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8日,由李媚、蔡萌策展,广东美术馆主办的“阮义忠-转捩点:一个时代、一本杂志、一个人”大型回顾展在广东美术馆开展,这个展览的举办一方面较为完整地梳理了阮义忠从摄影者到摄影传播者以及摄影收藏者等等身份所作出的贡献,另一方面也为众多受他影响而执着走上摄影道路并坚持下来的摄影人提供了一次不可多得的对话机会。
为此,色影无忌现场采访了参加本次展览的策展人、摄影评论家以及部分摄影家和出版人。
左起:李公明、袁瑶瑶、阮义忠、李媚、范生平、顾铮。jack摄
顾铮:1985年代的“北河盟”成员都受他影响
从我个人角度来说,首先阮义忠老师编著的那两本书《当代摄影大师》和《当代摄影新锐》对我影响非常大,那时候,也就是1985年左右,我是上海的摄影组织“北河盟”的成员,《当代摄影大师》这本书当时相当于一个中级工人一个月的工资,大概是6块多钱,非常昂贵,我把它买下,然后大家传阅,后来传到不见了,可见当时这本书的受欢迎程度,起码在当时,我们知道,原来摄影可以这样拍。我们从这本书里找到了很多创作的可能性。
著名摄影评论家顾铮接受无忌专访。 jack摄
阮义忠老师对工作完美的追求,到了一种极致,他对摄影的认真,像对待宗教一般。我认为阮老师是一个暗房大师,他对于画面层次感的追求和瞬间的古典式把握都到了完美的地步。
顾铮,著名摄影评论家、复旦大学教授
延伸阅读:
顾铮:1985年代的“北河盟”成员都受他影响
吕楠:他告诉了观众什么是最好的
这个展览非常好。在这次布展上,我也从中学到了好多东西。观众观看的话,到处都有亮点。甚至包括那些非他本人创作的,跟他的工作和经历有关的,都很不错。还有他的成长、他的家庭等等方面。虽然这次的展览我也做不了多少,我只能尽我所能,认真地擦完了所有作品装裱的玻璃。哈哈。
那个时候,我看到的好的摄影作品不多,中国当时有很好的摄影家,像王文澜、郭建设以及四月影会的一些人,但数量比较少,还都停留在中等水平,那么就需要知道最好的。在这样的情况下,看到阮先生的这两本书,恰好介绍的就是最好的东西,我们就应该从最好的东西学起,否则你从中等水平学起的话,带给你的是困惑,什么叫困惑,就是是好东西,但有欠缺,说它欠缺吧,又有可取之处,那么这两本书在这时候告诉你:这就是最好的。那么你就知道标准是什么了。这样对其他的一些作品就会有一个恰当的评价,你要光知道中等的,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是好的。当然,艺术有多条路。
阮先生当年这两本书,每篇都对我触动很大。很多人都是先从他的两本书开始认识他的,但我是从他的作品开始的,他拍得很诚实,很温暖。
吕楠,著名摄影家
李媚:他实践了一个出版人的光荣与梦想
李媚(中)和阮义忠(左一)在展览现场交流。jack摄
这次的展览早在广州双年展期间,王璜生馆长就有了这个念头,之前,阮先生在上海美术馆做了一次他的展览。我当初在策划双年展的时候,就想到了要给阮先生做个回顾展,我就给他打了电话。
阮义忠为什么会做这个展览呢,就是因为通过双年展我们的合作,他看到了广东美术馆在中国所有的美术馆当中,对摄影最为尊重,对摄影的价值最为重视。
当初在策划这个展览的时候,我和另外一位策展人蔡萌都希望做成回顾展,就是觉得阮义忠先生有资格,而且完全有实力做一个回顾展。以往他在国内的回顾展,展出的都是他自己拍摄的作品,而我们就想完整地展出一个人对摄影事业的贡献和他的艺术成就。所以才产生了“一个时代、一本杂志、一个人”的展览想法。
做这样一个回顾展,除了做他的作品、他在摄影传播中的工作,还有他的收藏、书信等,阮义忠先生是个很有心的人,我看到他连以往的传真都留下来,我也有保留信件的习惯,在我做完《现代摄影》之后,我其他什么都没带走,只带走了信件,但我没想到的就是他居然连传真都保留着,阮义忠先生的这个行为背后表示了对历史的尊重,我做的《现代摄影》从1986年开始,就已经“盗版”他在《摄影家》杂志上介绍的摄影大师的作品,第一期上放的就是罗森伯格和简-索德克的介绍,第一次见阮先生,我就给他道歉,我说我“盗版”了你很多内容,但是阮先生很高兴地说:欢迎盗版。我觉得他在面对摄影和面对资源时,有一种非常开放的态度,这使得他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出版人,我昨天在开幕式上还说,他实践了一个出版人与编辑的光荣与梦想,那就是把人类的资源进行广泛地传播,这样就是中国摄影人为什么如此感激他和重视他的一个原因。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国摄影家出版社陈申先生引进了阮义忠先生的《摄影大师》和《摄影新锐》两本书,隔了这么多年,在中国资讯严重匮乏的当时,带来了丰富的摄影知识以及世界摄影史的理解与整理。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做出了今天大家看到的这样的展览。
李媚,著名摄影推广者、本次展览策展人
尚陆:他就是一个摄影的“传教士”
