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眼中的“儿童乐园”会是怎样的?摄影师李克君夜间深入“儿童乐园”进行创作,那些卡通人物和动物在大雾缭绕的氛围中仿佛有了生命,游荡在一场场梦里。这些卡通形象有的惊吓恐怖,有的童趣可爱,这全然取决于观者自身的经验和情感。而对于摄影师来说,重要的是他用相机捕捉现实中有所超越现实的部分,以之构建另一个世界,即“精神世界的视觉化”。李克君的影像中有一种“寄托”的情怀,在琐碎无聊的日常生活之外,其实有更多的空间,给人们“存放”情感与记忆、想象和梦境。李克君的摄影,便是最好的例子。
摄影师李克君
大雾中仿佛它们一个个都成了精灵,有了生命
《乐园》
色影无忌:《乐园》拍摄于何时何地?地点是“儿童乐园”吗?如何想到要去那里拍照呢?
李克君:《乐园》拍摄于2006年1月,那一年开封连续几天大雾弥漫,我试图拍摄一组表现雾天的新闻照片,不经意间来到了离报社有一公里之遥的儿童公园,名字叫汴京公园。当时公园正举办卡通人物和动物造型展,那些展品造型各异,形容诡谲,和平时见到的分外不同,大雾中仿佛它们一个个都成了精灵,有了生命。于是,便端起相机狂拍一通。照片交到报社编辑手中,被认为是离百姓生活太远,而且画面太阴森恐怖,惨遭枪毙。后来我又连续几天在雾天和夜间进行拍摄,便有了《乐园》这组片子。谁料想,《乐园》却在艺术天地里存活下来,不仅参加了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而且还在北京798艺术区进行展出。
色影无忌:这些照片在拍摄时间上都在夜晚,而空间上都有大雾缭绕,为什么选择了“夜间”和“大雾”这样的背景?
李克君:记不清谁说过这样一句话,大意是:与其拍一个事件,不如拍一种意念。与其拍一种意念,不如拍一种梦幻。大雾弥漫和月黑风高的天气容易带来梦幻和诗意,雾之迷离、雾之神秘、雾之恍惚,夜之浪漫、夜之妩媚、夜之诡异,是寻常天气无法找到的,更何况在这种氛围中又有那么多的精灵在里面,这种场景为我展现了一个超现实的画面,我无须刻意制造或制作,仅仅用眼睛发现,信手拈来,就拍到了这么一组作品。
我喜欢既描述现实同时又超越现实的照片
《乐园》
色影无忌:在这样的背景下,“乐园”的实景似乎不仅是他们作为客观实在物本身了,你在影像中,似乎赋予了他们更多东西?
李克君:是的。我喜欢既描述现实同时又超越现实照片。我认为摄影要符合当代摄影精神,寻找感觉的东西。摄影的主要功能是记录,但如果仅仅满足记录,就会显得太实。而通过嫁接、移植、穿插等手段,把照片弄得过于玄乎,又显得太飘。但那种装腔作势、矫揉造作或美轮美奂的照片,又显得太腻。照片不能照抄物体,重要的是实现摄影家自己的感觉,与生俱来的纪实性使摄影不能逃脱具像,如何利用具像制造出我们看到的图像,并忘掉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东西,展示出一个独特的、可视的精神世界,是当代摄影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我多年来努力追求的方向。摄影理论家李书玉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乐园》,他说,《乐园》有一种典型的暧昧的想象,使影像处于以种似是而非的疏离状态,拉开与现实的距离,把现实与虚幻、具体与抽象结合起来,让那些卡通造型与真实的树林之间形成了难以捉摸的关系,既安全又恐怖、既宁静又喧嚣、既让人神往又使人逃避、既深不可测又一览无余。他还说,艺术作品必须具备的艺术效果在于它能制造出 “跨世界”的感觉,即必须使得日常生活世界中的某些东西既有日常世界的身份,又同时有着另一个世界的身份。只有这样一种暧昧的存在身份,才特别能够造成对“例行公事”的无聊生活感觉的有效疏远,从而显示出事物的卓越性,这也可能正是人们对艺术的心灵渴望。我觉得他说的既深刻又到位。
色影无忌:《乐园》拍摄的全部是空场景,这些场景中,你是否在寻找什么呢?
李克君:《乐园》是一组由客观实相来表现主观心相的作品,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拍摄不是纪实,却是掏心。因为走进儿童公园,在大雾中徜徉,仿佛是在作一场大梦,误入了一个童话世界,这是一个久违的童真的世界,这是一个我一直寻找的孩提天地,朦朦胧胧,亦真亦幻,沉浸其中,不能自拔。多少落寞惆怅,多少忧愁烦恼,多少不如意,多少不顺心,都一下子烟消云散,遗忘在飘动雾气中。
决定照片价值的在于人的思考
《乐园》
色影无忌:《乐园》拍摄中,使用了哪些技术手法?
