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主持丨Leonqu
偶然在苹果音乐上搜到中国爱乐乐团演奏的《我和我的祖国》(上海迎国庆65周年大型交响音乐会),很感慨!从中能听出来这个国家有底气了。相比较,我们在当代艺术上差了太多。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没有真感情,又怎么能搞出像样的东西?情感这个东西是发自内心的,真情还是假意,是掩饰不住的。尤其在艺术作品中,即便一时演得高明,也禁不起时间的考验。
傅雷说:“真正的艺术家,一定是时代的先驱者。他有敏慧的目光,使他一直遥瞩着未来;有锐利的感觉,使他对于现实时时感到不满;有坚强的勇气,使他能负荆冠,能上十字架,只要是能满足他艺术的创造欲。”
中国的当代艺术没有能与这宏大、深情的音乐匹配的作品,是很可悲的。
▲ 作者:海军山
上次评图后,海军山发了一些新的作品,比较之前明显烟火气重了。我觉得拍照这件事儿最重要的是找到其中的乐趣。
如周国平先生说的:“一个人活在世上,必须有自己真正爱好的事情,才会活得有意思。这爱好完全是出于他的真性情的,而不是为了某种外在的利益,例如为了金钱、名声之类。他喜欢做这件事情,只是因为他觉得事情本身非常美好,他被事情的美好所吸引。这样一个人,他一定会活得很充实的。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园地,不管他当多大的官,做多大的买卖,他本质上始终是空虚的。这样的人一旦丢了官,破了产,他的空虚就暴露无遗了,会惶惶然不可终日,发现自己在世界上无事可做,也没有人需要他,成了一个多余的人。”
我想这段话这也道出了许多爱摄影的人的心声。
泡菜批评精选
点评泡菜:海军山
第23期,Leonqu主编的评价很客观、中肯,说出了“技术流”与“艺术流”的区别,本人表示认同。
个人认为,摄影不要怕被批评,只有批评才会使人进步。
▲ 作者:海军山
yxiao_9015 回复 海军山:
“技术流”与“艺术流”的区别?就题论题不敢苟同。话说技艺从来就是一脉相承的,技术是艺术的基础,艺术是技术的更高境界。不说了,说多了又会惹得很多人不快。
说理论派与实践派的区别有那么一点点,但你显然并不是那种纯粹的“理论派”,所以大可不必感到“愧疚”:理论或“口诀”不是问题,学院派或“野路子”也都可以殊途同归。只要是主观上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拍出好片,并且付诸实践的人,都值得尊敬。至于实践的结果,是否能够像大师们一样做的更好,有时候就是天意,违拗不得的。所以这些我们不必管它,我们只要尽人事就够了。
无论如何,只有那些光背口诀、从不拍片还自以为得意的人,才是可耻的。
本期作品点评
01
▲《奔跑的气球》 作者:crossa
拍摄信息:相机:美能达CLE 焦距:40mm 光圈:f2.8 快门:1/500
编辑点评:
无忌影像责任编辑Geethan:
使用胶片相机,想要定格下这样的运动瞬间,是很考验功力的。一个转瞬即逝的画面里,作者甚至布置了前中后景,铺开了画面的层次,水平了得。从画面的色彩看,是胶片那种柔和、略带颗粒的味道,把画面里传达的无忧无虑的气氛烘托得很好。
说得远一点,这幅作品也让我思考父亲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的角色,以及父亲本身在这个过程里自己的感受。一句话叫“男人至死是少年”,实际我觉得这句话不分男女,每个人心里都保留有一个童年时候的自己,这部分自己在和孩子一起玩耍的过程中,被唤醒,被释放出来。孩子在和父母玩耍的过程里获得了陪伴和快乐,父母其实也是如此吧。
无忌影像副主编黄狮虎:
将人物置于日常状态中拍摄是一种很好的反映人物特点的方法,作者选择对父子间的玩耍过程进行抓拍,将人物轻松、自然、愉快的面容神态与肢体语言完美呈现。同时在拍摄中还设定了前景、中景、远景,使得画面具有较好的层次感,从而提升了可读性。稍显不足的是,前景部分在画面中的位置与比例都有些差强人意,令其与主体关联性降低,容易让观者忽略。
02
▲《奔向远方》 作者:西南居士
作品阐释:2021年8月的某日,本地天气预报说将有暴雨、大暴雨,局部地区甚至有特大暴雨。于是想把这难得的场景记录下来,背起相机冒着小雨向山上爬去。这图便是爬到半山腰时,回头一望所看到的“景色”。两条轨道蜿蜒伸向远方,远处被薄薄的雨雾笼罩着。这景的确打动了俺。由于厚厚的乌云盖顶,光线极差,更无所谓色彩了,后期处理时便弄成黑白。请老师们指教!俺在这里谢谢啦!
泡菜constaintin-fox点评:
色彩和黑白倒不必介意,那不是重点。也许黑白更容易集中表现主题。
标题为《奔向远方》。
图中的视点不在远方。消失点被杂景遮挡,也不在远方。而弯曲的轨道进入站台后缺乏视觉上的延伸,会让“奔”和“远”的意境打折扣。
泡菜海军山点评:
个人认为,场景与气势还是很不错的。若是精益求精,需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构图时就必须有所取舍,图中有两个视觉重心,相对平均用力,会让人无所适从。
2、雨天的氛围感需要强化。
试着更改一下吧:
无忌影像责任编辑Geethan:
说来巧了,我在七月份去了趟重庆,从住的酒店打开窗户,火车离我的直线距离也就十来米,这种体验真的是绝无仅有。
从拍摄立意上说,我同意constaintin-fox这位泡菜的说法。既然取名奔向远方,最重要的,奔向远方的主体是谁?在哪?没看到。其实从描述里可以发现,真正打动作者的是两条轨道的线条美感,以及当时那个烟雨朦胧的环境。这个画面的意境下,美的是眼前,而非远方;气氛是静,而不是奔。我们在创作时,只有真正忠于当时、当刻的真实感受,才能将这份打动自己的东西,通过摄影传递给更多的人。
无忌影像副主编黄狮虎:
在摄影构图中,有一个常见的构图方法,叫做引导线构图。就是通过画面中的线条,把观众的视线引导至主体的位置,从而突出主体。这个线条可以是直的,比如公路;也可以是弯的,比如作者所拍摄的铁轨。但这幅作品的问题在于,使用引导线构图是为了突出照片主体,可是画面中的主体并不明确,在铁轨末端并未出现标志性建筑或物体,而远处的楼宇位置也与铁轨相隔较远,整体稍显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