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合》|元荃

首页影像频道图集 > 《巧合》|元荃
2021-04-29
元荃
黄斌
色影无忌
关键词seo相关内容

5/30

这是2015年5月在昆明金殿景区门口拍的。俺还在马路对面,远远看到两位妇女的装束裹得那么严实。好奇就拍啰。回来看还是有些巧合。 由于是定焦镜头,后期裁剪较多。其实这张照片还可以取其他名称,请您支招!

编辑点评:

黄狮虎:作者作为一名游客,拍下了一幅很有趣的街拍作品,再经过后期裁剪与二次构图,将画面中的各种对比元素淋漓尽致地呈现在了我们眼前。比如凉热米线的文字对比,画面人物的位置对比,妇女鞋子的颜色对比,以及包裹严实的妇女与身后纳凉抽烟的男人形成的“凉热”对比,同时也呼应了照片中的“凉热”主题,具有极佳的点题效果。所以,当你找到有趣的“对比”元素,其实这些“对比”就会帮照片讲故事了。

 

Leonqu:这是一张典型的国家地理风格的“人文”照。国家地理这本杂志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最初是一帮喜欢打猎和旅行的白人贵族,有钱有闲,全世界搜罗新鲜事物而发起的一个组织,进而搞的一本杂志。它跟资本主义殖民文化的兴起有直接关系。英美是首先进入工业化的资本主义帝国,也是最初有条件环游世界的游客,不论是去非洲打猎还到古老文明考古拍照,都带着殖民者的猎奇和优越感在里面。(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百度了解“美国国家地理协会”)

这里我想举一个摄影史上比较知名的案例供大家参考,说明这种风格的源头和它背后的逻辑。

当很多西方考古学家从物质上带走他们看到的文化制品时,摄影家能够“抓住”整个遗址,作为欧洲眼光拥有那个世界的方式。弗朗西斯·弗里斯的《卢克索,大神庙的入口》是那个时期的典型,从室外的位置拍摄一个宏大的建筑,场面和人物的处理方式都是按照绘画的样式。如图所示,这些地方都是为西方的镜头而存在的。在旅行和信息都很有限的时代,摄影为这些只能想象的文化提供了惊异的图像。

《卢克索,大神庙的入口》,弗朗西斯·弗里斯,1857

引自“照片的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作者,【英】格雷汉姆·克拉克

 

Geethan:这是一幅形式感极强的作品,正如作品的标题,画面里的巧合无处不在,都在体现着“成双”:左侧的窗户,凉热米线,两个“红牛”,两个女人,两个男人。

从作者的图说里,我们得知照片是通过后期的二次裁剪得到的。其实非常鼓励大家去对自己平时拍摄的作品,尝试着去做一个二次的裁剪,这绝对是一个二次创造的过程,甚至可以重新赋予一张照片新的生命,赋予全新的解读方向和照片内涵。

二次裁剪,可以被认为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策略(定焦党的悲伤),也可以是一种偷懒的行径(比如手里有一台一亿像素的相机),还可以是一种面对电脑时主动创作的思路,这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当然,最好还是能在拍摄的时候,勤快一点,多走一走,对同一个场景变换一些拍摄的角度,相当于把“裁剪”的工作放在前面。其实历史上很多名作都是这么来的,举个栗子,比较有名的要数《流离失所的母亲(migrant mother)》这张照片了:

Dorothea Lange,Migrant Mother,1936.03

这张照片相信大家都见过,但这张照片幕后的拍摄过程,也很有意思。在拍下这张照片近30年后,摄影师兰格分享了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当时我看到这位饥饿绝望的母亲,就不由自主地向她靠近,好像一块磁铁被另一块吸引着一样。——我拍了5张照片,镜头从同一方向向她逐步靠近。”

兰格拍摄的《流离失所的母亲》其他版本的照片。图片翻拍自《摄影批判导论(第5版)》,第55页。

如果兰格的手里有一台高像素数码相机,他可能会偷懒,拍下左下角的照片就拍屁股走人。如果他并不善于控制画面里元素之间的关系,他可能会选择这组照片里的其他一张……重要的是要多拍,让自己有得选,毕竟最好的灵感,经常姗姗来迟。

  

  点击跳转《无忌评图|为作品说真话,让摄影不止于爱好!》,可参与投稿与评论。

 

8
朕知道了~
街拍(263)
人像(1555)
云南(303)
对比(51)
色影无忌(6049)
评图(110)
摄影(5650)
作品(432)
批评(111)
交流(13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