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影像频道专访 > 无忌专访著名摄影家陆元敏(上)

无忌专访著名摄影家陆元敏(上)

无忌原创
shenyi
2009-03-24

无忌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延伸阅读:

独家专访摄影艺术家陆元敏(下篇)

 

 

  

陆元敏在办公室 shenyi/摄

 

 

器材篇

 

 “现在乐凯死掉了,我也跟着毁掉了。”——陆元敏


  陆元敏对相机的要求很简单,甚至简单到几乎“没有要求”,这一方面是因为70年代开始接触摄影的他在那个年代对于器材并没有太多的选择权,另一方面,只能说是源于某种本性里的“固执”。回忆起30多年前初拿相机的经历,老陆显得有些不好意思。他说,当时海鸥120胶片机相对比较普遍,而一台海鸥135的胶片机是挺昂贵的。所以,“特别向往能有一台135的海鸥相机。”而陆元敏当时工作所在的研究院正好有这么一台相机,只是,他因为不满意相机被当做研究工具而不能随意地任他“想拍什么就拍什么”,便毅然离开了研究院。“你们年轻人可能不明白,在当时,换工作是多么复杂的一件事情啊。”然而,原本很复杂的事情在老陆这里就变得异常的简单,就是这么一个对于摄影概念仍然模糊,甚至都没怎么摸过相机的年轻人就带着如此固执,甚至有点任性的“想自由拍照”的念头来到了现在工作的文化馆,一呆就是20多年。

 

  从82年到普陀文化馆工作至今,不论单位或者朋友都陆续给老陆介绍了不少其他相机,其中包括一些“更高级”的胶片机和后来层出不穷的数码单反,但陆元敏坦言自己对器材并不发烧,“我一般用惯了一个东西,就不太会再换其他的。”除了一台nikon,他最为常用也是最“长”用的,其实是9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参加了一个摄影比赛而得到的奖品:一台海鸥DF300。这台由美能达生产线组装的相机在当时已经算是“高档货”,他自己去配了一个二手的美能达35mm镜头,这便成了真正意义上第一台属于自己的相机。这台相机的诞生即像一个偶然,也从此注定了某种宿命。在这台相机之前的7,8年光景里,陆元敏拿着单位的相机虽然可以自由使用了,但似乎也只把摄影当做工作的一部分,一直到90年后,他才“一下子明白了摄影究竟是怎么回事”。也就是从这台相机开始,陆元敏开始了一段在常人看来漫长、重复、枯燥,甚至毫无意义的创作(或者他本人都不愿意用创作这个词)。而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后来的近10年中,不论从最初默默地一个人拍摄,冲洗,自我欣赏,还是后来慢慢被愈来愈多的人熟知并且追捧,他几乎就是拿着这一台相机在他的圈子里沿着固定地这么几条生活轨迹周而复始、并且不厌其烦地行走着。


  “够用了。”他说,“相机功能太多我用不了,觉得浪费。”“120机器也从来没用过,太贵了,而且一卷只能拍12张”“拍照应该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不能因为拍照而增加经济上的负担,那就不好玩了。”

 

  一直到后期,陆元敏才终于开始慢慢尝试使用其他种类的相机,而究集其使用过的这些相机,理光GR1,contax T2以及近几年在朋友的推荐下选择使用的lomo机,你又不难发现他在相机选择上保持的惯性“固执”:“这些相机功能很单一,机身轻巧,更方便携带,隐蔽性好……”这一切的理由似乎和观者们一直津津乐道的陆元敏对于某种影像效果的特别追求相去甚远,甚至简单到有些叫人大跌眼镜。然而这个时候,如果再联想起当年仍然年少气盛的他离开研究所时一句任性的“想拍什么就拍什么”,那么,你或许多少便能体会这种一意孤行。

 

无忌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共 2 页<<<12>>>
阅读全文
0
朕知道了~
0
呵呵
玩打地鼠呢?
分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