李克君;大多数照片直接拍摄,有时为了营造氛围,我采用了夜间闪光以及相机晃动的拍摄手法,雾气感觉不够浓厚的时候,我会点燃一些树枝,制造浓雾,另外,大口的吐气,及时用相机捕捉,也会产生大雾飘动的效果。艺术创作不是新闻照片,完全可以以假乱真,以假充真。
色影无忌:作品使用什么器材拍摄的?你认为这样的器材对表达作品主题有何优势?
李克君:我对摄影器材要求不高,奉行够用就行的原则,不追求高档、奢华,从2002年开始使用数码相机,起初是用美能达D7i,后来改用佳能20D和30D。镜头一般是两个,一个是佳能16-35/2.8,另一个是佳能50/1.8。每天轻装上阵,不管是拍新闻还是艺术创作,已经足够了。《乐园》拍摄一部分用D7i,一部分用20D。好的相机仅能提供技术保障,而决定照片价值的在于人的思考。对于《乐园》这组照片来讲,任何机器都能拍成。
拍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拍成什么
色影无忌:那些摄影家对你影响比较大?
李克君:我喜欢罗伯特·弗兰克,他拍的《美国人》颠覆了传统的摄影观念,拓宽了摄影的表现手法,他的拍摄经验使我明白了,拍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拍成什么。另一个喜欢的是萨尔加多,他拍摄的《劳动者》大气磅礴,具有史诗般的恢弘气势,和震人心魄的力量,让人难以忘怀。他认为摄影家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是在拍摄照片的时候要与被摄体的人们一起生活,尊重他们,理解他们。他坚信摄影是要花长时间才能完成的作业,拍了然后走人这样是拍摄不到好照片的。只有长时间的生活下去,你所期待的事情或者说没有预见到的事情就会突然出现在你眼前,等等。这些拍摄理念对我摄影创作影响很大,但我不理解的是,他不认为自己是个艺术工作者,而是一个报道者。
色影无忌:你大学读的专业是商业经济,为什么改行从事摄影?
李克君:在北京我读了四年的商业经济,但从一开始我就知道自己不是搞商业的材料,由于不喜欢所学专业,学业几乎荒废。每星期一有空就跑往中国美术馆或中央美院的展厅参观美术展览,在那里我看到了梵高、塞尚、毕加索等大师的原作。从那时起,我就知道我这一辈子与艺术分不开,当然,搞摄影那是1990年以后的事了。
除了拍片,不知道还能干什么
《乐园》
色影无忌:聊聊你在报社的工作吧。像《乐园》这样反映主观世界的作品与新闻摄影差别比较大,你是如何协调这两种不同拍摄方式的?
李克君:我是报社摄影记者,但坦率的讲,我一点也不喜欢这个行当,每天需要和无聊的人打交道,并拍摄一些无聊的事,真正的新闻拍了也发表不了,所以干这活仅仅是为了养家糊口,由于不喜欢这个行当,注定干不好这个工作。尽管干了十多年的摄影记者,却从未在新闻摄影方面获得过什么大奖。一个星期七天时间,我会把周一到周五的时间留给报社,周六和周日留给自己,这样既对得起报社给的工资,也对的起自己。充分享受两天的自由拍摄时光。
色影无忌:今后有什么打算?
李克君:继续拍片,当然前提是必须完成报社每月下达的任务指标。我这个人不善言谈,不爱交际,自卑感很强,老感觉各方面都不如别人,唯独在摄影方面还相对自信一些。所以,除了拍片,不知道还能干什么?哈哈!
关于摄影师
李克君 (网名:村里人),男,1963年生于河南开封。1984年毕业于北京商学院商业经济系。1990年开始摄影创作,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供职于开封日报社。1992年以来长期致力于乡土摄影创作,2005年开始进行当代影像的探索。作品散见于《中国摄影》、《中国摄影报》、《大众摄影》、《人民摄影报》等报刊杂志。
主要展览
1995年 《乡村像场》 河南省博物馆
1996年 《奢望》 中国美术馆
1997年 《好大一棵树》 深圳关山月美术馆
2002年 《乡土广场》 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2003年 《乡土中原》 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2005年 《乡村百姓》 晋城金镜头大展
2006年 《乐园》 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2006年 《乐园》 北京798艺术区红星画廊
2007年 《乐园》 多伦多摄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