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影像频道新闻 > 无忌“影像说”第4期精彩回顾|什么叫纪实摄影(由马丁·帕尔引发的讨论)

无忌“影像说”第4期精彩回顾|什么叫纪实摄影(由马丁·帕尔引发的讨论)

色影无忌
无忌君
黄斌
2023-03-17

Martin Parr 作品

Martin Parr 作品

怎样让照片更吸引观众的目光?

(论坛精选)

泡菜 摄影小三:

我在学习马丁·帕尔,但不会模仿他,也不会选择相同的方向。我去公园的主要任务是走8000步,附带拍摄,而且是在走约六公里的一圈的沿途拍。上周日去时人很多,这一圈走了一个多小时,拍了二百五十多张,很多是连拍,实际上只有二十来个镜头。我把主题定为人与自然,也并非要表现人与自然轰轰烈的斗争或改造那种场面,只是想把人与自然相处的一些状态表现出来,通过一系列的拍摄说明一些问题。我是决定拍公园项目才开始拍人文的,慢慢拍慢慢学习吧。

这一幅我不作任何的说明,不知道观众能否看到内容,或者说我有没有表达出来一些东西。

摄影小三 作品

摄影小三 作品

主持 Leonqu:

这个思路对,片子感觉也对。没必要考虑模仿的问题,文化艺术都是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在前人经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是从事创作的一个基本前提。赵无极先生在他的访谈中说,他的创作风格都是从不同的大师哪儿“偷”来的,这话很中肯。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65093125/?vd_source=52a626b20b3fb12a26ca1857b3d623cb

泡菜 摄影小三:

赵无极的恩师林风眠,在美专时没有林风眠对赵无极的“纵容”,赵无极可能被中国式教学毁了。赵无极不去法国,估计也会被打压。

拍公园项目,从人文方面马丁·帕尔是最值得借鉴的,我这是业余爱好,借鉴模仿偷师都无所谓,但时代背景不同了,表达方向肯定就不一样了,马丁·帕尔表达的是渴求休闲的人们和糟糕的环境,我能够做的刚好相反,我们这个时代,城市环境已经相当不错,但人们未必珍惜或抱有热情,原因不一定是人本身,或许是身不由己,反观马丁·帕尔那个时代,我们是不是要有一些反思?

嘉宾 constaintin-fox:

这样的照片很难表达出什么来。也许您拍的时候只注意到前景的两个人,忽略了背景。这就是我在前面所说的“视觉选择性”。如果您注意到了背景仍然这样拍,那么画面不经处理、没有秩序,观众会疑惑不解——你想让我看什么?在画面中,观众看不到重点,不知道从哪里着眼。

从感知上说,观众对画面的感知会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类比。比如:这跟我平常见过的公园场景有什么不同?我是不是看过很多类似的照片?如果是,感知就会终止,您想表达的东西就无法传递给观众。摄影师不能跟观众玩捉迷藏,他们要做的事是尽量把观众的视线引向画面的主体(或主题)。当然,有些手法不能太过直白,那样的话会缺少回味,这是后话。但无论如何,主题必须要明确。

下面这张照片也相当于在公园拍的。

constaintin-fox 作品

constaintin-fox 作品

泡菜 摄影小三:

我之前讲过画面形式的重要性,但并没有讲内容不重要,事实上内容更重要。正如您举例的图片,我觉得一点意义都没有,完全是形式上的东西。一个普通的劳作场景,要表达什么呢?勤劳?做几张椅子就叫勤劳?画面根本就没有支撑的元素,总之,我看不到画面要表达什么有意义的主题。而您觉得很好,拿出来做例图,我估计您是觉得画面构图有点意思吧?

对于公园这张片子,我的看法跟您刚好相反,那个背景太重要了!画面的前部分三个成年人,背景两个小孩和一个姑娘,六个人构成了对比关系。坐在长椅的一男一女两个人,女的半转身看手机,说明不认识男的,产生距离感,她半转身躲着男的,不想让男的看到她手机的内容,可男的却偏偏转过头偷看她的手机内容,展现了强烈的偷窥癖,另一个成年人却躲在了帐蓬里。而背后的两个小孩和一个姑娘正玩得起劲,真正的投身到自然之中。画面中两个世界,一个成人的世界,一个孩子的世界,两个世界两种行为模式。

这张片子是盲拍的,当时为了不引起他们注意,我双手叉在胸前,一只手拿着相机,把相机靠在手臂上,我假装东张西望,事实上一直用余光看他们的一举一动,不停的偷拍,哈哈,大家都在偷,还是那几个小孩好,来到公园就尽情玩耍。

片子我觉得是有内容的,也有时代印记,当然,也不是什么得意之作,只是我公园试验项目的一个片段而已。与马丁·帕尔的片子放在一起,就显得轻薄飘渺了,大师之所以是大师,难望项背。

说一下马丁·帕尔这张片子,其构图是十分完美的,背景的那些人群也十分重要,式形上使画面凝重饱满,内容上加强和支撑了主题的表达。

嘉宾 constaintin-fox:

