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影像频道专访 > 无忌对话王牧:论一名人文地理摄影师的自我修炼

无忌对话王牧:论一名人文地理摄影师的自我修炼

色影无忌
代亚杰
代亚杰
2015-06-25

人文地理摄影师王牧访谈

色影无忌:您先后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炎黄地理》杂志做了这么多年的摄影师,能不能具体给我们介绍一下地理杂志如何完成一个主题?

在做一个专题的时候,摄影师最好要找一个文字作者或这方面的专家一起工作。如果摄影师自己来做这个专题,可能更多的是从视觉上来考虑,并没有上升到一个社会学、人类学调查的层面。而“地理杂志”的内容应该像社会学、人类学调查这样的工作方式一样采集整理各种信息。具体来说,地理杂志做一期地方的专题,首先得满足大众对这个地方的期待,把能代表这个地方的照片要拍到。其次,要拍点别人没想到但又属于这个地方的特点,这就是锦上添花,既满足了人们的期待,又有意料之外。一个地方的专题呈现出来就应该像当地的一个纪录片,记录下当地人和土地的关系,不管是人物面孔也好还是当地的生活方式也好。比如拍一期哈尔滨这个城市如果没有拍到冰雪的内容,那你这个专题就说不过去了。

色影无忌:我们看您的照片在构图和前景的运用上特别精彩,每次在观看取景框里的时候,你会考虑哪些因素?比如是否会有一个提前的预想、观察一下取景框的边缘。

每次在构图的时候,我在取景框里面就把画面给卡死,不给自己留一点剪裁的余地。以前在杂志的时候可能要做跨页印刷,就会避免“公牛眼”构图,如果拍摄的画面里有人物出现,直接下意识的就把人物给挪到旁边去,不管是左边、右边。但是不同的画幅对画面的影响不同,不管是4:3还是36:24的长画幅,都倾向于叙事,而正方形的画幅更有仪式感。现在很多电影都用16:9的画幅,就是因为长方形的画幅更利于讲故事。就像前一段挺火的一个app叫“足迹”,不管你拍摄任何场景,自动给你遮幅成16:9的宽幅,加上字幕马上就像一个电影的画面,试想一下,如果把电影的画幅改成正方形,这个电影还能进行下去吗?如果是用正方形的画幅拍摄宋庄那种地方,这个感觉可能正合适,非常具有象征意义。

人文地理摄影师王牧访谈

色影无忌:提到西藏这个地方恐怕是最受摄影师喜欢的地方,最早的像庄学本还有大家所熟悉的吕楠、杨延康都拍过西藏的作品,您这么多年也不断的去西藏拍摄照片,西藏为什么会吸引这么多摄影师?

大家看到的西藏可能就是西藏的天很蓝,纳木错的风景很美,人们的服饰很有特点,这些都是西藏给你的表象。西藏对于摄影师来说就是一个挺大的陷阱,很容易被光影、服饰这些表象的东西所迷惑。前一段我在看马克.吕布1985年拍的一组彩色的西藏照片,我就拿了一些自己拍的西藏照片和马克.吕布的照片对比了一下,很多人都区分不开哪张是马克.吕布拍的,哪张是我拍的。马克.吕布在其他地方拍摄的照片,既有自己的特点,又抓到了当地的精髓,但是在西藏的这组片子就掉到了西藏的表象当中,可能只有一些照片从人们的穿着上能体现出当年的时代感。但是西藏就是不想让你体现出任何时代感,甚至他们文化的宗旨就是前100年和后100年基本一样,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也没有什么变化。

色影无忌:到过藏区的人都能感受到当地人很少受到这个时代的影响,一直坚守着自己的传统。

藏传佛教的文化比较严谨,不会出现特别突兀的东西,但是,青藏铁路可能打破了这几百年的沉静。我第一次去藏区应该是2000年左右,报道青海玉珠峰,2006年左右拍摄青藏铁路的专题时,前后去了六七趟西藏,明显感觉到这条外面突然来的铁路,对西藏带来的变化和冲击。过一段我可能会总结一下这十年拍摄的藏区,但并不是我拍的多全,比别人拍的好,只是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点。西藏的环境其实很脆弱、很残酷,当地的沙漠化很严重,人口密度又特别低。去年我在阿里地区拍摄了一张小牦牛死后的尸体,被沙子掩埋了一部分,你就能感觉到人对当地环境的一个侵蚀。

GEO视界(7)
中国国家地理(9)
《炎黄地理》杂志(1)
王牧(9)
人文地理摄影(2)
1
朕知道了~
0
呵呵
玩打地鼠呢?
分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