我最早在法国巴黎看了一本好看的摄影杂志,我当时很惊讶,法国的书店有中英文杂志,里面的照片都很棒的。那个时候就看到了阮义忠介绍的很多东西。来中国十年了,从平遥开始,看到很多中国摄影作品,我才发现阮义忠老师对于中国摄影界产生的很大的影响。我想说的是,从某个角度,我觉得要做就做有效的摄影,所谓有效的摄影,就是可以打动你,给你启发,阮老师的作品我看到以后,就觉得有一种宗教性的东西,其实我觉得在他那里,摄影就是一种宗教,他是一个 “传教士”,这就是摄影的力量。
尚陆和阮义忠现场交流。jack摄
阮义忠先生大部分作品都有一种往上的曲线,比如说他作品中的阳光,就很打动我。我觉得阮义忠现在不仅仅是台湾的摄影家,他是一个国际性的摄影大师,他对全球的摄影师都非常了解,他让很多中国摄影师了解到整个国外摄影的发展。
尚陆,策展人,比极影像画廊艺术总监
颜长江:他们为我们点起灯塔,打起了火把
颜长江和阮义忠现场交流。jack摄
我觉得在我看到这个展览时,我像看到历史一样,我觉得阮义忠可以被称为“教父”。我记得我在1998年,做过一个作品,叫《纸人》,就是摆拍。那时候就看到一本《当代摄影新锐》,就了解到,这种东西,人家法国人就已经做过了。后来李媚给我两本书:《当代摄影大师》和《暗房大师》,我后来每次进暗房前,都要读这那本书。
我个人觉得,中国的摄影师里,像我这样的年龄的,也就是30多岁以上的,基本上都受到了阮义忠的影响。
虽然“伟大”是一个很慎重的词,但我还是要用“伟大”来形容阮义忠先生所做的《摄影家》和李媚办的《现代摄影》杂志的结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学摄影的时候,对外界的信息很不了解。我感觉当时我们是在一个黑暗的地方去寻找道路,但是出现了两个人,他们是两个火把,这两个人就是阮义忠和李媚。我觉得是点燃了灯塔,打起了火把。
我觉得这个回顾展,不仅仅是在展出作品,而且涉及到了摄影生存,这个策划得非常好。表现一个人,和这个人对于中国摄影的影响。
我是靠摄影吃饭的,我也自己经常做一些图片专题,我觉得阮义忠先生的这些摄影,可以被称为是“东方第一专题”。他以非常纯净自然的心态来拍摄,这种心态到现在,我们还是非常少见。我们没有阮义忠作品中的那种优雅,我们目前做得更多的是,把摄影当做匕首和投枪。所以看阮义忠的作品,那真是拍得太健康、太自然、太优美,我们都带着战斗的情绪,我们的局限性可能也在这里。
颜长江,著名摄影师
陈传兴:他每次都在暗房里喝红酒,听黑胶唱片
陈传兴在阮义忠作品讨论会现场发言。jack摄
阮老师的展览我有幸在国外看到,也在台湾看过好多。但今天在广东美术馆的这个展览,是我看过的阮老师最最完整的展览,他在国外拍得也很多,包括墨西哥等国,他去过的国家都拍过,但我们很少看到。能看到这次展览的人很幸福,因为阮老师连他小时候的照片都拿出来了。他把上世纪70年代他画插画时的那种青春的味道,以及不想念大学的那种张狂等等,都拿出来了。
阮老师很客气地说,他只是表现了对台湾的乡土的一种关怀,其实他并不只是这样。事实上,阮老师在台湾的摄影教学班,也非常大地影响了台湾的摄影界。不仅在摄影的技术上,甚至到摄影的观念、思想以及创作。
阮老师看起来长得严肃,比较苦心僧的样子,千万别被他的长相骗了,事实上,他进暗房的工作是一种享受,每次手工放大完一张照片时,他自己会喝一杯红酒,会放他喜欢听的黑胶唱片。这就是彻底的享受。从我这二三十年接触阮老师来看,他对生活的享受,就像他对一些细节的追求一样,他是一个在家的居士,他也吃斋,他在吃斋上也是有要求的,即便是吃斋,那也是吃好的斋。
陈传兴,台湾摄影家、符号学博士
陈申:阮义忠和方大曾50幅底片的感人故事我至今难忘
中国摄影出版社副总编陈申发言。jack摄
阮先生是在一个理想主义的道路上行走的人。除此之外,他对国内的一些年轻的摄影师在不断发现、挖掘、提携。在上次上海美术馆给阮先生办展览的时候,我在开幕式上说了几句话,我说阮先生在国内很有影响,曾经在这个展馆展出的摄影家刘铮,得到了阮先生的帮助,他通过他的杂志给这样一些年轻人制造机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展览中的一个摄影家的作品,这个摄影家很年轻,只活了25岁(注:1912年生,1937年在战场上失踪),就是方大曾。当我把方大曾的一些底片和照片给他看的时候,他就觉得这个人很重要,他后来在整理出版方大曾专辑的时候,完全浸入了自己的感情。《摄影家》杂志第27期,就是方大曾专辑。前言写得非常感人,大致的意思是他借了方大曾的50幅底片,要拿到台湾精心制作,在《摄影家》杂志制作专辑发表,他带着这50幅底片和他太太袁瑶瑶坐飞机从香港回台湾,途中飞机遇到了剧烈的颠簸,一会儿飞机又趋于平稳,这时候阮先生说:我问我的太太,那一刻你想到了什么?他太太说:我想到了阮玺(注:阮义忠之子),因为他还没有成人,如果我们俩死于这场空难的话,那么我们的儿子怎么办?接下来,她问阮先生:你刚才想到了什么?阮先生说:我想到了我身上带的方大曾的50幅底片,他只活了25岁,这对他已经很不公平了,如果今天他的50幅底片再遭到不公平的话,那我就对不起死去的方大曾了。
所以他完全浸入了他个人的感情。
陈申,中国摄影出版社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