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忌评图这个栏目能坚持做了近2年,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无忌一些真正热爱摄影的“泡菜”愿意讨论和分享对于摄影创作的思考。我们为什么摄影?是不是就为了好看?亦或是炫技、博得眼球,获得主流意识形态和藏家的青睐?
国内的当代艺术圈也有这些问题,大家首先看重的还是技术,这与国内的艺术教育有直接的关系。在封建时代,艺术确实与技术有密切的关系,我们现在看到的古董都是技术精湛的宫廷贡品。但艺术从来就不只是技术,而是思想和人格进步的反映,是推动时代发展的精神力量。看中国美术史的发展就明白艺术形式化(仿古、复古)是思想僵化的社会走向没落的投射,所以才有了后来的新文化运动“要解放思想,要破八股”。但为了救亡,文艺很快又变成了意识形态的工具,又回到了形 式 主 义这条路上。
扯远了,拉回到摄影。青山帮主在回帖中说:“摄影在进行到一定程度后就成了对自我的反思和剖白。”mikezhuang说:“摄影是对千篇一律的一种对抗。”这些观点都特别好。对个体来说,艺术创作就是帮助我们自我反思,自我进化,对抗平庸的手段。所以评图这个栏目的意义就在于大家可以凑在一起讨论对创作的想法,用思想来指导创作,而不是陷入“技术”跟“好看”的“笼子”中,因为这个“笼子”正是我们要借艺术的力量打破的东西。
蓝光|Leonqu 2004
最后再次感谢三哥,mikezhuang和青山帮主对评图栏目的支持。
欢迎大家到论坛深入讨论。
https://forum.xitek.com/thread-1983923-1-1.html
老坛泡菜 青山帮主:
拍照的动力,正好是我最近在摄影期间思考的一个话题。
自从去年二月份开始回归街头摄影,我越来越感受到进行摄影,尤其是在我的日常生活中背上相机,是我和世界主动进行交互、解释的一种方式:呈现于我眼前的事物,经过我或多或少的思维加工,抓住稍纵即逝的瞬间又或是谋定后动寻觅出常人短时间难以想象的角度?那我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是为了发到各大平台获取认可,被亲朋好友赞赏,认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些都有,但同时也因为我的表达欲可以借助手中的相机去发泄出来。有一日出门胶卷没带够,弹尽粮绝打道回府之时,一种焦躁不安、像是被封住了嘴巴不许说话的情绪油然而生。是的,我有很多话想说,相机就是我表达的方式。
青山帮主 作品
也因此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摄影在进行到一定程度后就成了对自我的反思和剖白。尤其是我坚持在我每天上学吃饭回家的路上进行拍摄,而不局限于刻意地Citywalk、去陌生的地方旅游。在日复一日面对的环境中,在熟悉但又默默变化的环境中,什么能勾起我按下快门的冲动?什么是我曾经会不假思索按下快门,现在又摇头不拍的东西?我既在我分享的作品中向大家展示,又在回看、编辑自己的作品中不断思索,去认知那个当下可能自己都未曾了然的内心。
既然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快一年了,我觉得我已不是空有一腔热血回归摄影,回归街头摄影。我已感受到,每天拍身边的世界,已经整合进了我的个人生活方式中,我有信心可以拍到老,进步到老,既为名利,也不为名利,更多的是继续去和这个世界互动、用瞬间的定格留下我刹那的思索与共鸣。
泡菜 mikezhuang:
关于“拍摄的动力”,在当下,我觉得是对千篇一律的一种对抗。
所谓内卷,不就是在相对封闭的一套循环中周而复始地劳作吗?人骨子里是需求自然和变化的,然而为了经济利益最大化,现代社会的机制对人的规定和辖制是全方位的,有的很明显,比如规章;有的不明显,比如环境,和拍照有关的,比如说,现代都市在视觉上其实非常蛮横和强势,我街拍时有感受,越是黄金地段,视觉上越干巴。反思这背后的原因,这也许是建筑太单调,也许是脑子里被灌输的预设太强大,总之缺少灵活机动的生命力。
mikezhuang 作品
在这种压制下,不给自己找点费神的事儿干是很不舒服的。消费五光十色的物质和精神产品是一种办法,自己创造点啥也是一种办法——在这个层面上,我把拍照和下厨看作同一类,意思就是手和脑要活动起来,主动地鼓捣点东西才有存在感,才不觉得自己是个被规定好的程序或零件。
当然,创作这里面学问多了去了,讲究很多,养料很多,观者也会各抒己见,这些都会对拍照施加影响。可是归根结底,拥有这个爱好的初心是破除僵化、滋养自我。如果这个初心被埋没了,那再好的器材、再牛逼的套路、再有恒心的坚持还有啥意思呢?
