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拍女人并没有更多的去认识何为女人,所以这期我想跟大家聊聊女人。这是一个挑战认知边界的话题,希望下面的探讨带给大家不同的维度而非唯一的答案。
朱新建有一本杂谈集《决定快活——一部讲给渴望快活男人们的读物》里面说了男人是如何看待女人的大实话。这位画家发自内心喜欢女人,阅历丰富。
他说:
“我看一个女人首先是看到她的外貌,实际上她身上肯定有别的东西,她的阅历,她的文化结构,她的文化理想等,很多东西。明朝有一个文人说,美人姿色其次,最重要的是韵致,整个产生的味道。我个人以为,有两分姿色,这是一个平台,剩下就是她的灵气,这个女人聪明,这个女人她懂什么是人什么是事儿。”
“享乐”,主要是靠“假如”、“若是”等,这些“想象”来完成,无论是现代或者古代。看到一个小女孩,就像“假如她是“老婆”(享乐),于是就去泡她(享乐+麻烦)。后来真的就成了老婆(基本就只剩了麻烦)。
再看毕加索对女人的理解又是另一层意思。
这里能隐约的感觉到女人是男人的一面镜子。一个男人对女人的态度反映了他为人最本质的东西。
回溯我们的记忆,母亲是我们人生中的第一个女性。母亲给了我们生命,哺育我们成长。母亲的形象和相处经验构成了我们对女人最基本的概念和认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生活的丰富我们赋予女人更多的角色,女人进而变化出更多的形态:恋人,妻子,同事,生意伙伴……这些社会性标签就好像万花筒让我们对女人的认识更加扑朔迷离。
女人是男人间乐于谈论的话题,但这个话题多仅限于男人之间,男人与女人之间沟通的并不多,甚至不愿让对方了解我们真实的想法,对彼此更多是欲望和功能性的要求。
也许,当我们放下欲望和功利心用直觉和情感去感受身边的女人的时候得到的答案才是最接近真实的。
古人说阴阳生万物,如果我们将男女看作两种不同的能量体,当这两种能量体能真正融合在一起时,人性的潜能才能被最大化的发挥。我们称这种融合为爱。
如果我们能理解什么是爱,我们便能明白,为什么女人点燃了我们青春的热情,让我们的生活富有活力,激发了艺术家的创作,带给战士们视死如归的勇气……
本期作品点评
▲ 《扫街》 作者:zyz1993
编辑点评:
Leonqu:
这张作品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很好看。花裙子,回力鞋,袖口带图案的衬衫,女孩的肢体语言给人一种街头时尚摄影的风范,构图和神态的捕捉也很到位。在街头抓拍能到这个水平估计是“老司机”了,镜头背后有一种“我觉得你好看才拍你的”那种理直气壮。我好奇的点开作者的图文专辑,果然是“老司机”,作品中透露出对女性毫不遮掩的欲望。希望作者能不断深化这个主题争取拍一个系列出来。
这里推荐一名以时尚街拍成名的美国摄影师斯科特·斯库曼 (Scott Schuman)供作者参考。
Geethan:
拍妹子本身就是难度很高的事。除去特定主题的艺术创作,大众审美里拍妹子,要考虑到人物的体态、神情、脸大不大、腿长不长,不能拍得扣扣索索,不够灵动,也不能拍得过于豪放,把妹子拍成汉子。更别说人物皮肤上的瑕疵、头发细节的处理……等等太多东西了。一个细节没考虑到,妹子下次拍照就不找你了。
而在扫街的时候拍妹子,难度就又上去了一个level。我不知道作者哪儿来的勇气,反正这个事我是不敢碰的。不可控的变量太多,出片全看脸。这张照片除了光线加分外,在细节的把控上可谓是灾难:该去掉的皮肤瑕疵去掉了么?耳机线能收起来么?车筐里的小广告能P了么?问题太多了。不是说你在扫街,这些事你就可以不管了。如今图片泛滥的年代,细节决定成败。是成是败,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来了。
大有大无:
照片整体还行,唯一缺憾就是妹子的神情抓的不太好。街头拍妹子,敢提着相机怼上去已经勇气可嘉了。
想借着这张照片,往开聊点:为什么那么多男人喜欢拍女人?相机这种工具是人体的延伸。去北京三里屯看看,那么多大爷拿着长焦拍妹子,相机既是眼睛的延伸也是手的延伸。可以藏在相机后面偷窥、进行“视觉抚摸”……甚至是掳掠——拍下来就是我的,带回家!提着相机上街拍妹子的心态,无异于提着猎枪进山打兔子。妈的,这就是弗洛伊德说的男人,写在基因里的。
