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玉扬
色影无忌:这组作品拍摄于2008年6月份,那时候正是灾情严重的时候,镜头里似乎很少涉及到这样的素材。
程玉扬:没错,2008年6月正是汶川大地震救援工作十分艰难的时侯,大家都知道,只要提到地震,倒塌的房屋废墟、被困伤员和失去亲人那撕心裂肺的呼嚎、解放军和志愿者救治伤员等惨烈的场景就会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在数码相机十分普及和记者多如毛牛的今天,惨烈的地震和感人的场面照片铺天盖地,这些照片扩印出来可覆盖整个北川县城,如果我也重蹈旧辙再去拍别人拍了千百遍的题材,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我必须用自己独一无二的影像语言去诠释这一重大事件!因此我选取了这组常人尤其在当时头脑处于极度亢奋中的人们难以注意到的题材来拍,因为当时所有人的视线都集中在挖掘废墟中人重灾区,所以没有去在意这些被震得东倒西歪的菩萨和神仙,于是我不用出示记者证,也不必开据特别通行证,也没人跟我抢跟我挤,十分从容地在灾区的龙门脉中庙堂之间随心所欲地进行我的创作。只有当人们从悲痛和亢奋中冷静下来再回首,这才发现遭难的不仅是人,还有人造的神!只有事隔一年后再来读这组照片时才品出它的价值!当今年二至四月份这组照片在北京798艺术区展出时,受到中外藏家、摄影艺术家及普通百姓的高度评价。展出的照片全部是我在暗室用传统手工银盐黑白放大制做而成,作品尺寸为100cmx140cm。
色影无忌:在一个人人都关注“人”的地震事件中,你把镜头对准了这些神像,这个主题你在去之前就定好了吗?
程玉扬:在大灾大难面前,我作为一名摄影人,又是北京晨报摄影部主任,其实头脑根本是无法冷静的,当5•12地震发生的那一刻就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立即奔赴灾区,用我们手中的相机去记录我报道灾情!这是一个摄影人和一个新闻摄影记者的天职!因此地震后第二天,我就派出了两名记者奔赴北川采访。我是第三批赶往灾区去的。至丁去灾区拍什么和怎么拍,去之前脑子一片空白,什么都没想,背起摄影包就走了!
色影无忌:拍摄这组照片,难度在哪里?
程玉扬:很难用难易程度来衡量这组照片,我前面说过拍摄这组照片时真的没难度,各个寺庙和寺院是敞开大门的,善良好客的四川老乡和那些留守的居士没有一个来阻拦我拍照,每一次见到他们都会热情地帮助我并积极配合我的工作,很让我感动。因此我的此次创作不难。不过在这看似不难的背后也包含着很大艰辛,首先最难的就是“放弃”!要大胆放弃大家都在拍的那些东西谈何容易!当时去拍这大家都不拍的题材我心里没是没谱的!这是一难。第二难就是体能难关,敢背着几十斤重的相机设备冒着酷暑和余震在废墟中寻觅,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地震中的神仙 程玉扬 摄
色影无忌:大事件面前,为了抢画面,很多人拍摄者都是不冷静的,你选择这样在当时看似无关紧要的题材,是出于怎样的预想?
