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攀的婚礼上他的铁哥们讲了一个段子:说当年见到王攀的时候直呼其为“照相的”,年轻气盛的他脖子一梗说:“我是搞摄影的”;很多年过去了,当人们开始习惯改称王攀为“摄影的”时,他憨笑着说:“嗨,我就是个照相的”……
那场婚礼的喧闹逐渐被淡忘,但是这个段子勾勒出王攀的形象却扎实的印在我的脑海里。每个人都难逃时光的雕刻,做了十年新闻摄影的王攀开始逐渐收起了自己的锋芒,学会了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在日常职务工作之外,王攀拿起方画幅的胶片机记录着自己的生活。他的作品名为《呼吸间》,这取自佛陀故事中的一句话“生命只在呼吸间”,这样一份境界应该是多年前那个一梗脖子的“搞摄影的”所难以理解的吧。
摄影师王攀
色影无忌:你跟影像的渊源是如何开始的呢?
王攀:我最小的照片是12岁时候拍的全家大合影,我只占了画面中很小的一部分,但却是整张照片的亮点,因为我当时正在跟表弟争取最中间的位置,每每看到它,都会让我很快乐。除此,我再没有更小时候的照片,只知道曾经给我拍过照片的两个摄影师离奇死亡。
15岁的时候,父亲所在的企业单位发不出季度奖金,所以给每人发了部青岛半自动傻瓜相机,40/2.8的镜头,那部相机也因此给我寂聊的少年时代增添了很多欢乐,还平添了很多羡慕的目光,我因此还留了披肩的长发,生装艺术家。
1999年9月27日,我记得很清楚,第一次碰专业相机,为了去报社工作的一个机会参加选拔考试,但好像当天拍的还不赖,至少当时带我的老师是这么说的。最后我也以当天所拍的照片得到了那个工作机会。
色影无忌:为何你的作品取名《呼吸间》?用摄影去体悟生命是你创作的一个出发点吗?
王攀:我把拍摄这组照片的过程当作自我修行,而不是指画面内容。
“生命只在呼吸间”是在佛陀故事中看到的,它需要从生命实践中去体味。之前,这组片子取名《单程旅行》,其实也是在讲生命,但总觉得跟我所想要表达的还有差距,直到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整个人都为之一震,就像有一把利刃插入了心脏,《呼吸间》才是我真正想要表达的,作为一个拍摄者,应该去记录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而我所想做的,只是截取生命中最能打动我的画面,或者我最想表达的画面,作为对自己人生旅程的记录。我所在意的是拍摄这组照片的过程,其实已经跟所拍摄的画面最终所呈现效果无关了。
王攀作品《呼吸间》
色影无忌:从你的作品中看有抓拍也有摆拍,你是否对拍摄的方式并不在意?
王攀:这组片子不是新闻摄影,也不是纪实摄影,只是用了纪实摄影的手段去完成一个自己想要的画面而已。以前我会很在意,筛选照片时,看镜头的照片在第一轮会全部被刷掉,有摆拍嫌疑的都会被去掉。后来我在朋友的博客上看到一段话,就彻底放弃了以前对自己刻意的要求:
所谓纪实摄影并不是对真实的再现而是明目张胆的断章取义,摄影不过是对一瞬间的高度仿真,按快门即是筛选,构图就是创造自己所需要的意义。这一切主观的不能再主观了,根本不是什么纪实,而是使人信服的手段。
色影无忌:“荒诞”似乎是贯穿在你的作品中的一条主线,你是否这样认为?如果是,为何选择了这样的主线?
王攀:我选择拍摄一个画面的标准是:有意思,有趣、好玩,不太会去考虑是荒诞还是反讽,先拍下来再说,在编辑这组片子的时候,也尽可能去挑选我喜欢的,先把自己玩高兴了,能娱乐观者那更好。
#p#
色影无忌:你开始使用中画幅以后才开始拍摄《呼吸间》这个系列?器材、画幅、材料等等同你的创作思路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王攀:是的,玛米亚6操作很简单,而且轻巧易携带,6X6的画幅,75/3.5的镜头,黑白胶片,这个组合的好处是:我不用考虑拍横幅还是竖幅,我不用考虑更换镜头,我不用考虑色彩,我尽可能的做减法,把更多的时间花在画面本身所传递的信息上。
色影无忌:在拍摄中你会很谨慎的按动快门还是很随性的快拍?拍过以后你会按照什么样的思路去编辑整理照片呢?
王攀:目前,我还处于很谨慎的拍摄,但是我特别想要那种随性拍摄的状态,并且期待那种快感的到来,以及那些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呈现。
我的编辑思路是按照正常的呼吸频率去编排他们,就像一杯白开水,减去了可能会令情绪波动的部分。
王攀作品《呼吸间》
色影无忌:你觉得做摄影记者的经历给你艺术上的创作带来利与弊的影响各是什么?
王攀:利:摄影记者工作让我掌握了摄影技巧,以及捕捉最佳瞬间的能力。
弊:摄影记者工作让我变的漠然,抹杀了感性的部分,但幸好不是全部。它让我的照片极具匠气,不够随行,太过冷静,缺乏应有的情绪传递。基本上看一个画面就会知道拍出来会是什么样子,有时候就懒的拍了
色影无忌:这个系列你决定如何进行下去?
王攀:这是一个值得长期坚持的项目,这些影像中的画面也不需要你去刻意寻找,它就在身边,当它迎面撞来时,我只要做的是:记录下我想要的那一部分。
关于王攀:
33岁,杂志编辑,十年的新闻摄影生涯,2010年下半年开始接触中画幅相机,《呼吸间》就从那时开始,此项目将持续更新,不断完善,作为对自己人生的一种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