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影像频道专访 > 胡武功:人性不过时艺术就不会过时

胡武功:人性不过时艺术就不会过时

无忌原创
王江
王江
2010-10-10

  2010年10月9日,名为《见证——中国纪实摄影20人联展》的摄影展在陕西西安美术馆亮相,这座风格古朴的仿唐式建筑也见证了中国纪实摄影师的又一次大聚会。本次展览集中展出了在记录中国社会历史变迁中有重要贡献的20位纪实摄影师的作品,可以说是中国经典纪实影像的一次大型回顾展。在影像文化更加多元的今天,回看这些足以影响中国摄影发展进程的纪实摄影作品会带给我们对纪实摄影语言的深入思考。

  为了了解这次联展的更多情况,色影无忌采访了本次大展的总策展人,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主席胡武功。

 

 

胡武功于影展开始前在留言板上签字  摄影/王江

 

        相关阅读:纪实摄影的集结号在西安吹响

 

  色影无忌:是一个什么样的初衷,让你想到做这样的一个大型回顾展的呢?

  胡武功:这个缘起其实是因为中央电视台要做的一套20集的大型纪录片,他们选了20位纪实摄影师,每人有半个小时的时间,通过他们的作品和经历展示这个国家30年的变化。因为这个节目央视的人在3、4月份的时候就找到我想让我做这套片子的总策划。后来我们在办光影节的时候我就想到这套片子,何尝不把它做成四个小项目呢?其中包括一个电视节目、一本访谈录、一本画册和一个展览,我就主动要求来负责图书和展览的部分,其中那本访谈录我推荐由新华社的陈小波来做主编,因为她有前期做十个人的那套丛书的经验。后来陈小波在那个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些人,所以访谈录里收录的摄影师比展览上的要多一些。后来外交部的一个出版社还想出这本20人画册的缩印版,于是这个事情就从一个电视节目发展成了五个项目。

 

  色影无忌:央视的那套片子什么时候播?

  胡武功:计划在明年一月播,央视现在要打造一个纪录片频道,会在明年元月首播,这个片子就是开播的第一个片子。现在他们已经采编了11个人的素材了。

 

 

展览现场 摄影/王江

 

  色影无忌:那这次参展的这20人的名单是如何确定的呢?

  胡武功:名单主要是由央视那边来定,我是从内容结构上来考虑对它的策划。其实我个人觉得选什么人来参展并不重要,但是大家对这个细节却特别的关心。我真正关心的一是这些作品能否体现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最高水平;第二他能否系统的体现一个摄影师的摄影理念。有些人拍一两张片子就拿金奖了,但是却无法从中看出这个人系统的思路;第三个,还得看这些片子能否符合央视政策上的要求,因为它毕竟是为了电视节目而制作的,它要照顾到工业、农业、商业等各个方面。央视有它宣传的需要,所以我们要从整体上去考虑人选和题材。我觉得总得来说这个展览还是坚持了中国纪实摄影的社会责任感,比较清醒的历史意识,另外它体现了摄影的趣味,也体现了每一位摄影师个人的生命体验。这些在这些展览上都展示的比较充分。我要把关的是这个展览上不能出现那些华而不实的所谓视觉冲击力的东西,我就是按照这样的理念来选参展作品的。

 

  色影无忌:具体到每位摄影师的作品的选择是怎么定的?

  胡武功:这个由他们本人来选的,每人大概在30幅左右。

 

  色影无忌:这个展览之后有什么样的考虑呢?会不会在各地做巡展?

  胡武功:现在看应该不会,主要受到经费、场地和作品保管的限制。

 

  色影无忌:在一次关于四月影会的研讨会上潘科代表你们陕西群体非常尖锐的提出了对中国摄影的现状的不满,表现的很愤怒,现在这么多年过去了,你们的态度有没有什么样的变化?

  胡武功:我在今天看觉得社会文化可以更多元化一些,人和人之间对事件的敏感性是不同的,有人认为我们在八十年代搞的是题材革命,其实不是的,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否正视现实、正视人性。我觉得八十年代的摄影革命的核心就是我们能不能正视人性,是不是承认人性的普遍性。这不是题材的问题,题材也是为了揭示人性而存在的。所以我们陕西群体在八十年代的旗帜就是用艺术的手段揭示人性,而四月影会的领军人物王志平后来在他的宣言中说要用艺术的手段来搞艺术,这是我们之间很大的不同。正视现实、揭示人性、尊重历史、张扬个性这是我们所一直坚持的。

 

 

 展览现场 摄影/王江

 

  色影无忌:陕西群体曾经被人称作“摄影救国军”

  胡武功:那是被人戏称的,还有人称我们为“黄土高原上的堂吉诃德”

 

  色影无忌:2009年新锐摄影师张晓获得侯登科纪实摄影奖以后连续获得了三次大奖,可以从中看到所谓的“新纪实摄影”已经开始成为主流,你对这个现象怎么看?

