期摄影项目”,如果能坚持不懈地长期拍摄“消防栓,垃圾桶和环卫工”,真的是有成功的可能。
无忌非常有名的“女儿和狗”就是非常好的一个中长期摄影项目。https://www3.xitek.com/topic/girl/index.html
主持 leonqu:
个人没有做长期项目的动力也跟国内对出版的管控有很大关系。大部分摄影师的收入来源是版税。不是说创作为了赚钱,但回血才能再投入,市场机制建立不起来完全是自娱自乐很难。
泡菜 摄影小三:
仔细想想,市场机制确实是更为重要的事。中国虽然人口众多,但艺术普及程度比西方薄弱不是一点点,欧美的摄影展会附带不少销售,不论人文作品、艺术作品、风光片都有人买,欧美的家庭有收藏或悬挂艺术作品的习惯,在国内则不可能,有些家庭挂摄影作品作为装饰的,多数也是买印刷品,极少有愿意买原作的,尽管观赏效果两者差别很大,尽管多花不了几个钱,但多数人不会比煮好一餐可口饭菜更注重这一点。
我在闲鱼上看到有人在卖装裱好装框的摄影作品,有些拍的也很不错,价格只是百来块钱,差不多就收个装裱的工本费,但还是无人问津,我跟其中一位卖家聊了聊,他也是非常的感慨,坦言中国人还没养成习惯。至于画册,市场就更小了。没有繁荣的艺术市场,不可能有高涨的创作热潮,没有人买画,齐白石也齐白石不了。
陈年泡菜 色王子:
这几天整理了一下二十年前拍摄的一组北京胡同,拍摄于2002至2007年,历时5年,都是用胶片拍的。
色王子 作品
说实话北京的胡同拍的人很多了,如何拍出不同是个问题,当时正处于胡同改造和拆除的躁动中,就觉得先拍下来再说,宗旨就是不把胡同当风景拍,要拍“活的”胡同,其它以后再说。
现在整理的时候还是没有什么好的思路,暂划分三个部分:1、胡同的生意与生活 2、胡同中的孩子们 3、狗狗 — 胡同生活的调味剂。发上来让大家拍砖吧!
色王子 作品
只是把胡同的片子简单分了下类,还谈不上什么编辑意识。在整理这些照片的时候很感慨,很多当初觉得非常普通的片子,现在觉得完全不一样了,时间确实能沉淀出很多东西。有时就不由自主的想:画面中的孩子们现在都已经是20多岁的大小伙子了,在干什么工作?很多老人也可能不在了。还有很多胡同中的小景致,也不知道该怎么分类。
我拍摄胡同的时候,已经有不少人以胡同为专题拍过胡同了,比如大名鼎鼎的徐勇,我的一位同学中青报的摄影记者也拍过,并且都办了展览出了画册,反响很好。
色王子 作品
大部分人都是把胡同当风景拍,画面中很少出现人物,拍的或很美或很沧桑。我在拍的时候主要注意与他人不同,胡同既是北京一道独特的风景,也是很多老北京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我曾经采访过为保护北京胡同而四处奔走的华新民(法裔),她说在保护胡同的同时还要注重保护胡同中的原住民,不能将原住民简单地一迁了之,原住民与胡同是一个整体,没有了原住民的胡同就成了没有生命的干尸。很赞同她的这个观念,也对我的拍摄很有启发。
色王子 作品
因此我在拍摄的时候主要将镜头对准生活在胡同中的人,而胡同则基本成为背景与环境,拍摄一个人文的胡同。当时拍摄主要使用是尼康F3相机,ais24/2.8、AF20/2.8D、ais35/1.4、蔡司ZF25/2.8几支镜头,这几只镜头的视角在拍好人物的同时还能收进更多的环境,满足我的拍摄需要。胶片有柯达、富士的反转片,也有少量乐凯的黑白负片,后期统一扫描转黑白。感觉胡同的色彩比较单一,更适合黑白表现。
色王子 作品
主持 leonqu:
为什么拍胡同?是对过去生活的一种思念?我在胡同里工作了4年,就在什刹海。每天从地铁出来到办公的地方都能看到黄包车队,放鸽子的,还有里面的杂货铺,买菜的。比在写字楼办公有烟火气。中午休息的时候还能绕着什刹海走一圈,到附近的锣鼓巷星巴克买杯咖啡。胡同吸引我的地方就是烟火气,我当时拍了一些,现在回头看看也是想捕捉这里的烟火气。
