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影像频道专访 > 专访王岩丨与其说摄影,这更像是一场修行

专访王岩丨与其说摄影,这更像是一场修行

色影无忌
tasi
崔钊
2016-04-14

张克纯《北流活活》 2010-2013

看到你的照片,很多人都不由得联想到前几年张克纯拍摄的《北流活活》系列作品,都是沿着中国的大江大河来拍摄,最后的影像也有很多相像,我知道许多艺术家的创作都会尽量避免和别人雷同,这点你怎么看呢?

王岩:我的《母亲河》和张克纯的《北流活活》在很多方面是有一些相似。比如说他拍了黄河是母亲河,我拍了长江是母亲河,但我们的作品在本质上有两个区别。第一:我分点拍摄,他没有分点拍摄。从这个分点的意义来讲,我就是要避免艺术家的主观选择。(这样是更科学么?)不是,这不是科学,这是一个象征性的避免主观的选择。我从一开始就有意识的避免过分的主观选择,不但是那些重要的地方,大家认为值得拍摄的地方,那些平常的地方我也拍摄。从这一点来讲,我和张克纯在方法学上是本质的不同,张克纯的方法是一个比较传统的创作方法。

第二点:是一个诗意的问题,张克纯的影像是非常有诗意的,他的影像要比我的诗意很多,他的影像中用了很多中国的文化符号,而这些都是我要避免的。像Y39这张照片,我只是用了一点点的张飞庙。我拍摄的要求是:不拍废墟,不拍污染,不拍中国山水,不拍太过朦胧的意境。当然,张克纯的《北流活活》作品是非常好的,只是我们各自的侧重点不一样而已。至于其他的是否雷同,是否相似那还是交给观者来看吧。

第八届三影堂摄影奖王岩《母亲河》的展位。

这次三影堂的展览,也许是因为场地的原因,展出效果不是很理想,你心里合适的展览效果是怎样的呢?是像2015年做巡展那样么?还是有新的变化?

王岩:去年我在国内的巡展场地都很大。这样的机会我也不会奢望一直都有。所以,如何能在较小的空间里成功展示这个项目,是我现在的一个挑战。这次三影堂的展示, 我还是事先对场地的了解不够,所以准备得不够完美。我现在也正在考虑如果可以重来,将会怎么做。比如,明信片似乎还是可以放在明信片架子上。地图的装置材料和内容可以再加工,增加艺术性而不只是功能性。不过无论如何,7米的展线对《母亲河》的挑战是非常大的。

你的创作是用4*5相机来拍摄完成的,选择这种大画幅相机的目的是什么呢?它操作非常的复杂,而且还涉及到冲洗和扫描问题。

王岩:选择大画幅,是因为我很喜欢大画幅的工作过程。这是一个有纪律的、反复的过程。要求拍摄者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必须保持冷静。只有在认真考虑和选取对象之后才能够开始拍摄。这是一个以理性为主、深思熟虑后才拍摄的工作过程。这和《母亲河》的要求是一致的。我和每一个等分点的沟通,是一个很理智的、以概念和理解为主的过程。正如第一点所说,我会分析它和《母亲河》神话的关系,然后才会拍摄。在长江源,海拔5400米,零下30度的温度。我高原反应头痛欲裂,刚下过雪的高原亮得让人睁不开眼睛,我把我所有的理智都用在了拍摄那一张照片上。操作相机、拍摄、撤离,我在那里只拍了一个景。在拍摄第32点时,因为那一趟旅程拍的每一个点都是水库区,我从情绪上讲还是很心痛的。但是,大画幅相机的拍摄过程也能让我冷静下来,选取一个比较“含蓄”的景观。

Y8 距江源700公里   王岩 《母亲河》 2010-2014

修行(2)
专访(191)
三影堂摄影奖(30)
摄影(5545)
王岩(5)
母亲河(3)
1
朕知道了~
0
呵呵
玩打地鼠呢?
分享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