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影像频道专访 > 毕业季丨鲁美摄影专访丨让摄影的表达与时代、与人际血肉相连

毕业季丨鲁美摄影专访丨让摄影的表达与时代、与人际血肉相连

色影无忌
tasi
崔钊
2016-06-27

六月是毕业的季节,每年都会有许许多多摄影专业的学生从各大高校走向社会,开始新的人生。从20世纪80年代中国有了专门的摄影教育机构开始,到现在已经30多年了。这30多年来,中国当下的摄影教育是怎样的现状呢?笔者采访了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主任刘立宏老师,作为中国当代非常著名的摄影艺术家,教育家,他见证了中国当代影像艺术的发展,笔者期望通过和他的访谈来一窥中国当下的摄影教育的现状。

鲁迅美术学院鲁迅雕像,贺璇摄影

色影无忌:刘老师,您好!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作为中国第一个摄影系,它大体是一个怎样的构成呢?它每年毕业的学生会是多少?

刘立宏:我们鲁迅美术学院的摄影系目前一直保持着两个专业方向——图片摄影专业和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图片摄影专业的毕业生在60人左右,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的毕业生在40人左右,加上研究生的毕业生10余名,也就是说我们一年的毕业生规模在110人左右。

色影无忌:那感觉学生还是挺多的。

刘立宏:还算可以。因为我们有17位任课教师(另外还有多位客座教授和外聘教师),在这样的一个师资条件下,能够让每一位学生都接受到良好的、专业的摄影教育。

《气体》、《下意识中的无意识》展览现场(潘颐作品)

《由物至影》展览现场(屈嫄作品)

色影无忌:您觉得今年学生的毕业创作水平如何?有没有让您印象深刻的作品呢?

刘立宏:我们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每年的毕业季,都十分重视学生毕业创作的指导与展示。在这种严格的教学管理与指导下,我们每年毕业生的毕业创作基本能够让学校和社会满意。它具体体现在整体的学生作品水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同时会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毕业作品。例如今年的毕业作品,我们在图片摄影这个专业方向上,力图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表达手段更加丰富。在这种前提下,涌现出了类似潘颐同学、屈嫄同学等一批优秀的毕业生。当然除了这两位比较优秀的同学之外还有很多同学在摄影语言上进行了大胆的实验,比如陶清文同学、孙世伟同学的创作是结合了行为艺术,虽然他们的作品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但是他们这种不满足于传统静态影像,努力去探索语言边界的行为还是值得我们称赞的。

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贺璇摄影)

色影无忌:鲁迅美术学院在1985年成立了中国高校的第一个摄影系,到现在已经31年了,这31年来鲁迅美术学院的摄影系发生了一个怎样的变化呢?您作为系主任肯定有一个非常直观的、深刻的认识,能谈一谈么?您觉得它还有哪些不足和有待改进的地方,比如课程会不会有较大的改革创新,根据学生兴趣分类培养人才,让实用摄影与艺术摄影创作分开等等?

刘立宏:摄影作为记录的工具,与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与个体的成长息息相关。那么让我体会最深的就是摄影系这三十余年来的教学,它既关乎于我们的时代发展与变革,又与每个从摄影系走出来的人的成长相关。要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不同的时代培养了不同的摄影人,不同的时代伴随着不同时代所提供的工具技术,培养出了适应不同时代的卓有成就的鲁美摄影人。所以我们一直在教学上强调的是摄影与时代同步,我们摄影系在十几年前就提出了亲情与学术的口号——让摄影的表达与时代、与人际产生血肉相连的紧密关系。

摄影系是一个语言研究机构,实用也好,表达也好,从语言的角度来讲他们不应该是割裂的,只是基于不同的价值的需要,比如应用主要针对的是社会价值而言的,而表达更多的是针对艺术史、文化史的价值而言,所以我们不会轻易的将实用的课程和表达的课程割裂开来。

对于所谓改进,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来重新审视我们的工具系统和我们的技术系统与我们时代所需要的语言体系之间的关系。

鲁迅美术学院(贺璇摄影)

鲁迅美术学院校训(贺璇摄影)

色影无忌:摄影系发展到今天,它的定位是什么(比如说在全国高校范围内的定位)?它不同于其他高校摄影的地方是什么?它培养学生的一个标准或者说原则又是什么?

刘立宏:鲁迅美术学院一直强调的是秉承鲁艺精神,而真正的鲁艺精神是结合现实主义,具有理想主义情怀的探索精神。具体到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我们一直以来秉持的理念就是培养具有全面多元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摄影人才。这种全面多元的语言表达能力,意味着我们的同学能够很快的适应社会,利用摄影语言应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成为能为社会做出具体贡献的人才。另一方面,以语言为核心,语言的终极目的还是针对文化提出问题,所以我们更深层次的理想是培养摄影文化人、影像艺术家。

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贺璇摄影)

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贺璇摄影)

色影无忌:当下是一个影像消费时代,摄影的门槛越来越低,我们到处都可以看到拿相机、手机在拍照片的人,面对这样的一个时代,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如何面对?据我了解,咱们还保留着银盐暗房的传统,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依旧使用银盐暗房的意义是什么?

