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影像频道专访 > 毕业季丨北影摄影学院朱炯老师专访丨把他扶上马,还要送三程

毕业季丨北影摄影学院朱炯老师专访丨把他扶上马,还要送三程

色影无忌
tasi
崔钊
2016-06-29

六月是毕业的季节,每年都会有许许多多摄影专业的学生从各大高校走向社会,开始新的人生。从20世纪80年代中国有了专门的摄影教育系统开始,到现在已经30多年了。这30多年来,中国当下的摄影教育是怎样的现状呢?笔者采访了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副教授朱炯老师,她是中国当代摄影领域中杰出的艺术家、策展人和教育家。

色影无忌:朱炯老师,您好!您从1990年开始系统的接触摄影,至今已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作为北影的老师,您可以简单介绍一下北影摄影专业的发展历程么?

朱炯:北影摄影系在50年代创办的时候,就有吴印咸老师在教授“构图”课(实际上就是图片摄影课),1986年,程铁良老师是(就读于)图片摄影专业的大专班,我是(就读于)1990年的图片摄影本科班。北影在1996年成立了独立的摄影学院。

北影的摄影教育是以电影摄影为背景,它的方向是为电影服务的。北影的摄影系早期是由图片教研组、技术教研组、电影摄影教研组构成。图片教研组是一个基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那些图片摄影书许多都是由当时的那些老师撰写的。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摄影家协会对摄影行业的人进行培训,和人民大学一起合办过摄影班,而参与授课的就有北影的老师。所以说北影的摄影教育算是中国摄影教育的一个基础——当然这是基于它在北京,和国家的扶持分不开。

我们现在有三个专业方向(商业摄影、图片摄影、媒体影像制作),这个发展的力度是比较大的,一年如果招三个班,那会有45~50名学生。我觉得我们的这个量(学生数量)还是有一个过渡的(现在有的高校一下子就招收特别多的人),相比之下我们的发展还是比较扎实的。

色影无忌:和您上学的时候比,现在的摄影有什么变化么?

朱炯:变化很大。时代变了,思想变了,摄影的技术也都更新了。现在的学生跟以前的学生比,你一看展览,东西完全不一样。作业、论文都非常不一样了。

北京电影学院校门

色影无忌:前几天,我在看北影本科生毕业展的时候,学生对于展览布置还是比较生疏,那学校有专门的布展或者策展之类的课程么?

朱炯:我们现在没有专门的策展课程,我觉得这和课程不太挂钩。从老师的角度来讲我觉得学生在四年级的时候就应该自由(我们四年级没有课),但是我相信学生在第四年的学习中会特别有收获:你在学校的前三年通过分门别类的学习,掌握了大量的摄影知识,那第四年就应该把这些知识拿到社会上去应用。我觉得学生当中的很多人都有着很好的素质,很好的视觉修养,只是他们特别缺乏社会经验,所以社会大学对于他们来说是特别有用的。

四年级有一个学期的社会实践,但有的学生会偷懒不去,我觉得这样非常没有意义——因为你真的需要在社会生活中锻炼自己,把你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毕业创作、毕业展览、毕业论文都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过程,而这一过程是比较自由的(大学前面的三年就是做作业,而作业是有要求的;到了四年级,你便需要用毕业创作来总结自己,而这个总结的方式是很宽泛的)。

按理论来说,我们摄影学院的图片班是强调纪实的,但最后毕业展上拍纪实的同学却非常少,这是因为我们没有去强加学生,要求他们拍什么(这不像我上学的时候,老师说你纪实拍得不错那你就要拍纪实,他已经把你的方向给确定了,你只能去选择这个选题),一切都是学生自己来选择,这样一来你就会发现他们的纪实摄影作品很少,而且完成的程度也不够。

色影无忌:这是和当下的摄影环境有关系么?

朱炯:我觉得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年轻人关注现实的能力。学生这种年龄不太关注当下的社会,他们都在做梦呢,去幻想啊,去找新的方向啊——让他们自由之后肯定是这个样子。而当他们真的去关注现实的时候,他们所关注的也往往会是一些表面现象——我觉得这里面有部分年龄阶段的原因。

另外,因为我们不是一个传媒摄影专业,我们不会在摄影方向上限制他们,所以现在他们毕业生大部分做的都是一些有探索性的作品,而这些在教学过程中也有直接的涉及(他们三年级有唐东平老师的当代影像艺术课,就是原来的观念艺术课,它是基于艺术表达的,大概有2/3的学生选择在这个方向进行毕业创作)。

总的来说,这应该是他们这个年龄段的一个特点。

北影校园一景

北京电影学院校园一景

色影无忌:学摄影这么多年,许多人都会说:摄影还用学么?拿个相机自己拍拍就好了,为什么还要花费四年的时间。很多人对于摄影还是不怎么了解,面对这种情况,您怎么看?

