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影像频道专访 > 奔跑在铁路上的东北摄影人

奔跑在铁路上的东北摄影人

中国摄影出版社
宋 靖
曲一了
2016-07-28

通辽一集宁 1998 年 王福春摄(选自《火车上的中国人》)

福春那种走路的姿势,还有对任何事情都有那么大的兴趣,那种矍铄的精神,觉得他根本不像70 多的人。为什么?我就觉得王福春内心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一个著名摄影家,他没有这个包袱,也没有这样的一个奢求,他拍东西也是他喜欢。

他原来是绥化铁路机车司机学校毕业的,后来也是入伍了,就这点我想谈谈,为什么这么多的纪实摄影师都是退伍兵?我想当兵还是会使人有一种精神,而且有一种行动力。摄影同样如此,搞纪实摄影第一要有境界,有精神,第二要有行动力,没有这两条肯定不行,所以为什么这些人都是有这样一个背景,这肯定是有共性的。

就说王福春吧,他描写的是火车上那些形形色色的人,大家都似曾相识,自然对他的作品就特别有一种亲近感。而且跟他接触聊天,也能感觉到他是一个非常有亲和力的人,给人一种能沟通的感觉,特别好。

我觉得王福春最重要,也是值得大家学习的是,你在哪个领域,你就把那个领域拍好,你在哪个地区就把那个地区拍好,这也是近水楼台。王福春拍完《火车上的中国人》,又拍了《地铁里的中国人》,都是轨道交通,然后他还拍了《青藏铁路》,所有这一切,他都没有离开过车厢的事。拍《地铁里的中国人》,他还研究用什么相机,最后他发现用莱卡的感觉是最舒服、最好的。

简言之,他已经把他工作的舞台和他要表现的车厢里的社会化舞台融为一体了,如果每个摄影师都能做到这一点,我觉得哪个行业都不会缺好摄影师。就摄影系的同学而言,将来工作了,怎么能利用你的工作岗位,把事情做起来,建功立业,王福春是一个特别典型的学习标杆。

他还拍了《东北人》。他也是所有的机器都用了,最后用8×10 拍的,拍的是那种冰天雪地的感觉。跟他聊天,你会感觉他从来不假,没有一点儿陌生感,所以他才能拍出来这样亲切的照片。

个人认为王福春的作品也是出自一个普通人的视角。那天铁道部被撤,微信里发的全都是王福春的照片—《火车上的中国人》。后来铁道部变成了铁路总局,很多人怀念,那天发的也全是王福春的照片。所以我觉得一个摄影师能在这么平凡的岗位上做出这样一个成绩,是最值得学习而且最有借鉴意义的。王福春在绥化那么小个地方当文化干事,居然能拍出这样的作品,我觉得是很厉害的,这需要坚定的信念、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和对那方人的热爱,这都是可以在作品里体现出来的。

 

逢凶化吉,圆了我的天路之梦

宋 靖:王老师,您现在在拍摄什么主题?

王福春:我没有特定的主题,主要是坐火车拍火车,坐地铁拍地铁,走到哪拍到哪,不放过一切机会。

宋 靖:您是不是也拍了一组《青藏铁路》?

王福春:2007 年中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我也“提速”了,开始拍摄新的动车高铁里的中国人,总觉得不拍青藏铁路既不完整更是缺憾,在青藏线修建的时候铁道部曾两次派我去拍,我都没去。

宋 靖:为什么呢?

王福春:因为青藏线属高原缺氧,我觉得身体不太好,为了安全就没去。2006 年青藏线开通,2007 年10 月我第一次去,去之前,先回老家哈尔滨做了全面的身体检查,血压高,心脏也不是很好。检查后医生让我住院,我说我要去青藏线,给大夫吓了一跳,他们都不理解,说这太危险。后来我还是硬着头皮踏上了北京—拉萨的火车,开始我的天路寻梦之旅。为了适应高原反应,我第一站到的西宁,休息了两天,结果出现高原反应。当时测量了血压,高压在150、160 左右,低压90,我就心里发虚,真想打退堂鼓,打道回府。可一想,这不是就白来了吗?心想到格尔木看一下再说。到了格尔木一看血压不但不降,反而升高了。这让我为难了,去还是不去?去身体不行,不去就差一步了。最后决定先去解放军医院住院,到了医院后输液、给氧,住了一周后,大夫说没问题了。

《青藏铁路》

0
朕知道了~
0
呵呵
玩打地鼠呢?
分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