leonqu 作品
陈年泡菜 色王子:
我从小生长在科研院所的宿舍大院里,没有住过胡同。有不少玩伴和同学是胡同中长大的,那时叫他们“胡同串子”。去过同学的家里玩过,感觉很新奇,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
色王子 作品
工作后尤其是去过很多其他城市后,愈发觉得胡同是北京之所以叫北京的独特存在。改革开放后国家发展日新月异,但城市建设越来越趋同,千城一面。楼是一样的楼,路是一样的路,吃的也越来越接近。
色王子 作品
信息化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所有城市几乎瞬间同质化,独特的东西越来越少见了。只有走在胡同中时,才能让我有一种 “哦,这里是北京” 的感觉。但随着城市不断开发,胡同在逐渐消失,老北京们那种独特的生活方式也在消隐,有的四合院被改造成了价值数亿元的豪宅。
色王子 作品
我们不可能让社会停止前进,每个时代都会给城市留下属于自己的烙印,作为摄影人,有责任拿起相机记录下城市走过的足迹,告诉人们:胡同曾经是这样的。
主持 leonqu:
“老北京们那种独特的生活方式”,这个是说清楚了。具体作品可以围绕这个主题再提炼提炼。这段话也很好,完全可以做这个系列的导语,这样看就是完整的一个系列作品。
陈年泡菜 色王子:
实话说,拍的时候没想那么多。我是个摄影记者,职业使然我对摄影的认知是一种记录方式、传播方式,当然也是一种表达方式,表达对新闻事件的立场。
色王子 作品
拍这组胡同主要是记录和表达,记录这种独特的建筑形态与生活方式,表达对胡同生活的敬意。拍一组活色生香的胡同,是我当时的初心。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初的策划很粗糙,没有一个非常好的楔入点,拍摄得很散。如果当时寻找一户或几户人家去深入地拍摄,使其更有故事性,以小见大可能会更好,所谓小切口大民生。
现在只是把这些片子粗粗的归了三类,并不是当初的想法。后期按照某个主题选片以及必要文案的编写确实非常重要,可以决定一个长期摄影项目的成败。
各位泡菜对此是否也有自己的看法?欢迎大家到论坛,踊跃发言,通过分享、交流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
“影像说”是无忌影像新开设的对话栏目,栏目的初衷是为激发大家对影像、对创作话题的讨论,促进泡菜间的互动交流。“用简单的话,聊不简单的事儿。”
新的一年,希望“影像说”能成为摄影人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的自留地。
现在向广大无忌泡菜公开征集话题。与影像创作相关、贴近生活的话题都可提交申请。每月我们将会从申请中选出一个好的话题点子,并邀约话题发起人与无忌影像编辑部在无忌论坛一同开贴讨论。
话题每月更新一次
每月话题讨论内容将在无忌官网、微博、微信以文章的方式进行总结和推广。邀约嘉宾和每期选出的一位积极参与泡菜,将获得马小路提供的价值500-1000元的摄影周边产品做为奖励。
具体参与方式:
1,色影无忌注册用户可添加无小新微信,添加时请注明:影像说
2,将话题点子用300字以内的文字简单的阐述说明(可附相关作品)
3,话题讨论中发布的作品均须为作者原创
无忌影像 无小新
心动不如行动,期待大家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