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影像频道新闻 > 以影像与文学刻印的城市记录| “它山之石——封岩当代摄影展”苏州博物馆开幕

以影像与文学刻印的城市记录| “它山之石——封岩当代摄影展”苏州博物馆开幕

色影无忌
色影无忌
刘脉
2020-08-12

唐陵深草 08/ Tang Mausoleum Long Grass 08 / 201cm×134cm / 2018

古都恢宏的遗迹讲述着一个关于衰亡的故事,提供着再度崛起的想象。封岩刻意避开遗迹所蕴含的纪念碑式的宏大,从而回避了对于地位和权力的旧思新梦。艺术家跟随着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脚步,但其关注点并不是前人的发现,而是昔日荣光中为人所忽视的。野草取代了纪念碑,无关成就、毁灭和断裂,让人们注意到一个比中国封建帝制更宏大的时间维度。或许,植物学家某天会发现这类植物只在这一地区生长,赋予文明的摇篮一层新的意味。亦或者,步步迫近的气候灾难很快会威胁到已经经过这么长时间考验的物种。

——Paola Iovene(芝加哥大学中国文学系副教授)

节选自“克制的图像”

迷幻的竹子 04/ Psychedelic Bamboo 04 / 120cm×90cm / 2009

“迷幻的竹子” 混合了西方的迷幻剂文化,同时指向了竹子在中国艺术和自然中的独特寓意。作品美感来自其内部霓虹灯的冷光,无声的彩色光线赋予影像以力量;它让人想起如丹·弗拉文(Dan Flavin),但同时它们又是那么惊人的独创。事实上,这些摄影作品中的浪漫情怀——他们精细的美感——提出了关于摄影与绘画关系的有益问题。

——Jonathan Goodman(美国纽约艺评家)

节选自“客观化摄影”

浴室镜子 / Bathroom Mirror/ 61cm×42cm/ 2005

绿门黄包 / Bag Behind Door / 42cm×61cm / 2005

封岩的这些在初看之下使人情绪不安或产生无以名状反应的作品,提出的其实是艺术家以身为在当代中国生活的一个人,对于每日生活所感受到的一种非常微妙的含义和洞察力。那些消逝的细节和看似漫不经心选择的场所,表达了个人内心和公众空间之间饶富意味的观察,透过敏锐的隐喻和作品较大的尺寸,这些影像是对中国当代日常生活一种不朽的“造像”。

——Michael J. Hatch(普林斯顿大学东亚艺术史学者)

节选自“滤后的静物”

————————

书(9)
封岩(12)
展览(365)
当代艺术(50)
摄影(5646)
色影无忌(6049)
艺术(282)
苏州博物馆(2)
0
朕知道了~
0
呵呵
玩打地鼠呢?
分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