发乎情止乎礼,毕竟还有台相机挡着,都在规矩之内,也算无可厚非。
▲ 《休息的女工作人员》 作者:jay790
编辑点评:
Geethan:
这是本期我特别喜欢的一幅作品。光线温暖,构图工整,色调舒服,人物坐在窗台上,整体的姿态很放松,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作者的机位和女工的视线平齐,是一种平等对话的氛围,人物直视镜头,可以看出是经过友善沟通后拍摄的作品,这一点特别值得鼓励。
在如今这样一个无良女明星一天能赚几百万的魔幻时代里,这幅照片里的普通人才是生活应该有的,真实的样子。拍摄这样的照片,我们不必带着复杂的动机去宣传什么、赞美什么,也不必刻意去渲染一种带有社会阶层眼光的凝视氛围。尽量平等、客观地去沟通、去拍摄,把拍摄对象当做一个个体的人去尊重、去呈现就好了。能做到这点很难,因为每个人都自带局限与成见。
Leonqu:
这是一张典型的环境肖像,构图的角度,光影的安排,模特的姿势都是经过设计的。从技术角度看构图可以更紧凑,凸显人物的面貌神情,整体色调再压暗一些,适当增强对比度,强化蓝色的鲜艳,这样画面也会更有美感和冲击力。
(编辑调整后图片)
虽然工地对在城市生活的人是司空见惯的场景,但我们对发生在其中的工作内容和人并不熟悉。这张作品给了我们一个窥视的机会。这是一位工地打工的女性,虽然浑身都是泥泞但姿势和神情是轻松优雅的,与环境形成一种反差。她的神情很坦然,整个人的感觉是踏实的,没有我们上班族那种忙碌焦躁的状态。
大有大无:
挺好的一张环境人像。最后边的窗户有点“漏光”,拍的时候稍微右移半步就好。拍这种环境人像,时间上应该来得及,摄影师还是没有“盯紧”取景器。
这张照片传递的价值观挺好,平等,不苦情。
很多人喜欢底层劳动者,拍的很悲情,贩卖怜悯。怜悯之情是自上而下的,我比你好、比你高,我怜悯你。无形之中形成一种“心理俯视”。这对被观看者有时是一种伤害。人们为什么喜欢观看他人的苦难,因为会自己带来优越感和幸福感。去你大爷的,都凭本事生活,要你在一边摇头叹气吗?
▲ 《山居图》作者:松峤
编辑点评:
大有大无:
照相机的始祖,是画家用来辅助作画的。不少沙龙摄影师喜欢反过来用相机作画,风光摄影中尤为集中。有不少人还喜欢通过后期在照片上题两字、加个印,以添画意与古气。这一脉可追到郎静山的集锦摄影,可谓将相机这种“洋玩意”西为中用到极致。
这张照片的拍摄者大概也有此意,不过他没那么注重后期,更关注的是将眼前景观通过相机摄制出一张有中国山水画韵味的照片。拍摄者应该懂一些美术,或者比较了解中国画,照片中有很多水墨画的线条和笔触,有些意思。
Leonqu:
这幅作品不论从构图的角度,色调的过渡,细节质感的把握都有类似传统山水的感觉。想必作者是对传统绘画有了解的人,不是随手拍的。寄情于风景是一个很传统的主题。从宋朝兴起的文人画到现在已经1千多年了,开启了中国艺术历史上的一次重要革新。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不满足于官场上对人性的压抑和束缚从自然中去寻求自由和解脱。他们没有生活上的压力,不靠卖画赚钱,不专研绘画技艺的精湛,而强调意境的高低。到了现代,这种寄情于景的创作动机依然存在。只是我们不再需要时间去钻研水墨画的技术,相机成了最好的替代品。我们到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从事摄影,也是为了能通过相机参与到自然的美中,留下当时的感受与周围的人分享。
Geethan:
对于这样一张图,我想吐槽的地方有很多,说个最主要的吧。画面里有肉眼可见的天空色彩断层,白一块蓝一块,让人看着很不舒服。出现这种情况,多见于作者在完全过曝的高光里,后期强行压低高光,企图拉回细节所导致。这里想多说一句,现在摄影圈里仿佛被广泛接纳的一个观点:“宁欠勿过”。从保留画面细节的角度,这句话没错。但其实有些场景下,所谓的“过曝”也是一种表达主题的方法,“白”和“黑”都有各自表达主题的独特效果。我认为无论是过曝还是欠曝,一切都要为你要表达的主题和情绪服务,不要被一些流行的“金句”把创作的思路框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