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作为休斯顿摄影双年展的创办人,本届广州摄影展的国际部分总策展人,Watriss女士对于首次中国摄影策展的经历有许多自己感受。无忌独家专访Watriss女士,听她谈谈休斯顿摄影节以及对中国当代摄影的看法。
Wendy Watriss在09广州双年展开幕典礼上
色影无忌: 这次展览中哪些作品给您留下了较深的印象,有没有一些中国摄影师的作品引起了您的关注?
瓦曲丝:因为行程安排的缘故,我的时间很紧张,所以没有全部都仔细看。在我看的那些里面,我对于一组再现个人监狱经历的作品印象很深(注:魏壁作品)。我觉得这组作品很重要,因为作者通过个人的经历传达了人的生活境遇,而且呈现方式也很特别,他把照片放在灯箱中,使得你必须凑近看,这让你有一种介入那种“监狱生活”的感受。
其他的比如有一组白色的政府建筑和四五事件的作品,还有“宴席“以及其他一组表现女性私密空间的作品也都很有意思。(注:分别是杨铁军的“白宫”、鲍乃镛的“天安门广场360°”、王庆松的“临时病房+国宴”、沈阳的“她的声音:啊咔,啊咔!”)
魏壁的灯箱作品《□□□□□□. □. □□-□. □》
杨铁军的《白宫》系列之一
沈阳的《她的声音:啊咔,啊咔!》
#p#
色影无忌:您能不能简单点评一下这些作品?
瓦曲丝: 王庆松的这两张国宴非常反讽,反映了一些全球化现象,很多哲学意义上的社会概念。比如夜宴、最后的晚餐,※※主义、资本主义,帝国概念等等,表达上微妙、含蓄,影像中的各种因素结合地正正好好。相比之下,他的另外一张“病房”作品在表现上就过于直白了。
色影无忌:您在策展选择作品时,有哪些准则与标准?
瓦曲丝:在这次展览的策划中,我遵循一种逻辑,就是如何通过作品来展现人的生活境况,而且所选择的这些作品背后同时又隐藏了关于摄影艺术的发展史。我根据展览的主题,以及不同单元的各自特色来选照片。一般来说,我的择图标准是:具有良好影像品质的作品,有鲜明的个人风格;摄影师并不一定要有国际地位,但是一定要在本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还有一点,那就是所有被选入的作品都能表现摄影术是如何记录不同现实境况的。
色影无忌:这是您第一次在中国策划摄影展么?作为休斯顿摄影双年展的创始人之一,您在策展上有什么不同感受?
瓦曲丝:对,这是我第一次在中国策划展览。当然,感受很不同。在休斯顿,我们在城市各处举办不同的展览,与不同的社会群体、社会个人打交道。同时,对于不同的人,摄影家,收藏家、评论家,我们还开展各种workshop。另外我们有一个特别的环节叫做“作品展示”(portfolio review), 这个环节与展览同时举行,一般我们会找一个大型的多功能会议厅,艺术家们可以在那里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球的策展人、画廊经销商、杂志编辑、图书出版人,博物馆负责人等等。一般摄影节持续6个星期,这个作品展示会会在前4个星期举行。所以说这个环节与展览基本是同步的。各类艺术家都可以提前申请参加这个作品展示会,我们安排了一年的时间给艺术家申请注册,注册需要一定的注册费用,但是一旦被选入,即使是没能入选参展的摄影家也有机会展示作品给来自全球20个国家的摄影界重要人士。
色影无忌:休斯顿摄影双年展也有各种摄影研讨会吧?
瓦曲丝:有,但是我们分大型的研讨会和小型的讨论会。参加的人除了学者还有艺术家,科学家。比如在2004年我们双年展的主题是“水”。所以,在一个四天的研讨会中,参与研讨的有科学家,宗教人士、社会活动家、建筑家、城市规划师、出版人、外交官等。他们谈论的并不是“艺术”,而是由“水”而延伸的各种话题。当然,我们也有艺术家参与的研讨会,所以,相比之下,休斯顿双年展的研讨会的讨论内容是比较丰富多样的,并不只限于摄影这方面。
在2010年,我们的主题是关注美国当代摄影。我们会举办研讨会和讲座,为艺术家与策展人提供对话的机会,谈论各种策展模式。
色影无忌:有没有一些中国摄影师曾经参加休斯顿摄影双年展?
瓦曲丝:有,2008年,有40个中国摄影师受邀参加了双年展。同时,在过去三届的双年展中,我们也邀请了中国的策展人,比如顾铮先生,朱其,还有一位连州摄影节的策展人。
#p#
色影无忌:您觉得此次广州双年展的研讨会举办的如何?
瓦曲丝:我觉得不错,但是有一个问题是,研讨会给学者们太多的时间谈论他们的论文,却没有给艺术家们足够的时间对话交流。我坚持和美术馆方面要求安排国际摄影师的交流机会,所以在最后一天上午,几个国际摄影师与大家做了交流,按照安排,下午应该是中国摄影师的交流时间,不过很遗憾,结果没有,仍然是“学术讨论”。只在最后几分钟,坐在观众席中的几位参展摄影师被主持人叫起来说了两句话。
就我了解,其实国际部分的摄影师很希望同中国的摄影师交流,但是可惜主办方在这方面没有做充足的准备。
虽然因为翻译的问题,我的理解有限,但是就与会的发言者而言,我仍然觉得大多数发言者讲的东西过于理论化了,并没有太多讨论到摄影的现实性问题。比如有一位学者提到他“很不喜欢拍照”,我觉得这个论调很有意思,可惜在演讲中,他并没有给出一个令人信服而且有深度的陈述。他提到自己“很不喜欢拍照,但是喜欢看照片”,这很有意思,但是他没能讲清楚、甚至没谈到“为什么喜欢看照片”的原因。
色影无忌:研讨会中,很多评论家都谈论了中国当代纪实摄影与艺术摄影这个话题,您有什么看法?