  胡武功:从国家的文化建设上来说,我们创造的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是可贵的,都是不可替代的。当然年轻人需要自我肯定,他们会寻找和上一辈不一样的方式。但是我认为任何艺术形式都不存在过时不过时的问题,只要人性不过时艺术就不过时。一种艺术形式一旦成为了人类精神的产物它就永远不会过时。所以我们当年搞的纪实和今天年轻人的纪实,如果它们都是揭示人性的,真是有艺术上的趣味的,我觉得都是对我们国家民族文化尤其是摄影文化的建设。

 

  色影无忌:我们这次展览中的摄影师,很多在那个年代都受到了布列松等人创立的马格楠图片社风格的影响,这也在那个相对闭塞的时期的一种特殊现象,但是在今天以这种方式拍照的人越来越少了,你会感到可惜吗?

  胡武功:也没有什么可惜的,观众也是需要换口味的。我个人觉得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是可取的,但是他对社会生活的淡漠我却不能认同,而且我觉得西方很多摄影师的作品里,对于文化心理冲突上的表现,达不到中国摄影师的这种水平,他们在一个画面上体现人和人之间心理的冲突不太多,在这方面中国摄影师也还有提高的空间。也许现在的年轻人对这种冲突并不感兴趣,但是可能这种情感需要生活阅历的培养。等你真正有生活的体验,并且用生活自身的形式把这种体验反应出来就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因为现在是影像泛滥的时代,影像变成一种快餐式的消费,但是作为一名纪实摄影师需要追求影像长期的生命力。这个长期的生命力就是需要去挖掘文化心理上的冲突,用外在的形式挖掘内在的心理冲突,我觉得这样的才是真正的纪实摄影。

 

 

参展摄影家和现场观众合影留念  摄影/王江

 

  色影无忌:我个人感觉传统的纪实摄影家更多的是冷静的客观记录者,很少把自己的情绪放到作品里。但是新纪实摄影师们则更多把自我的情绪投射到作品中,作品经常带有忧郁或是荒谬的调调,你对此怎么看?

  胡武功: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可能找到一种表现情绪的方式。倒不是说我们这代人不重视情绪,你看在我的作品中,我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一定会体现在作品中,这就是自我情绪。我个人的一个摄影观是两个融合:一是摄影家自身的生命历程和一个民族的兴亡融合到一起;二是摄影趣味和普通百姓的生活现象融合到一起。我觉得如果这两个融合做到了就可以出大艺术、大作品。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很难有长久的生命力,过去人们都认为我是个民俗摄影家,但是后来我把民俗中那些花哨的东西都去掉了,我现在只关注社会,社会才是诱惑我拍照的一个诱饵。

 

  色影无忌:有些新纪实摄影师是以社会为素材表达他自己的心境和想法

  胡武功:这个也没有问题,所有的艺术到最后都是自我的艺术。但是还是要看你的自我是如何同社会糅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独到的自我。

 

 

西安美术馆外景  摄影/王江

 

  色影无忌:有人讲中国的纪实摄影一直在追随西方的模式,没有形成能够影响世界的独立的语言,你怎么看?

  胡武功:对,这是中国摄影语言的世界性的问题,这恐怕不是一两代人可以改变的,客观讲我们的生活习惯都被西方人改变了很多,但是很难看到反过来的影响,这是一个很值得我们思考的事情。

 

  色影无忌:今天看到的这个纪实摄影联展让我想起了2003年在广东美术馆举办的《中国人本——纪实在当代》摄影展,当时的社会环境还相对比较闭塞,人们看到这些纪实摄影作品还有一定的兴奋感,但是在今天摄影文化越来越多元的背景下,今天再推的这个展和《中国人本》那个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胡武功: 《中国人本》有点像全民性的影像普查,但是今天这个纪实摄影联展是展现每位摄影家观察视点的结果是什么样的。在今天这个展览上每位摄影师的个性都是鲜明的,你看黑明、王文澜、姜健他们的作品风格都是很不一样的。但是《中国人本》那种影像普查的性质是把那几年中出现的关注中国社会的片子都搜集上来,所以每位摄影师的特点被淹没在汪洋大海中了。这是两个展览间很大的差异。或者说我们所展出的是已经有一点成熟的摄影师作品,而中国人本中所展出的还是一些在那时处于上升期或是不确定期的摄影师的作品。

         胡武功简介

  1949年7月生于西安,1969年始在部队从事新闻摄影,1975年转入传媒至今。现任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主席。 1983年7月31日,采访安康百年不遇特大洪水,拍摄照片《洪水袭来之际》获首届中国最佳新闻摄影奖及中国新闻特别奖。先后出版文集《摄影家的眼睛》、《中国影像革命》,摄影画册《胡武功摄影作品集》、《四方城》以及《西安记忆》、《藏着的关中》等专著,主编《中国摄影四十年》、《中国人本》等。另有,同名图书《胡武功》。

胡武功(18)
见证(10)
纪实摄影(1442)
联展(12)
西安(49)
王文澜(18)
贺延光(16)
0
朕知道了~
0
呵呵
玩打地鼠呢?
分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