朱炯:这其实是一种“摄影盲”,这个根本的原因其实就是我们的摄影文化水平还是太低了。

色影无忌:那您作为高校的摄影老师,对于这种情况有什么好的建议么?

朱炯:没什么建议,我觉得这是一个社会问题。

我们有先进的文化,科技上我们可以上月球;我们有世界上最优秀的艺术家,像徐冰、蔡国强等人;我们也有奥运冠军,像刘翔他们。在每个领域我们都有最顶尖的代表,但是我们的基础却都不太好。就像我们奥运会的金牌可以排前三名,但我们的大众体育却不好,摄影也是同样的道理。

为什么“沙龙摄影”会这么盛行?因为“沙龙摄影”更多的是基层摄影爱好者在做,他们不专业,他们喜欢的层次只是这样。我非常理解他们,我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亲戚朋友,他们都是这样的水平,但你不能简单的说这样不行。

我觉得社会是进步的,我相信摄影教育也是进步的,大家的视野会越来越开放,整个文化的积累和重新的认识也会越来越好。至少你们这一代人老了的时候,肯定和父母那一代看世界的角度是不一样的。

北京电影学院校史馆

北京电影学院校史馆

色影无忌:作为国内图片摄影专业的第一个博士,您对摄影一定有非常深刻的认识,可以从自身来聊一聊么?

朱炯:谈认识,我觉得最直观的认识就是不断的变化。

我从1990年开始学摄影,现在已经26年了。在不同的时期我会接触不同的摄影方向:有时候离摄影很远,但有时候却又离得非常近。我觉得摄影最核心的是如何拍摄,是创造影像。我学习摄影史,研究摄影史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回到如何去创作影像——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核心。并且现在国内高校所教授的摄影课程也是基于创作影像——怎么去拍好影像。

研究影像(也就是做摄影的史论、理论、评论以及策展)在世界上大致有两类人:一类就是完全从文化的角度(文化、社会学、艺术、艺术理论等方面)来看摄影,来解读摄影;还有一类人,就是从摄影本身出发的。

我觉得自己是从摄影本身出发的,因为我非常懂得创作,懂得技术——这是我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比如我博士阶段研究的是数字影像——是属于技术方面,我的导师是一个技术专家)。我从技术角度可以增加对作品和作品创作的过程的了解,在做策展的时候,我就可以问到摄影师特别具体的技术问题——我相信技术问题直接导致了这种创作的思路和语言风格。这是我自己的一个特长,这也是基于自己学习摄影的一个结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比如我在文化、社会学等的角度可能不会这么擅长,我是从摄影的视角去观察的社会,这是我的视点。

色影无忌:在中国当下的摄影界,很多人都在做摄影评论,而且大部分的人都是从摄影之外的角度来分析和评论摄影,比如说作家、哲学家、史学家等等。但真正从摄影本身出发做摄影评论的人很少。

朱炯:嗯,从我们这个方向出来的人有一个弱势,就是我们在社会学和艺术理论方面可能不怎么擅长。当然,我不是说不深刻,但可能它就只能涉及某些层面——因为有些层面是摄影之外的人才能看的更深刻。比如我们都会研究罗兰·巴特,苏珊·桑塔格,瓦尔特·本雅明等人。他们不拍照片,但他们能看到我们看不到的一些细节。但实际上他们之间没有冲突,也不分高低。在中国,学习摄影做创作又兼顾摄影评论的人比较少,但既有文化视野又有艺术观点的人还是很多的,他们来评价摄影是一件好事,这样能把摄影带到一个文化的视野,而不是在摄影的狭窄的内部。

色影无忌:您还是希望将摄影纳入到文化的大体系范畴当中来?