刘立宏:摄影作为工具,尤其是作为工业革命以来发明的工具,它一直是为了促进工具使用的大众化而向前演进的,那么越来越多的人能够用工具进行拍摄进行表达,这是时代进步的表象之一,工具使用的门槛降低了,这是好事情。但是有一个问题被忽略掉了,真正的摄影表达能力不是工具的门槛,而是评价的门槛,而评价的深度不是一个人轻易拥有了工具就能有深层次表达能力的,这是两个事情。那么传统暗房工艺它不仅仅是工具和技术的问题,它是语言的传承问题。
摄影语言需要传承与突破,所以美术学院一手要牵着摄影传统语言,一手要面对新的工具所带来的新的语言——它既要完成传承的任务,又要完成突破创新的任务。所以传统暗房不是留不留的问题,是怎样对待语言传统的问题。

而对于语言传承,我们摄影系会在学生一年级的时候开设银盐暗房课程(并且它会一直延续到二年级),我们要求学生用银盐手工放大的技术来完成相应的课程作业,这样会让学生熟悉摄影的传统语言,并为他以后的语言创新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色影无忌:前一段时间我在林路的博客上看到了您的《土地》系列作品,在作品的后面的有些网友评论——非常一般、不如自己拍的大漠风光之类。我感到非常的奇怪:中国的摄影教育已经开始了近30的历程,但广大摄影爱好者仍然停留在一种沙龙摄影的情趣之中。您觉得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好的方法来解决么?

刘立宏:单凭影像中的符号就来断定其艺术价值,这正是我们时代面对摄影文化缺乏评价能力的一个体现。不同的摄影作品需要进行深度解读,才能了解其语境范围和它的主体的指向,这也就意味着大众的审美停留于浅层次形式语言的愉悦上,这对于大众人群的生活来讲无可厚非,但是用大众的愉悦心理来对应深刻反映时代关系的主题,这个语境是完全不同的。站在不同语境中看里面的符号特征,显然无法完成有效的沟通。

鲁迅美术学院(贺璇摄影)

鲁迅美术学院(贺璇摄影)

色影无忌:每年的毕业季都会有许多的摄影系的学生走出校门踏入社会,您对于他们有什么建议么?

刘立宏:我们每年都会有大量的优秀学生走出这个校园,我唯一想说的希望他们能秉承学校的探索精神,然后用从学校所学到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去适应社会,既为社会做出贡献,又能坚持自己的理想,走出自己的摄影之路。

刘立宏

关于刘立宏:

1958年生于沈阳,1982考入鲁迅美术学院工艺系。现任鲁迅美术学院教授、摄影系主任,辽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部分展览:

2012年《冬至》联展“中国式风景——中国当代摄影艺术展”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沃夫逊画廊;

2012年《土地》联展 2012法国《卢浮宫Carrousel·首届中国美术作品邀请展》;

2011年《土地》个展,上海鲲鲤国际影廊 ;

2010年《北方冬夜》香港摄影节;

2010年《花园 》“维度”当代艺术联展,北京红星画廊;

2009年《工业城市的花园》釜山国际复数艺术节年釜山文化会馆;

2007年《工业城市·花园》 韩中现代美术交流展年,韩国城南艺术中心美术馆;

2006年《丰》第二届当代摄影博览群展,上海艺术景画廊、798艺术景画廊;《中国人自拍像》联展年平遥国际摄影节;

《土地》系列部分作品:

《土地》刘立宏

《土地》刘立宏

《土地》刘立宏

《土地》刘立宏

《土地》刘立宏

《土地》刘立宏

《土地》刘立宏

《土地》刘立宏

《土地》刘立宏

《土地》刘立宏

《土地》刘立宏

《土地》刘立宏

《土地》刘立宏

《土地》刘立宏

《土地》刘立宏

《土地》刘立宏

关于毕业季的更多内容:

·毕业季丨央美摄影专访丨我们听说过很多道理,但我们真的明白么...

什么能教,什么不能教,怎么教;该学什么,如何学。

·毕业季丨天美摄影专访丨借用摄影去探究,去思考,去表达

借用摄影去探究,去思考,去表达。

 

色影无忌(6049)
摄影(5651)
访谈(74)
摄影教育(23)
鲁美(13)
刘立宏(15)
毕业季(21)
0
朕知道了~
0
呵呵
玩打地鼠呢?
分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