瓦曲丝:在中国,纪实摄影和当代艺术摄影的境遇很不同,很显然,在中国,艺术摄影更容易受到国际性的关注,(对于摄影家来说)投向艺术摄影市场似乎更容易成功。比起纪实摄影,其他方向的艺术摄影比如概念摄影等等,这些作品因为风格多样而更容易受到评论家们的关注。不过这次广州摄影双年展致力于兼顾纪实摄影与艺术摄影两方面。
我觉得中国摄影现在面临的局面是,具有传统纪实风格的摄影家与当代艺术潮流中孕育出来的摄影师各自的立场不同,表达语言、诠释方式不同,创作观念也不同。当代艺术为背景的摄影家们在表达上更加自由,而且比传统摄影家们有更多的曝光机会,当然,他们的钱也最多(笑)。相对来说,传统摄影的约束比较多,我知道很多摄影师都是摄影协会的一员,很难有完全独立自主的风格。所以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群体,我想,这两方没必要彼此赞同,但如果可以找到一种方式,使得这两个群体可以互相学习、相互借鉴,至少有交流对话的机会,那么,不光对于摄影界,对于整个艺术创作领域,都会是一件好事情。
色影无忌:您如何看待这股当代艺术摄影热呢?
瓦曲丝:不单单在摄影方面,在整个当代艺术方面,作品的质量都是参差不齐的,有的特别好,有的又特别特别差。现实情况是,大多数的当代艺术作品,包括摄影作品都投注了很多的创作精力在作品风格上,而不是在内容上。
色影无忌:就您对中国摄影圈的了解以及对国际摄影界的掌握,您对中国的摄影师们有什么意见与忠告么?
瓦曲丝:在我看来,在中国,一部分从事当代艺术创作的摄影师太过热衷于商业市场,尤其是一些摆拍作品,有些刻意地迎合市场的倾向,而这些作品大多是大同小异的。一些摄影师在“利用”摄影技术重复、复制当下的市场潮流与理念,他们似乎更在乎技术与作品外观,而忽略了深层次的内容。有些时候这样的“创作”就变成在重复自己。而在传统摄影中,中国的摄影师对空间的诠释与控制非常好。
对我来说,真正的纪实摄影是摄影师可以长期地专注于拍摄的主题,经行大量的研究调查,将拍摄对象与美学很好地结合起来。
色影无忌:此次中国之行还有什么遗憾么?
瓦曲丝:在这次展览中我觉得有一个问题就是第四单元的中英文翻译似乎有些不同,第四单元英语名称是spectacle, 在英语中的意思是壮观的景象或场面,比如一个事件中的烟花礼炮、宣传海报、红旗飘飘等这些表面的景观因素,但在与中国策展人沟通以后,我发现似乎中文的意思与英语的意思完全不同。这是一直困惑我的地方。(注:第四单元中文翻译是“放大”)
还有一点就是艺术家之间的交流,其中也包括策展人之间的交流。这次我们四个策展人每人负责自己的单元,从头到尾只碰过两次面,工作中缺乏必要的沟通。我希望今后可以和中国摄影圈的朋友多多交流。
温迪 瓦曲丝(Wendy Watriss)简介:
美国摄影师,策展人,记者,作家。她是知名国际摄影艺术和教育组织--休斯顿国际摄影节的创办人之一,休斯顿国际摄影节常设于美国德克萨斯州休斯顿市。自1991年以来,温迪一直担任该摄影节的艺术总监。她从为美国多份全国性报纸担当记者和撰写文章开始职业生涯,后来为纽约国家公共电视制作的新闻纪录片担任制片人。
从1970年到1992年,她作为职业摄影师活跃在国际舞台。她的出版作品和摄影报道记录了1968年东欧和中欧的政治动乱,非洲萨赫勒地区旱灾的影响,尼加拉瓜和萨尔瓦多内战,越战时期受橙色落叶剂毒害的美国退伍老兵的生活,以及德克萨斯文化边界的政治史。她的摄影作品在世界各地出版、展出,并获得诸多国际大奖。
瓦曲丝撰写了多篇国际政治以及摄影方面的论文。她是双语图书《图象和记忆,拉丁美洲1866-1994年的摄影》(德克萨斯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编辑/出品人, 该书获得1999年美国出版商协会的年度艺术图书奖,1998年金光奖年度最佳摄影图书奖,并登上CHOICE’S第35届年度优秀学术著作名单(1998年) 。瓦曲丝的工作遍及拉丁美洲,欧洲,非洲和亚洲。作为FotoFest摄影双年展的策展人和艺术总监, 瓦曲丝负责管理来自欧洲,拉丁美洲,亚洲,非洲和美国的展品。除了英语,她还精通法语和西班牙语。 多次在美国,西欧、东欧,加拿大,墨西哥举行个展曾获荷兰世界新闻基金会奖,奥斯卡巴纳克奖,密苏里新闻学院“年度照片奖”, XI国际Interpress图片奖以及德国妇女国际民主联合会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