朱炯:对,我觉得那样的话,摄影才真正有地位,它才真正涉及到那个更高端的层次,要不然只是曝光、构图什么的,摄影就会变得很简单。

色影无忌:前一段时间我和巫鸿老师也探讨过这个问题,摄影的范围是非常宽大的。

朱炯:对的,它是文化,它是当代文化中不可缺失的一个部分,是一个聚焦点。

北京电影学院校园一景

北京电影学院校园一景

色影无忌:您最近刚在中国美术馆策划了一个保罗·卡普尼德罗的摄影展,听说下个月您又要为几位年轻的摄影艺术家作策展。从历史经典的直接摄影大师到实验性的年轻艺术家,我很好奇,因为我见过很多的策展人都是只做某一领域的策展,很少有这么大的跨越性。

朱炯:其实这个是和我的工作有着直接的关系。

第一,我的工作核心是教学生——我自然就和年轻人来往较多。我策展的那些年轻人也基本上是我认识和了解的。很多学生的毕业创作和毕业论文可能是他一辈子唯一的、最好的作品,这样的学生其实毕业后就很可能远离了摄影——但基于我对他的了解,觉得他应该继续往前走,所以我要把他扶上马,还要送他三程。而我给他们做展览的目的就是要把他们推到这个社会上去,把他们放到一个高的位置上——这样他们也会觉得自己必须继续往前走了。所以总而言之,我是需要推他一把——这既是对自己本职工作的一个延续,另外也是基于他们真的是很好,很值得我来推荐,而不因为他是我的学生。

另外,我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去和全国的年轻人交流,我只能基于我身边的年轻人,并且我又不太喜欢做网络上的那种公开的交流——因为我觉得我认识的人已经很多了,我有时间和认识的人多聊聊就很好。

第二,因为我教摄影史。像美国直接摄影的代表人物保罗·卡普尼格罗,中国摄影界在过去不了解他,所以我要带给大家一个有准确历史定位的,对中国当下影像素养提高有借鉴作用的历史影像展览。

我坚信学习摄影史,是可以直接指导摄影创作的。因为我觉得有了一个历史的脉络之后,你可以把摄影史用当下的语言来解读,而这是中国摄影特别欠缺的。我做老一代摄影艺术家的展览,比如说原来做袁毅平的展览,我的目的就是:我要将袁毅平的作品展现给现在的年轻人看,这叫传承(年轻人要是根本不想看老一代摄影艺术家们的作品,那就不会有这个意义)。我带着年轻人做摄影项目,是我认识学生、向学生学习的机会,当他们和我一起参与意见的时候,我也可以来学习他们解读影像的一些角度和思维。所以袁毅平的这个项目虽然是一个历史题材,但我做的是一个当代的研究,是一个当代的展览,是一个当代的解读,我的目的是做给年轻人看的,所以我觉得这个一点都不老。年轻人要立足于未来,而历史的影像也是要立足于未来,我觉得这两个是不冲突的。

色影无忌:您是教摄影史的,那您肯定需要很多的摄影史资料,但是因为是史料嘛,总会有许多不同的地方,您怎么来选择?

朱炯:我看过很多的摄影画册,每年在国外也都注意收集摄影资料,而且我跟学生之间也会交换很多的资料,可以说我不断教学的过程也是不断丰富资料的过程。但是,我觉得搜集最重要一点是如何使用资料和认知资料——因为摄影史是非常庞大的,我觉得没有人能够什么都知道。

我将学习摄影史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学习摄影史是一个微观的学习——所谓微观的学习就是你要知道摄影史上都有什么人,他们有什么作品。这是一种知识储备,它是拓展视野的基础,这样可以让一个人更好的爱上摄影。

第二,如何用学到的知识来建立自己的历史观。所谓的历史观就是你对摄影历史的态度,它包括前因后果——这张照片为什么会在这个时代产生,它为什么代表了这个时代。

每一个时代都会有和这个时代相对应的话题、语言和情感,而每个作品所讲述的必然是这个时代的话题。比如说我们父母那个时代的话题和我们这个时代的话题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大家的处境不一样。所以你的照片是不是用新的语言来讲述当下时代的事情,来表达当下时代的情感,这就是历史(当然,也不仅仅局限于摄影,整个艺术,所有的文学都是这样),这就是所谓的历史观。

第三,你需要创造历史,这是学习摄影史的最重要的目的。有了历史观之后你就要去创造历史。创造历史有很多的环节(比如:制造影像,传播影像,评价影像等等),在这些环节当中你要有一个历史的维度,你需要有自己的态度。比如你在选择照片的时候,应该设想:这张照片能不能代表现在的这个时代,是不是这个时代的语言。这也就是为什么有许多的沙龙照片拍得非常好却没有太多的意义,因为这种照片在一百多年前就有了。回到摄影史,在100年后中国的摄影史会写什么?写你的照片和郎静山一样么?肯定不是!这样一来,大家都会非常明白我们研究历史的原因。

举个例子,比如说什么叫“导演式摄影”,那你就要去找不同历史阶段的“导演式摄影”都是怎么做的?他们都“导演”了什么?“扮演”了什么?他们都用了什么样的具体方法?