我想请教一下,您说的“六个人构成了对比关系”,是用什么方法进行对比的。对比的结果是什么(突出了谁)?如果什么都没有突出,对比的意义何在?总不能说为了对比而对比吧。

她半转身躲着男的 画面中看得出来有“躲”的举动吗?另一个成年人却躲在了帐蓬里 跟这前面“偷窥”这件事有什么关系?背后的两个小孩和一个姑娘正玩得起劲  跟这前面“偷窥”这件事又有什么关系?这些解读都很勉强啊,画面中的主要元素之间没有任何逻辑关系。

我们经常说,一张照片只能有一个主题。而这张照片一下子塞进三个互不相干的主题,这让观众怎么理解?并不是说这张照片没有“内容”,而恰恰是内容太多了,挤在一起形成了混乱,观众无所适从。

有人总是以为照片可以讲出很多感人的故事、表达出很多复杂的现实“内容”。事实上照片从不擅长叙事,我在前楼已经说过这个问题。究竟是内容重要还是形式重要,后面还可以继续探讨。

关于马丁·帕尔的这张照片,他强调了当时人们的栖息环境,利用强烈的反差(这才是对比的意义)使得前景画面有了足够的冲击力。相比之下,背景已经属于从属部分被弱化了。

泡菜 tukela:

两张照片对比,恰恰说明明了画面形式(结构)的重要性!F1.0前辈早就说过:照片压倒一切的力量在于其结构。缺乏与内容相适配的结构,内容就是茶壶里的饺子。

马丁·帕尔这张片子除了点线面上的结构还用闪光灯强化了结构,并在暗房后期中大尺度的压暗主体之外面积上的曝光(色彩)。这种用光也是马丁帕尔的一个风格。可以说,这张片子的结构是马丁帕尔刻意构造出来的。

Martin Parr 作品

Martin Parr 作品

嘉宾 constaintin-fox:

摘录吴家林:纪实摄影不能流于平庸的记录……所以我认为我比较喜欢这种抓拍的,突如其来的影像。这种捕捉不是简单记录,而是有艺术的构成和画面的美学才形成完整的摄影作品。很多人以为,拍到一个特定题材你就成功了,那就错了,那是新闻记者的工作,一个新闻事件只有一个新闻记者在场哪怕你用手机按了一张也有很强的新闻价值,但是纪实摄影不是这样的东西。

Martin Parr 作品

Martin Parr 作品

泡菜 shiruma:

帕尔对他自己照片的解释是,他的谎言揭示了真相。就老兄说的,实际上公园也有大人放风筝玩球遛狗,也有小孩玩手机,像我闺女,任何地方只要给手机,都能无视环境. 所以照片所框取的东西,有可能并不符合实情,是谎言。  帕尔把一些不堪的环境和休闲联系起来,表现的是对英国当时无脑休闲风气的一种调侃。帕尔的风格非常难的把握的是一个度,带点轻松调侃和戏谑,不过于用力。

帕尔是很适合去练手的, 把一些事物关联起来,以获得看法,或者理解摄影的虚假性,但最好不要去学他。他的代表风格总体来说是比较温和的,即使这样,英国的一些评论家认为,帕尔自以为是,嘲讽他人,还以此赚钱.  摄影兼有窗与镜的属性,开窗的同时,也会折射出心态。人文很难把握的就是度,太多的人,尤其是学院派和一些专业纪实者,在追求看法和批判的时候,用力过猛. 忽视了镜的折射.  如果没有十分的通透,宁可不拍。

人文拍好挺难的,除了形式,再就是道理清楚。受西方模式潮流影响,以及现成的评论导致意义的显性,学院派特别热衷拍所谓的人造景观,尤其是为了发展旅游的一些人工景点,自称是表现了现实多少多少的荒诞性. 问题是,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发展很不均衡,又要绿色可持续发展,最后总得有个方案,大家都想把日子过好一点,有何荒诞可言?而且那些人造景观,真走近了,并不觉得荒诞,和照片上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拍是可以的,一定要说荒诞,这个就是不讲道理了。

由于意义和逻辑的困难,现在的人文,特别是年轻人都倾向光影人文,但过度的光影形式趣味,又掩盖了内容的力量。而如果想得太多,又没法拍了,不如大胆拍摄,小心选片,拍时宁滥勿缺,选时宁缺毋滥.  一旦拿出来,就有看法和表达的意义了,经常选片比拍片更重要。

上几张我老妈拍的,老太太正在老年大学学摄影,既然谈到马丁帕尔,是不是有那么一点像帕尔?

shiruma母亲 作品

shiruma母亲 作品

shiruma母亲 作品

shiruma母亲 作品

shiruma母亲 作品

shiruma母亲 作品

泡菜 摄影小三:

是的,现在很流行光影人文,我认识一个重庆的街拍高手,号称拍了十万,经常发片给我,可看来看去就画面上的一些光影趣味而已,这样的片子没有多大影像价值。我还是倾向有主题表达,企图揭示一种问题或现象的片子,积习太深吧,过去的教科书强调的是拍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才有意义。拍时宁滥勿缺,选时宁缺毋滥,很赞同您这个观点。

摄影小三 作品

摄影小三 作品

摄影小三 作品

摄影小三 作品

泡菜 shiruma:

这两年看片子,印象最深的是个英国小姑娘.  当时疫情的时候,小金毛重症,我去看评论,这个小姑娘在底下说,她不希望小金毛挂掉,但也不会同情,说她是个sex worker,一想到还要迎着疫情去站街,就同情不起来。这个事让人有点意外,所以关注了,偶尔去看一下. 后来就看到自拍,很正常的生活照,小姑娘也很正常,没有风尘气息,戴个眼镜完全就像学生,一个是打着彩色伞,在夜晚毛毛雨的街头拍的。另外则是因为抑郁,泪流满面. 桌上是抗抑郁的芬太尼给了特写。

这些照片完全把人颠覆了,感觉过去看到的那些纪实,都像隔了一层,摄影师总有一些, 有可能是出于职业经验,预先的想象看法意图和概括, 反而干扰了真实性。这种真实性,想来想去,只有Soth的纪实人像,才有些接近。真实的深度和感染力是很微妙的东西,有些概括力很强的,反不易得。

主持 Leonqu:

“英国,小姑娘,疫情,小金毛,重症,死亡,同情,sex worker,站街,自拍,生活照,风尘气,学生, 彩色伞,抑郁,芬太尼……”

这个作品信息量很大啊,我用Midjourney画了一张~

leonqu AI作品

leonqu AI作品

嘉宾 constaintin-fox:

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为什么总是希望照片承担太多所谓的“社会价值”,而同样作为平面视觉艺术的绘画却能“无官一身轻”?有人拍了一张照片,总是想着要表现一些沉重的话题和意义,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影像的价值和内涵。这个愿望当然是好的。但是要知道,一张照片所承载的信息极其有限,这是平面艺术的特性决定的,它只能表现简单的含义。

即便是用作历史文献和资料,也需要相应的文字配合才能表达更复杂的意思,把事件讲清楚。否则的话它只能作为一个线索而不能是事件本身。如果为了更好地表达“内涵”,像文学、电影、摄像这些完全可以做到更好,把事情讲的更透彻,却偏偏要选择照片呢。让兔子去耕田,让牛去看家护院,然后还要说它们各自很好地完成了任务,这是一件多么滑稽的事情。个人认为,对影像缺乏了解、急功近利、心态浮躁是这个问题的根源。

主持 leonqu:

对于大部分作者的问题还是创作的动机,抱着娱乐的心态,随手拍一拍,这是普遍的,包括我自己也是一样。散步的时候拍一拍,看到好看的风景记录一下当时的心情,也就仅此而已了。想搞一个系列,或者做成画册这样的想法是很稀罕的,需要在一个特定的氛围和圈子里才有可能。

手机摄影的普及是另一个冲击。因为拍照太容易了,没有门槛儿了,所以大家对它的兴趣和态度也变得很随意。不像以前用胶片,很稀罕,因为前面花了功夫了,自然会更在意结果。

leonqu 作品

leonqu 作品

嘉宾 constaintin-fox:

对的,大多数爱好者娱乐娱乐也无不可,没必要把题材搞得或想的太高大上。尽量把照片拍的“好看”一点,有“与众不同”的感觉,这就进步了。

各位泡菜对此是否也有自己的看法?欢迎大家到论坛,踊跃发言,通过分享、交流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

参与话题请点击链接跳转

“影像说”是无忌影像新开设的对话栏目,栏目的初衷是为激发大家对影像、对创作话题的讨论,促进泡菜间的互动交流。“用简单的话,聊不简单的事儿。”

新的一年,希望“影像说”能成为摄影人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的自留地。

现在向广大无忌泡菜公开征集话题。与影像创作相关、贴近生活的话题都可提交申请。每月我们将会从申请中选出一个好的话题点子,并邀约话题发起人与无忌影像编辑部在无忌论坛一同开贴讨论。

话题每月更新一次

每月话题讨论内容将在无忌官网、微博、微信以文章的方式进行总结和推广。邀约嘉宾和每期选出的一位积极参与泡菜,将获得马小路提供的价值500-1000元的摄影周边产品做为奖励。

具体参与方式:

1,色影无忌注册用户可添加无小新微信,添加时请注明:影像说

2,将话题点子用300字以内的文字简单的阐述说明(可附相关作品)

3,话题讨论中发布的作品均须为作者原创

无忌影像 无小新

无忌影像 无小新

心动不如行动,期待大家的参与

影像说(26)
摄影(5552)
讨论(82)
分享(117)
意见(25)
艺术(261)
创作(42)
2
朕知道了~
2
呵呵
玩打地鼠呢?
分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