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影像频道专访 > 访谈 | 吴家林:坚实地垒起属于自己的摄影小山

访谈 | 吴家林:坚实地垒起属于自己的摄影小山

中国摄影出版社
宋靖
曲一了
2017-05-08

2004年10月,我赴法国蒙彼利埃,与大师马克·吕布在法布耶艺术博物馆举办摄影展。这是老人的中国摄影五十年回顾展,给了我一个重要展厅,展览了我的32张 照片。

我将随身带着的为“边地行走 100 天”拍摄的约 200 张照片请马克指教,这批照片令他格外惊喜,他挑选出80多张带回巴黎。11月13日,我到巴黎他的寓所中发现, 80 多张照片已被他放大编辑成一本简易画册,供参加巴黎国际摄影节的大师们翻阅。 我的第三本画册《瞬间边地》就是在马克·吕布挑选的 80 多张照片的基础上编辑而成的。他评价我的照片是“治疗淫逸无度的城市病的良药”。

就在这次,马克·吕布把我引荐给“黑皮书”主编、布列松生前的艺术顾问、原法国国家摄影中心主任,布列松、寇德卡、萨尔加多、杜瓦诺、马克·吕布等摄影大 师的影展、画册几乎都是由他亲自选片、编辑而成的。他看了我的作品,当即决定把 我的作品列入“黑皮书”出版计划。著名的法国袖珍黑皮书系列是世界大师级摄影家 的代表作丛书,30年来,每年选出三四位摄影大师,出版他们的“黑皮书”作品集, 至今已出版了130 多位。卡帕、布列松、寇德卡、萨尔加多、杜瓦诺、马克·吕布、 尤金·史密斯、罗伯特·弗兰克等人均在其中。那本单面印刷的小黑皮书,10 年前我 第一次看到就爱不释手。我做梦也想不到我会被列入“黑皮书”的出版计划。当翻译 小芹告诉马克·吕布这个消息时,他高兴地哈哈大笑,他说:“世界上很多著名的摄 影家都在等待这一天,在这个序列里终于有了中国摄影师的一席之地。”

他看我入木三分,他看人、看照片的眼光都十分敏锐。他认为我的照片非常中国化、 个性化,但又与他和布列松不干预拍摄对象、不摆布制造、讲究画面构成的抓拍方式相同。我一直很感激马克·吕布发自内心地赏识我。没有人告诉他我是什么样的人。

选自《云南山里人》 吴家林摄

我的视觉学习与我的坚持

我一直喜欢观看。这与我从小热爱书法、绘画有关。乘车时,我常常闭着一只眼 睛,将流动着的汽车、火车车窗作为取景器,观察、发现一闪而过的优美画面。看电影、 电视时,我常常去捕捉人物运动中的最佳瞬间。没带相机我依然会随时随地在现实生 活中观察发现那些不一般的神奇画面。摄影给予我无限的快乐,我对摄影的确到了痴迷的状态。
近几年我也在国外博物馆学习。到了国外,只要有机会,我一定要进博物馆、艺 术馆观看学习。那里有艺术家集一生心血的东西。每次观看我都激动得不得了。

我更在生活中学习。我那些老乡家中的许多粗拙而实用的生产生活设施,如围栏、 晒架、墙壁、猪舍、马厩、牛圈、鸡笼、杂物棚等,几乎都是各个家庭成员颇具个性的自我建造,这些景物不断冲击着我的视觉感受,我经常把这些生活设施当作一件雕塑或装置艺术品拍摄,作品往往承载着社会历史文化有趣而丰富的内涵。

我一直在学线条、形式、美感,画面里有哪些东西,我该站在什么位置,在哪一 刻按快门,我画面里会跑进来什么东西,我怎么找到有意义而没人注意到的瞬间,这 些我都会知道,这就是观察得来的经验吧。

结扎之后 云南宣威 1991 年 吴家林摄

结扎之后 云南宣威 1991 年 吴家林摄

我享受视觉观察的乐趣,相机延伸着我自身的视觉。有相机在手,走再远的路, 爬再高的山,我也不觉得累。如果没带相机,再好玩的地方我也觉得无趣!有一次在德国,我的相机拿去徕卡公司维修,那两天我就手足无措,感觉很无趣。我只好一直坐在地上,看来来往往的、形形色色的人的动作。第三天相机拿到了,从早到晚我都 在这座陌生的城市里行走拍照,心情好极了,感觉时间也过得很快。

有人把徕卡当成身份的象征,我不是。我只想让乡民以为我拿的是最简单的相机。 1996年3月去休斯敦时我还没有自己的相机,11 月徕卡公司总裁送了我一台徕卡。 1997年我用琼斯母亲基金奖奖金买了第二台徕卡。我有两支镜头:35 毫米和 50 毫米。 我的片子 70% 是用标准镜头拍的,它让我感到真实和放松。我性格内向,不好意思贴拍摄对象那么近。我天生反感表面的构图冲击力,我的构图和我的性格一样——不张扬,物体之间的细节和动态恰到好处地组成我认为的优美画面。

3
朕知道了~
1
呵呵
玩打地鼠呢?
分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