北京电影学院校园一景

北京电影学院校园一景

色影无忌:您现在主要工作是在带研究生做研究,那您对他们的要求是什么?

朱炯:其实,我教研究生的经验还是比较少——到现在才有3届毕业生,我也是在不断的摸索当中。对于他们,我是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很有效的使用学校的资源,去学习所有老师的优点,从老师那里获得更多有用的知识(如果他们想从我这里学习更多的知识,那我肯定会倾囊相授)。但对于学生来说,他学到了什么这是他自己的事情。

色影无忌:那么您觉得现在摄影研究生的教育是有必要的么?

朱炯:当然有必要了,上学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一个新的认知阶段,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觉得是挺重要的。

对于研究生招生,我是要看他们的作品,要看他写的东西,因为我希望我的学生要有创作的能力,有阅读思考的习惯。我招的研究生是要和我一起工作的人——我不要招一张白纸(一张白纸是本科生),我要的是一个工作的助手,他要把我们的研究项目当作自己的项目,这才是我希望看到的。我最终希望培养的是一个同行,我们要有共同的话语,共同的追求。

色影无忌:在这个毕业的季节,您对即将走出校门的学生有什么期望么?

朱炯:期望么?我是特别的希望他们能做摄影,因为从自私的角度来讲我们老师的价值体现于学生在摄影行业中的表现。这些学生,我是看着他们成长的,我很清楚他们是什么样子,我也看到了他们在摄影学习上的努力,所以我是很希望他们能够做摄影的。

对于本科生,如果有一天他不做摄影了,但是他所在的那个公司的形象宣传应该是同行业中最好的——因为他懂摄影,他知道什么样的形象和公司会契合(我觉得当下的中国,缺少的不是伟大的艺术家,缺少的是懂影像文化的领导者)。所以,如果他能够让自己所学的摄影知识成为人生当中一个特别重要的部分,并且生活得开心那就很好。

但对于研究生,我是真的希望他们能够在这个行业中坚持下来,为自己,也为中国当下的摄影做出一份成绩。

(那祝愿老师的期望可以成为现实,也非常朱炯老师今天接受我的采访。)

(注:文章图片来源于北京电影学院官网)

朱炯

关于朱炯:

朱炯,1994年,本科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获学士学位,后在法国巴黎第八大学艺术系攻读博士学位,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代表作品《旅程》。

部分展览:

1997年 ,中国北京电影学院展厅个人展

2002年,法国巴黎《交错的目光》中法青年艺术家联展

2003年,法国巴黎印象画廊《更多的中国》个人展、法国拉赫舍勒大学《更多的中国》个人展、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I CONTRE I》中国青年艺术家联展

2004年,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西北望》作品展、《看影像》画廊个人摄影展、中国武夷山国际摄影节《西北望》作品展

2005年,中国桂林国际摄影节《鸡年数字观看》联展

2006年,中国(青海)三江源国际摄影展《旅程·1》个人摄影展

2007年,"中法文化交流之春"艺术节《旅程》联展

朱炯摄影作品:《旅程》

《旅程》,朱炯

《旅程》,朱炯

《旅程》,朱炯

《旅程》,朱炯

《旅程》,朱炯

《旅程》,朱炯

《旅程》,朱炯

《旅程》,朱炯

《旅程》,朱炯

《旅程》,朱炯

《旅程》,朱炯

《旅程》,朱炯

关于毕业季的更多内容:

·毕业季丨央美摄影专访丨我们听说过很多道理,但我们真的明白么...

什么能教,什么不能教,怎么教;该学什么,如何学。

·毕业季丨天美摄影专访丨借用摄影去探究,去思考,去表达

借用摄影去探究,去思考,去表达。

毕业季 | 鲁美专访 | 让摄影的表达与时代、与人际血肉相连

重新审视我们的工具系统和我们的技术系统与我们时代所需要的语言体系之间的关系。

色影无忌(6045)
北京电影学院(13)
专访(192)
毕业季(21)
摄影(5546)
朱炯(3)
0
朕知道了~
0
呵呵
玩打地鼠呢?
分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