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发现之旅——“另一个陕西”系列访谈之一:
影像发现之旅——“另一个陕西”系列影展之一:
有时候,一个场景会显得意义分裂,比如胡桑作品里的这些情景。会议中、值班中、考察中,镜头总是说出另一番话。
我会忍不住去猜想,胡桑是把光鲜的片子给了工作,而把这些看起来歪歪扭扭、荒诞不经的片子留给了自己。
而这一切,对方全然不知,抑或是对方知道了,以为镜头都是他们自己的,只会赞美,不会冷笑。
摄影师胡桑
色影无忌:这些照片都拍的是西安?
胡桑:是。
色影无忌:说说你的拍照经历吧。
胡桑:1998年只身北漂。在给数个新港台平面广告摄影师当学徒,打工挣钱的同时,深度学习商业摄影。2000年在影棚里创作出一些现在被称为“观念摄影”的作品,当时自己还不清楚那些东西应该被称为什么。后来的国外学习、生活与摄影无关。2009年,有一天去给平常用来拍纪念照的卡片机买配件,在回家的路上就一路随走随照。或许是因为受父亲影响,从小对纪实摄影耳濡目染,加上自身多年飘泊经历而厚积勃发吧,呵,突然感到应该拍摄这个熟悉的陌生城市,两年时间里,就这么看、这么想、这么拍。
色影无忌:看你拍的许多照片都是与机关单位有关,你的工作与此相关吗?
胡桑:有一年被借调到一个开发区做外宣,顺手拈来,哈哈。
胡桑作品
色影无忌:为什么取名《看见,看不见》?
胡桑:之前的名字不是这个,但觉得那个不够当代,虽然我也说不清“当代”到底是个啥东东,但总觉得既然是个作品,就要在时间上讲现在,在内涵上具有现代精神和现代语言吧。
色影无忌:你的拍摄很多时候都是立足于一种比较松散的“常态”,这种“常态”通常是被主流意识过滤的。
胡桑:我是一个关注心灵胜于关注社会的人,但人的心灵上的东西不可能不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当代艺术喜欢简单化、直接,我总下意识的想将个体情绪、经验、感受等这些心理形式,观念形式物态化,并希望能把自己的目的和意图以具有“艺术性”的形式呈现出来。艺术家的称号离我很远,个人的意识虽然也是有形有态的,但对于自己来说,不存在主流抑或非主流。
胡桑作品
色影无忌:平时拍摄的过程中,你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因为你的照片和拍摄方式或许存在着分歧?我指的是你可能迎合工作的拍摄状态,但偷偷攫取了那些与工作无关的镜头。
胡桑:哈,这个问题好,平时拍摄的过程中,我是处于严重“走神”状态,而且还相当程度地“影响”了我作品中的人。首先是生存,才能生活,继而观看生活。如果手里的钱只够买一块面包或是一朵玫瑰,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面包。
色影无忌:你如何看待你照片里的这种真实感?
胡桑:我的照片是间离生活的,看到的是生活的真实,而不是真实的生活。虽然很多纪实摄影作品好像都可以这样来理解,但我觉得我这些照片归结出了一种当下人们的普遍情绪,而这种情绪反过来又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色影无忌:你的作品里有许多没有透露上半身的照片,往往看起来很有信息,很暧昧。
胡桑:有时候作品的“弹性”更能突出表现细节,虽然有时候会显得肉肉的。这兴许就像曲水流觞式的喝酒与三碗不过岗式的饮酒,喝的都是酒,酒味不同。
胡桑作品
色影无忌:有一些是室外,关涉到城市的视觉,一些在室内,是人的情态。在中国当下,这样的素材遍地都是,你在拍摄的时候,如何做到不过度表现?
胡桑:在这些照片里,无论呈现出的空间的转换还是人物的外在情态,镜头所指涉的就是一种情绪、状态,这种情绪和状态恰恰反过来纯净了表现的力度。
色影无忌:除了这些之外,你还拍哪一类的作品?
胡桑:那就是前面提到的观念摄影吧。
胡桑作品
色影无忌:跟西安的其他摄影师交往多吗?
胡桑:不是很多。摄影是一件孤独、寂寞的事吧,哈。
色影无忌:你如何看待“陕西群体”这个词?
胡桑:从小都觉得这是个很坚钢的词,而且是一个涵义丰富的符号。
关于胡桑:
胡桑,1977年3月生于西安,2004年毕业于新西兰旅游管理学院。现为陕西画报图文编辑。《胡同的孩子》等作品入选中国摄影家名录,作品《无题》获陕西省摄影艺术展优秀奖。《城市心境》系列分别发表于中国摄影2010第4期、丽水摄影2010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