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影像频道专访 > 段煜婷:聪明的艺术家会留一个口子

段煜婷:聪明的艺术家会留一个口子

无忌专稿
迦沐梓
迦沐梓
2013-11-08

编者按:担任完2013新锐摄影师发现之旅的评委,段煜婷又要马不停蹄的继续筹备今年的连州国际摄影年展,此次年展的主题是《告别经验》,跟“新锐摄影师发现之旅”的评选有某种契合点。从出发地到机场的一个小时,我们交谈了许多,也让我更加多面的见识到了一个落落大方的惜才包容的女人。在谈及艺术总监的工作时,她说更多时候是把自己看成是中性的、没有性别的,希望摄影节所做的展览、阐述的观点,最后形成的气质是能够跟得上当代摄影的发展,甚至是走在前边的,显而易见,她做到了。

 

“新锐”是一个象征,表明我们这个奖项的态度

我们要选择更加有活力的、有创造力的作品和摄影师

色影无忌:本届新锐摄影师10位提名奖已经揭晓了(更多精彩详见:2013新锐摄影师审片会专题,您觉得这些摄影师的作品能代表“新锐”吗?现在大家提“新锐”,有些人对此是一种批判的态度,对此您怎么看,您理解的“新锐”是?

段煜婷:首先对“新锐”是批判的态度我是非常不同意的,每一个行业要想有所发展必须得有一种求新的精神和求新的态度,特别是就文化和艺术而言,创造力和创新是它的灵魂。可能大家有这样的说法是因为“新锐”这样的词汇已经被过多的使用了,但是我觉得说什么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做了什么才重要。“新锐”是一个象征,表明我们这个奖项的态度,我们要选择更加有活力的、有创造力的作品和摄影师,可能年轻一代会多一些,但是我们在对“新锐”的认可上并不是以年龄做界定。当你表明态度的时候,自然就会有反对的声音,这是一定的,有新就有老,这个要看个人的认识问题;这种批评的声音可以选择性的听取,若是属于学术的探讨和争论,这个很正常,有这种争论才好,才能更加推进摄影的发展。总的来讲“新锐”的评选是推动摄影事业的,我觉得就不必在乎太多的说法,“新锐”就是表明一个态度,在这个词汇上纠结没有意义。

色影无忌:针对此次评选出来的作品,讨论现场也是颇为激烈。

段煜婷:因为评委们都有各自擅长的领域,研究背景也不尽相同,有争议是正常的。

 

对摄影师还是要爱护一点,他们创作出来作品很不容易

在当代评价摄影,不能只是以传统的摄影语言、构图、有没有实地去很辛苦地拍照来认定作品的好坏

(点击观看摄影师更多作品)

张巍《人工剧团——领导者》(点击观看摄影师更多作品)

色影无忌:张巍的《人工剧团——领导者》是最先入围提名奖的作品,还有其他摄影师的作品,也都各有特点。

段煜婷:张巍的作品在拍摄大量真人素材的基础上,借助他的绘画功底创作完成,作品的面貌从造型艺术的角度来讲,造型感非常强,完成度很高,概念性上也很成熟,艺术家也比较成熟,关注的点——所采用的主体人物全部都是当今世界话题的焦点,所以是汲取了所有的这些特点,最后完成的这个作品,所以这个作品显然会被受到关注。但相应的我们也会对他更严格一些,可能会更严肃地去探讨摄影创作更深远的问题。当然也有不同的看法,比如有些评委认为他的作品是采用了新的技法、新的语言方式,但这种方式当代摄影史上也有其他人在使用,像李小镜也是类似于他这种方式;也有一个问题是说这种方式本身会不会有一点举轻若重。我觉得对摄影师还是要爱护一点,他们创作出来作品很不容易。

生钧纬:无面者

生钧纬《无面者》(点击观看摄影师更多作品)

我觉得《无面者》是举重若轻的作品,当然当代艺术发展到今天,再在语言、观念、内容各方面的创造力已经很难了,我们判断一个艺术品的好坏有时候不仅要有艺术观念——好的造型、艺术语言,作品还要有难度,《无面者》实际上是用了一个非常巧妙的方式,这种方式美国有一个后现代主义的大师早就用过,就是把人的脸用圆的色块贴掉,非常观念摄影的手法;去年连州摄影节也有一个英国的摄影家采用这样的方式,缘由是网上很多人卖自己用过的旧婚纱,卖婚纱的时候要贴一张照片,照片就是他跟他的新娘或新郎的合影,艺术家就收集很多这样的照片,也用各种圆圈把脸去掉,这个作品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作品,而且是举重若轻的,耐人寻味的。

《无面者》这个作品是我们一开始看,觉得这种做法是直接借鉴过来,看上去似乎显得很简单,没什么新意,当你一幅一幅照片看下来的时候,你会发现他是精心收集了家庭相册里的各种类型的照片,从他选照片的感觉上来看他的艺术鉴赏力、判断力都是很高的,每一张照片里除了遮住了面部,其他所有的细节都会透出那个时代似曾相识的亲切感和历史感。你说艺术作品的好坏最终是要靠能打动你的那一下,所有的这些东西加起来,摄影师用看上去很简单的方式把我打动了,所以我们在当代评价摄影,绝不能够只是以传统的摄影语言、构图、有没有实际实地的去很辛苦地拍照来认定作品的好坏。

 

当代的创作无法避免模仿,但是不是简单的模仿,在模仿与借鉴中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

色影无忌:我最早看到这组作品是在平遥的时候,《无面者》当时只展出了两张。建筑学里密斯·凡·德罗坚持“少就是多”的观点,我想生钧纬的作品也是,你会赋予更多的东西进去,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生钧纬曾提及《无面者》的展现方式,将圆点贴在一层透明的“膜”上,这层“膜”与作品是有距离的,当我们从不同角度去观看的时候,这些圆点是会“动”的,这种展现方式其实可以产生观者与作品之间的互动,想法很巧妙,可以多维度地赋予这个作品更多的内涵。

段煜婷:在创作上《无面者》借鉴了后现代主义大师的视觉语言,所以呈现上他要有所变化,这是对的,否则会让人觉得这是一个简单的模仿。当代的创作无法避免模仿,但是不是简单的模仿,在模仿与借鉴中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无论是思想上还是技法上的改变和突破。

玛丽安娜·塔西娜妮《景观 1973》

玛丽安娜·塔西娜妮《景观 1973》(点击观看摄影师更多作品)

色影无忌:今年连州国际摄影年展里玛丽安娜·塔西娜妮的作品《景观 1973》,应该也是同质性的创作。

段煜婷:在玛丽安娜·塔西娜妮的《景观 1973》里面,一个经典式的风景画面被一个几何物体所阻挡,在这种后期的处理之下,用方块遮挡掉可以带给你更多的想象空间,遮挡掉中间的部分是什么样的,就是一种反叛,这个反叛里也会引你去进行更多的思考,实际上是批判那种传统风景摄影的审美,促使你去反思这种美。

共 5 页<<<12345>>>
阅读全文
0
朕知道了~
0
呵呵
玩打地鼠呢?
分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