程玉扬:由于传媒发达,去之前我见过太多灾区包括以前国内外的照片,因此不想去和别人抢那些重复的画面,在我的意识里,我认为地震是自然界与人矛盾冲突的一种表现形式,随着社会向金钱的轨道上高速发展,人们对物质享受的欲望极度膨胀,人们全然不顾自然界和地球承受力,华南华北的大森林基本消失,对地球破坏性地过度开发,让不甚重负的地壳用已的方式向人类破环生态环境的行为敲响了警钟!其实在拍这些泥胎菩萨时就是把他们当成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来对待的,神是人造出来的,他们尚且如此,更何况人呢?我希望以此来解读人与神、人与自然的关系。
色影无忌:你在北京798的展览标题为《神•人》,你的镜头似乎在探讨神与人的关系?两者之间本来差距很大,现在似乎变得具有同样的命运。
程玉扬:按马克思唯物主义理论来解译,神并不存在,是人们按社会生活理想创造出来的,是人们精神的寄托,我的这组照片预示着对人们的信仰重新评判,也揭示了人们要善待自以赖以生存的地球和自然环境,我们生存的环境如若遭到毁坏,即使有三头六臂的神仙和人都会遭受同样的命运。
色影无忌:粗看起来是一次文物的影像调查,但放在这个特殊的事件中,解读的角度就完全变了。其实我们已经不用看到太多的损毁,看一张就可以发现这个地震前后反差所带来的荒诞感。
程玉扬:不用镜头去直面那些血肉模糊的惨烈场面,也不直面那些撕心裂肺痛断肝肠的面容,而让那些安祥地静卧在废墟中的玉佛、瓦砾中的金刚、断臂的千手观音等等诸神用无声的语言为您静静地讲述这里刚刚发生过的翻天覆地的故事!很多外国人把这组照片比做黑色幽默!
色影无忌:这次地震让很多人都在反思一些东西,那你反思的这些东西如何通过你的作品传达出来,也就是说回到灾难本身,你的作品能告诉我们些什么呢?
程玉扬:地震带给我们反思是多方面的,就灾难本身而言这组照片从另一个侧面叙述了很多含意深刻的故事,但我不想说我的作品就一定要告诉您什么,我希望每个人看了这组照片后,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展开您隐形翅膀用自己的感悟从中悟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色影无忌:庙堂之高,在于它是人们精神的安放之所,而神像现场的废墟,却不由得让人联想到现代人的精神废墟。
程玉扬:是的,经济大潮的冲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冷莫,现代化的生活方式疏远了彼此的心灵,高速公路和飞机,高速光纤数字传输,现在我们在冰冷的数字世界面前彼此冷漠,正所谓我们彼此靠近了,心却远了!很多人内心是一片废墟!
色影无忌:这些作品是用什么相机拍摄的?
程玉扬:这些作品是用8x10大画幅相机和德国老镜头拍摄的。
色影无忌:平时除了工作之外,都拍些什么样的题材?
程玉扬:主要拍摄人文题材,以正在消失或即将消失的生活为主。
色影无忌:会有新的去灾区拍摄的计划吗?如果有,是什么主题的?
程玉扬:还是拍摄正在消失或即将消失的生活为主。
关于程玉扬:
程玉扬,男,1958年9月生于四川富顺,现任北京晨报摄影部主任。
1975高中毕业把画笔和调色板带到了插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当地农村。
1977年春天应征入伍来到了北京。在部队历任通讯员、文书、电影放映队队长,在部队坚持练习绘画,绘制的幻灯作品在※※※※幻灯汇演比赛中获绘画一等奖,荣立三等功。
1983年,随部队集体转业到北京城建五公司宣传部。1988年用海鸥相机拍摄的城建工人题材的照片在《工人日报》刊登,从此走上了新闻摄影之路。
1990年,进入北京日报成为一名专业摄影记者,是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给了机会,半个多月的勤奋拍摄,收获了《第十一届亚运会国际摄影比赛》银牌奖、《亚运会全国摄影此赛》一等奖等奖励,被《北京青年报》评为“亚运会名星记者”。在北京日报工作的十多年里先后获得首届“中国摄影记者金眼奖”、“中国新闻奖年度复赛银牌奖”等各类摄影奖项。
2000年,调入北京晨报任摄影部主任至今。近年来开始尝试用大画幅相机进行创作。主要拍摄即将消失的生活历史痕迹、人文场景等。
使用机器:
用七只德国福伦达老镜头加上8x10画幅相机创作,专拍黑白照片,拥有自己的黑白工作室,所有照片自己冲洗、放大。
个展与收藏
2008年,摄影作品《乌江纤夫》参加中国华辰拍卖被香港博物馆收藏。
2009年2月,在北京798艺术区大河画廊举办个人摄影展,作品全部由本人采用传统手工银盐收藏级纸基纸放大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