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影像频道专访 > 无忌专访普利策奖摄影师格里格·马里诺维

无忌专访普利策奖摄影师格里格·马里诺维

无忌原创
shenyi
2009-04-16

 无忌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你可以将影像用得好似一把有力的斧头,也可以像一根纤细的牙签。”

 

  色影无忌:通过这次比赛的评选,您对中国摄影师的整体印象如何,您认为中国新闻摄影的优势有哪些?还有什么不足是需要改进的?

 

  Greg:我认为外界对中国的摄影师一直以来由于不了解而存在着一些偏见。但是这次作为华赛的评委,我对整个比赛中国摄影师反映出来的整体水平感到惊讶。很多新闻大事件都是由中国的摄影师来报道的,水平非常高,比我想象中的要好得多。 我想这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化,在多年以前,在荷赛你很难想象一个中国摄影师可以得奖,而现在却不同了。这不仅仅因为中国这边有大新闻发生,而是中国社会、科技、经济的变化聚成了一股力量,给中国摄影带来了改变。另一方面,中国也有许多传统的摄影艺术家,我看过他们拍摄的许多美妙的经典作品,虽然他们并不一定全是关于新闻事件,但是我很喜欢。我很喜欢李振盛的《红色新闻兵》一书,我推荐中国摄影师读一下,这是一部令人惊奇的伟大作品。
  所以说,中国有着优良的摄影传统,但是也曾有过摄影师自由言论上的限制,但是这些现在已经在改变了。我发现一些中国摄影师的目光很犀利,他们关注社会与个体的关系,担当起了新闻摄影师的责任——给不能说话的人说话的权利,给无助的人以力量;揭示社会的不公平之处,揭示人与自然的平衡与不平衡。这是中国新闻摄影师的责任也是全世界新闻摄影师的责任。
  同样,作为曾经有着悠久摄影历史的国家,我想将中国和孟加拉国做个比较。之所以选择孟加拉国,是因为这个国家近几年来涌现了许多令人赞叹的摄影作品,虽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能称之为“伟大”,但是都是吸引人的。我认为中国和孟加拉国都在经历一个摄影的革命时期。不过相对来说,总体上孟加拉国的摄影师的作品更直接,具社会批判性,而中国的摄影作品整体上表达更微妙,更含蓄——我想这可能和文化、历史有关。不过我想说的是,把影像成为一种带有政治意义的工具时,你可以将它用得好似一把有力的斧头,也可以像一根纤细的牙签。

 

  色影无忌:在这次比赛中,您觉得中国的新闻摄影作品是像把斧头呢还是一根牙签?
  Greg:我还是看到有很多犀利的、具有一定社会批判性的参赛作品。有一组彩色作品以广州的制造业工厂大规模地倒闭为题材,我觉得作者以一种审视的眼光关注了社会最底层的人民在经济改革下受到的冲击。还有一组黑白作品是关于外来人士来城市找工作的题材,也是一组非常强有力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是有社会意义的,是引人思考的。

 

  色影无忌:还有哪些方面是新闻摄影师需要提高的?
  Greg:对于照片的编辑能力!我想Michele和David也已经谈到了这个问题,我就不再详述了。我想说,学会拍照可能很快,但是学会编辑图片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这里的编辑是指如何“选择”照片。当然了,这种选择是在不扭曲事件真实性的前提下。

 

 

  没有人是客观的,石头才是客观。

 

  色影无忌:您如何看待新闻的“真实性”?
  Greg:真实性是个危险的词,是个终极的问题,没人能回答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真实。真相不只一个,真相有很多个:无数的工人失业是真实的,儿童被拐卖是真实的,人们在地震中丧生也是真实的。但是,其实影像上要表达绝对的真实是不可能的,作为摄影师,我们只能说我们做到最大程度的“诚实”。我们最“诚实”地选择拍什么、去哪里拍;选择什么时候按下快门,选择如何呈现眼前的现实。

 

  色影无忌:每当一次大事件发生的时候,一定有很多摄影师都会拍摄类似的题材,譬如今年,我想您一定在评选中看到了许多关于地震、奥运会、雪灾等题材的作品,那么您觉得什么因素能让一张照片从数千张同题材的照片中脱颖而出呢?