泡菜 hglt1967:
感谢各位老师们的指点建议和鼓励。做为纯业余的爱好者,其实我内心还是喜欢风光的,但是拍一些年之后,发现也不是那么好拍的,疫情三年哪也去不了,真能去了,那些近乎要探险才能拍到的大片又不是我能企及的,身边的风光除了光线的变化再也没有什么变化了,全都在拍,都拍烂了,自然就觉得无味了。
玩摄影,自然会认识一些朋友,有的也是很优秀很专业的,也会给你很多的建议,拍好身边人事也是听从了一位摄影记者朋友的建议而引发的,他也一直在鼓励我。但是作为一名爱好者,有时候还是有许多的迷惑的,比如有认为我的照片过于平正了,拍照是比画画还自由的东西,受到约束就不好拍了,但也有认为不存在这个问题的,这个时候内心就会迷茫,到底什么样的才是一张好照片。也看了一些摄影画册,有些实在是不觉的好,但因为是艺术家名人,想来总不会差的,肯定有他的道理,只是我不懂欣赏罢了。
hglt1967 作品
说到动机,其实很简单,就是喜欢,但这肯定不是唯一,拍的照片,除了给家人的,只要家人喜欢即可。除此之外,其他所拍的,当然有希望得到指点,能够进步,获得认可,扩大交流的动机,我想几乎没有人会拒绝获奖吧。现在有朋友鼓励我应该找个主题去拍了,但我觉得这个太专业了,挺难,不知如何下手,当然也没有那个时间去拍,一直没有动作。所以,我自己来讲,拍照主要还是单纯的喜欢,从家人开始,从单纯的记录开始,慢慢的扩大范围,这个时候,身边的人如果喜欢认可,这自然就产生成就感。
最后这些在英国拍的照片,我觉得可能有太多的陌生感,加上当地的特色,相对而言更容易拍好吧。反观国内的城市建设这几十年高速发展,但往往强调统一性,结果是最大的特色就是没有特色了,这样拍起来就挺考验人的了。希望能继续得到各位老师具体的指点与建议。
版主 leonqu:
摄影这个媒介还是太新了,跟绘画比台面就这么大,能说出来的就那么几个人,能折腾和想象的空间很有限。我建议不要把自己局限了,多看一看不同的东西,文学艺术都是可以借鉴的资源。比如森山大道,他初期的创作灵感主要源于美国60年代的“嬉皮”文化,他有一本书叫《在路上》。
“曾经,在我的人生刚进入二十岁后半段的时候,我对开机关枪一样地连拍痴迷得不得了。那时的我遇见了60年代嬉皮士的流浪生活。出于对路上风景的憧憬,我踏上了纵横交错的国道。正是在那个时候,我遇上了各种各样的事,邂逅了形形色色的人,认识了不同的城市,也学会了在路上扬手搭车。”
森山大道 作品
摄影对与个体最大的意义在于,它是表达我们思想和情感的一种媒介。
第120期评图作者:hglt1967
▲ 作者精选作品一览
这位泡菜曾是我们栏目升级改版后的第一位评图作者。他自述玩摄影有几年了,之前一直钟情于风光,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专注于街拍。这次,编辑部再选择“hglt1967”的作品进行点评,一方面是因为他在不断拍照、坚持创作;另一方面则是希望广大泡菜可以给他一些拍摄建议,帮他在街拍题材的创作上能更上一层楼。
欢迎大家一起观片、思考和讨论,为作者提出更多拍摄建议。
hglt1967 作品
hglt1967 作品
hglt1967 作品
hglt1967 作品
参与作品评论:
参与方法:所有论坛泡菜均可点击跳转“hglt1967”的论坛作品版块(https://forum.xitek.com/uid-2085533-forumphoto.html), 观看其全部作品,对感兴趣的相关作品进行点评。
评论方式:在《无忌评图第120期|“hglt1967”作品点评征集》帖子中回帖评论内容即可。
评论内容:大家可从创作动机、创作主题、创作形式和使用设备,4个维度对作品进行解读,让摄影不止于爱好。
无忌影像&哈内姆勒
《无忌评图》栏目已与德国哈内姆勒达成合作,每期选评作者将获赠1幅个人作品的输出权益,纸张由哈内姆勒提供,采用收藏级制作标准。
时代发展与技术发展直接相关,现代打印技术与传统的银盐工艺最大的区别是提供丰富的材质选择。艺术家的创作其实是一颗种子,它还需要滋养的土壤存在。后期制作的过程是对艺术家作品再创作的呈现,也是另一种形式上的再叙述的过程。
数码打印领域的资深人士肖雁群老师曾将作品与输出媒介的关系比喻为一场婚姻。“材质本身具有生命力的,材质输出的匹配度就像一场婚姻,一个女人嫁给不同的男人会获得不同的命运,好的输出是一场成功的婚姻。”
始创于1584年的哈内姆勒,是德国非常古老的艺术纸制造者,四个多世纪以来,一直为传统画家、数字艺术家以及工业企业提供品质超群的纸张。在四百多年如一日执着于对原料和品质严格要求的同时,也不断调整和创新,只为实现一代代艺术家对于承载介质的终极理想。
▲ 无美颜赠品示例(由往期评图作者收到实物后拍摄)
纸张输出尺寸:A3或A4(根据作品像素上限)
赠品不含装裱
哈内姆勒官方网站:https://www_hahnemuehle_com
如果你不是玻璃心,希望自己的作品得到客观的点评,就在无忌评图里冒个泡,让我们看到吧!
参与作品投稿:
老泡菜参与方式:在《无忌评图|为作品说真话,让摄影不止于爱好!》里发送一张照片即可,编辑部会浏览作者账号名下上传的所有作品。
新人参与方式:在无忌论坛任意板块里自开一帖,将需要我们看到的作品统一发到帖子里,然后在无忌评图栏目里发送一张照片,编辑部会浏览作者的投稿帖中作品。
投稿要求:投稿作品须为本人拍摄,请注明作品名称、器材参数、作品描述,具体题材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