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评图说到创作标准的问题。我本来是学西方艺术的,主要是当代艺术理论和方法。你给我一件作品,我大致能说出这个东西怎么搞出来的?背后的想法是什么?标准是什么?但无法按着那个标准去做。就像英文的文章我能看懂,但你让我用英文写抒情诗我是做不到的。看作品、看文章用的是逻辑思维、对文化的理解和经验,是用脑子在看,不是用心在看。
这个事儿反过来想是不是也成立呢?用中国传统的艺术标准来指导现代的艺术媒介,比如摄影。
我最近看葛路先生撰写的《中国画论史》,其中一段谈到唐代的艺术理论家张彦远评价吴道子的创作:
“意不在于画,故得于画”。
吴道子作画技法的熟练是惊人的。“或自臂起,或从足先”,而能“肤脉连结”。一般画人都以头部开始,吴道子可以从任何部位画起,最后总体和谐。
他画直线不借助于界尺,画圆不用规,“弯弧挺刃,植杜构梁,不假界笔直尺。”
吴道子达到了随心所欲不逾于矩的地步,在张彦远看来,这是由于吴道子“守其神,专其一”,就是精神非常专注,这当然是对的了。但他又以庖丁解牛、郢匠运斤的故事为例,进一步比喻精妙的技巧。“夫运思挥毫,自以为画,则愈失于画矣,运思挥豪,意不在于画,故得于画矣。”
这让我想到2016-2017年创作的两幅作品,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当时创作的一些想法。
第一幅是2017年创作的这幅《星光》,当时我想黑白作品能否反映一些精神性的东西,一种冥想的状态,超越现实的烦恼,对内心的一种净化。片底是我在2005年拍摄的一张黑白的海的反光。
星光|2017
选一张12年前的作品再创作了一幅新的,我认为对于摄影来说是完全有可能的。好像艺术家的速写本,可以在之前经验的基础上再提炼和升华。尤其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以后,我们回过头看自己的作品会更清晰也更客观。具体操作非常简单,将同一幅画面对称复制两次,形成一个中心对称的图案,打破之前固有的形式,释放出新的感觉。我选这幅作品是对这个光影黑白的效果非常感兴趣。这让我想起美国当代艺术家罗斯科也用过类似的手法。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的创作意图与他非常相近,但呈现出来的感觉完全不同。我认为还是受传统文化和审美的影响。
马克·罗斯科作品
下面这幅《野草》是2016年创作的。从画面的效果来看毛笔笔触的感觉比《星光》更强一些。原底是我在2005年用红外线胶片拍的草地,底片冲印出来直接扫描到电脑就是这个效果,我将同一张照片上下对称排列了一下。
野草|2016
创作这幅作品是受到黑泽明的著名电影《罗生门》启发。这个电影的情节太复杂,没太看懂,但人心叵测这个主题我是感受到了。我怎么用摄影作品去表达这样一个抽象的感受,当时想到了就是之前拍的草地的片子。原片看着有些压抑,同时又很平面,对称的方式强化了它的形式感,更重要的是画面中间出现了一道光。好像人的内心在光明与黑暗中挣扎。
这个效果不是photoshop做出来的,我不是反对用photoshop做效果。但我认为用photoshop做出来的效果会削弱摄影本身的直观感,就是按下快门那一瞬间的感受,好像酒里加了焦糖和水的感觉,不如原酒喝得带劲儿。
这两幅是2016-2017年的作品,现在回头看还是很有意思,很大一个原因是这里有东方韵味,没有被摄影具体的形式所限制,完全忠实于当时内心的感受在创作,在创作中重新发现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