  Greg:排除那些技术上的问题,我认为摄影师对于事件的“诠释”能力很重要。摄影师必须有能力在作品中表现自己的观点。人们常说摄影师应该保持绝对的客观,要不带任何的感情色彩地记录客观现实。但我觉得那是不对的,我认为摄影师的主观性很重要,因为我们是人,不是机器,照相机才是机器;我们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我一直是个主观性很强的摄影师,我觉得假装客观是很可笑的,谁是客观的?没有人是客观的,石头才是客观。

  所以说,做一个有主观性的摄影师,但是一定要诚实;在展现对象的同时也展现你的观点与你的个人品质。

 

  色影无忌:我知道您有一张照片曾经被美国摄影杂志选为年度“最令人恐惧的照片”之一,当然,编辑选择您的图片是因为您对于恐怖事件有一种不一样的诠释方式,您能否谈谈这张图片的拍摄。

  Greg: 你可能要等上一辈子才能拍到一张那样的照片。 即使是这样的场景都是难得一见的,更别说你正好有一台相机在手,并且能拍下它,所以说,我是幸运的。

  拍摄这张照片的时候没还有自动对焦,我用的是佳能的全手动胶片机,一个定焦镜头,这就是我当时的设备。但是这个场景就在我面前发生了并且被我拍下了。我想这样的机会一生只有一次。

  另外我觉得摄影师对于照片的诠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精神状态,比如一个摄影师到达地震灾区或者冲突地点的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拍出来的照片感觉应该是不同的。

 

 

  我不保证事情的真相是否如照片呈现,但是我保证你们看到的就是我看的。  

 

  色影无忌:我注意到,你在拍摄时经常使用短焦镜头,这就意味着在你拍摄那些暴力冲突场景时,你不得不距离拍摄对象非常近,您在拍摄时心理上是什么感受,那些被拍摄对象面对镜头又是如何反应的?

  Greg: 用短焦镜头可以更忠实地记录现场,原因有两个,第一,当你用短镜头拍摄时,你个人必须和被拍摄者站在一个非常近的距离,那么不论在身体上,还是心理上或者情感上你都更靠近被拍摄对象,这样你才能更真实地去展现当时的场景。第二点,是拍摄之后才悟到的感受,那就是,当我十分靠近被摄者之后,从心理上我就没有那种旁观,或者说利用被摄者的感觉——当然了,事实上我或许还是利用他们来获得影像,但是至少心理上我不会那么内疚,因为在那一刻,我和他们离得非常近,我和他们是一起的,面临得危险是一样的。

 

  色影无忌:当您近距离地靠近拍摄对象是,您会不会摆布拍摄者?让他们根据您的拍摄期望来摆出一些动作?

  Greg: 就我个人来说,我是一个经常亲历冲突现场的摄影师,有一点我可以保证,我是从来不会去导演这些现场,也不会要求被摄对象为我做任何事情。我要做的事情就是在现场直接去记录这一切。在这些拍摄过程中我曾经也受到过威胁,甚至受过伤,也因为拍摄而被驱逐出某些国家。但是尽管如此,我一直保证拍摄的一种诚实,绝不导演,虽然我不保证事情的真相是否如照片呈现,但是我保证你们看到的就是我看的。我在美联社的耶路撒冷当过首席,之前也在南非的一个大报当过编辑,有20多个摄影师为我工作,在我的工作经验中,我有个准则,绝不容许自己或者我的摄影师进行摆拍,一旦被发现,肯定是立刻被解雇的。

 

 

苏丹的小女孩  Kevin Carter/摄

 

  色影无忌:我们都知道凯文卡特拍的那张苏丹小女孩的照片曾经引起舆论的轰动,人们质疑他当时应该放下相机去救女孩。最后卡特也因为舆论的压力而自杀了。不知道您拍摄时有没有这种道德上的困惑?您如何取舍?

  Greg: 凯文卡特是我的好朋友。我想分两部分来回答你,第一,确实我的照片大多处于生死冲突之下,所以我一直面临着你说的这种局面。和凯文在拍摄女孩和老鹰时的处境一样,我也是经常成为生死杀戮这样一个悲惨世界的目击者。每一次你会做不同的选择,有的时候你选择救人,有的时候选择拍摄,有的时候你满意你的选择,有的时候你并不满意。但就我来说,不管我做了什么选择,我都认同我的选择,这是一个非常复杂非常微妙的过程。 在凯文的那张照片公布之后,人们大致有这么三个疑问,第一,现场的状况究竟如何,女孩是否被秃鹰威胁,第二,作为摄影师你做了什么,第三,这个女孩后来结果如何。对于凯文的选择,有些人赞同,有些人反对,凯文也因此受到了极大地精神折磨。

  就我个人来说,我曾经因为去救人而失去了很多拍好照片的机会;有的时候我也选择了拍照而没有去参与救人。就凯文那张照片来说,我个人观点是,如果他当时选择去救女孩而没有拍下这张照片,也许,全世界的人们就没有机会知道在苏丹发生了什么事情。

 

 

  “任何特征的人都可能成为成功的新闻摄影师。”

 

  色影无忌:你先前提到了精神状态问题,您认为一个优秀的摄影师应该具备怎样的心理素质?
  Greg:全世界有形形色色的新闻摄影师,有非常敏感的,有非常冷酷的。任何性格,任何特征的人都可能成为成功的新闻摄影师,是没有固定模式的。唯一一点共通的特性,我想可能是“好奇心”。当然,还要有执着的精神,要有“怀疑精神”,摄影师要有敢于揭露并且纠正那些不正确的事情。

 

  色影无忌:这是否就是摄影师的一种责任感?您觉得您的责任感是什么?
  Greg:是,我的责任就是去展示,去记录。有的时候你看到一些事物,会有一种渴望去保留他们。有的时候甚至是为你自己保留,有的时候是为了展示给他人。

 

  色影无忌:您如何看待现今纸媒的状况?您知道西方不断有多家纸媒关门倒闭。
  Greg:这是一个谜。对于那些电子传媒已经很普遍的发达国家,报纸的生存确实是很困难的,但是有些国家,报纸仍会长时间地存在。多媒体时代的到来带来的是表现方式的改变,而不是新闻内容上的改变。但我觉得对于多媒体的商业需求似乎被人过分地强调了。但是我还是很关注像佳能5D II这样具有叙事功能的相机的发展趋势的。

 

  色影无忌:您认为照片会被视频取代么?
  Greg:不会。静止影像将外界发生的动态都在一张或者一系列的静态中表现;而电视则是记录一段时间的动态,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表现方式,两种叙事的方式。他们是不冲突也不会重复的。

  我看到一些视频用的是成千上万的静态影像做成动态的效果,我不知道那是为了什么,为什么不用一台摄像机架在那里,设定好录像时间,最后也可以成为这样的效果,而且简单的很。

  由于数码技术的发展,我们曾经一度担心那些专业摄影师会不会被业余爱好者取代,但现在看来似乎这样的情况并没有真正发生;后来我们又担心活动影像会替代静态影像,我觉得这个可能性也不大。只不过像5D II这样的相机的诞生,给了我们多重的机会,可以在拍摄静态影像时也能拍摄动态的视频。  

 

  色影无忌:您绝不觉得现在的一些新闻视频虽然能在第一时间抓人眼球,但是很快就容易“丢失”观众的注意力?
  Greg:那一定是制作不好的视频,为什么一部好电影即使有2个小时,仍然有人观看呢?

 

 无忌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格里格-马里诺维(1)
普利策奖(12)
华赛(21)
无忌访谈(75)
南非摄影师(3)
0
朕知道了~
0
呵呵
玩打地鼠呢?
分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