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影像频道新闻 > 无忌评图第110期回顾|风光小景和中国文化

无忌评图第110期回顾|风光小景和中国文化

色影无忌
无忌君
黄斌
2023-09-22

二,拍摄风光小景的理念

在风光摄影的拍摄和鉴赏上,有人会以“大场面”和“小景”来为照片定位。这样的定位在我认为是有一定的遗憾。尽管说我们有“以小见大”和“大而无当”这些说法,在当前的文化里,一班人的心目中总会觉得“大”要比“小”更有意义和价值。在艺术的创作上,我一直坚持思维的开放,不要为它带来任何不必要的框架。作品的价值来自制作以后,而不是建立在创意之前。

对很多人来说,以大自然为题材的风光摄影缺乏所谓“人情的趣味”(human interest)。它不像以人文社会为题材的作品,有一个可以直接和观众沟通的故事或情节。除非是摄自一个众人熟悉的景点或是一幅具有相当震撼力的画面,它难以得到观众普遍的认同。这使得它的拍摄有一定的难度。这个原因也促使“大场面”照片的拍摄成为一种时尚。对我来说,“大场面”虽然是不可错过,找寻和拍摄“小景”不仅是摄影上另一方面的追求,它也可以激发我的思维,增长我对大自然的认识。

从摄影的发明以来,很多人把摄影作品和绘画相提并论。但是如果说我们承认摄影是“视觉的语言”,我们对于文学和诗词的欣赏也能够延伸到摄影上。当作品所流露的是摄影者的思想时,风光摄影作品的价值也就不限于“大场面”的记录了。而它所反映的除了摄影者的观察和思维以外,也带有(摄影者所存在的)社会和文化的色彩。在前文里,我提到诗词和风光摄影画面的结合,来说明风光摄影作品里可能发挥的内涵。在这里,我要从摄影的本身来分析所谓“小景”的处理。根据约翰萨考斯基的理论,一张照片的制作是包含在五个因素里,那就是:事物的本身(题材),(图片里每一部分的)细节,时间,画框和拍摄角度。在我认为,特别在风光摄影的拍摄上,我们也需要考虑不同镜头的运用。

如果说拍摄一幅具有相当震撼力的画面是建立在摄影者在现场的冲动,拍摄具有内涵的“小景”就需要摄影者的深思和推敲了。不论是含蓄的映射还是借物咏志以景寄情的发挥,景观和题材只不过是风光摄影的出发点。当摄影者在现场找到了启发时,带动我们思维的往往不是一幅整体的画面,而是从一些细节所带来触景生情的联想。通过这些细节和它们之间的关联引申出我们对于大自然万物(甚至人生)更进一步的认识和解释。就像前文里提到常建在“破山寺后禅院”所描叙的“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来说,这都是很简洁的画面,除了众所周知的时间因素很明显地突出在“初日照高林”这一句,如何把这些景色从现场里简化而提炼出来,就得依靠画框,镜头和拍摄角度的应用了。

如果说一位习惯拍摄“大场面”的摄影者认为他能利用宽画幅的照相机来突破画框的局限,画框的存在却正是应用在“小景”的拍摄上很重要的工具。它可以用来在画面上作取舍提炼。这是因为在我们的脑海里,我们能够把注意力选择性地集中在一些为我们带来启发的部分景物,但是在照相机的镜头里,所有的景物都被一视同仁地录进画面里。画框不单把一些不必要但可能分散注意力的从画面里删除,它也能把一些在现场完全没有关联的景物(像初日和高林)在画面里带来了有机性的结合。

假如说用画框里的取舍可以突出“初日照高林”的描绘,“竹径通幽处”可能就需要利用不同的镜头来表现不同摄影者对它的解释了。利用长焦镜头的压缩感可以把“竹径”和在远处的“幽处”放在一个平面上,广角镜头的运用却可以把“幽处”推伸到画面的另一头,带来了一种距离上遥远的感觉。

在拍摄被形容成“高,大,全”的“大场面”时,很多风光摄影拍摄者都会直觉上去选择一个制高点。但是不同的拍摄角度往往可以选择性地突出现场的一部分,在“小景”的拍摄时,会带来很不同的效果。

我总觉得摄影的吸引力在于它的发现性。杰利,万诺格兰德就曾经说过;“我拍照是因为我不知道拍出来的结果是怎么样”。在风光摄影的拍摄上,可能是因为我们过分地想把一片壮观的景色记录下来,我们往往已经在心目中建立起一幅画面,然后到现场去找,去等。失去了探索,尝试和创新的勇气。通过“小景”的拍摄,我不单发现了更多有意义的景物,也让我增长了对于大自然的认识。它不单是摄影上的一种追求,也是人生上的拓展。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喜欢用“以影求知”来表达我的这份追求。我曾经遇到一位年轻的摄影爱好者,他在出外拍照时自信地说:“没有好的不拍”。他让景决定了他的拍摄,而不是通过他的拍摄来表达他的思维和开拓他的视野。这样的态度在我看来未免就太被动了。

三,视觉语言和内涵

有人把我的摄影追求用“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来形容。这是因为在1989年,美国摄影出版社为我出版了一本摄影集,以“表现主义的风光摄影”命名。作为一个出版商的广告名词,似乎还可以姑妄听之,没有必要作更深的考虑。但是我自己听来,总觉得有几分张冠李戴的别扭,也有一种过分标榜的惭愧。尽管说“表现主义”这个名词在二十世纪的前半期就在西方艺术界就流行了,但是在这以前并没有人把它用在摄影里。

现在艺术界谈起“表现主义”,常会引荷兰画家梵高作为“表现主义”的起始。在为一个朋友画像时,梵高有意识地利用色彩和线条来改变画中人的形象,用来表现他对于一般人(而不仅是对他朋友个人)的看法。在二十世纪的中期,有些画家想摆脱当时所谓“构成主义”(Constructivism)那种过分崇拜机械精密性和社会写实的潮流,认为这种手段往往削减了艺术里人性的表现,故而开始有意识地在作品里强调艺术家的个性、独立性、甚至特有的劣性。引用梵高、高更和塞尚为例,开创了所谓的“表现主义”。它利用鲜艳的色彩和强烈的线条来表现自己主观的感情。到了二次大战以后,画家们甚至觉得画面上客观景物的形象也变成了表现自己个性的约束,干脆利用纯色彩与线条作为表现的手段,开创了所谓“抽象表现主义”。从这个角度来说,用“表现主义”来形容摄影是矛盾的。因为在以实物成像的基础上,摄影无法脱离写实的本质。

由于摄影的发明来自西方工业革命的时代,而它的发展也和西方社会的经济发展有密切的关联。摄影和西方文化艺术的传统是分不开的。也因此,在摄影界里所引用的一些名词(像“构成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以至这里所谈到的“表现主义”)都来自西方。在这样的背景里,没有适当的词汇来形容我对风光摄影的追求,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我们也可以把这个问题看作中西文化上的差异。

自小受到中国文化艺术传统所熏陶的我,把大自然看作是有生命的。把它人格化,从而追求“以景寄情”,通过色彩和线条以及其他各种视觉语言的应用,在一张以大自然景色作为题材的照片里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似乎是顺理成章的艺术追求。但是在西方风光摄影的追求里,纪录、写实和应用是主要的出发点,对于风光摄影作品里所含有的感情成分,一般最多用Mood来形容。如果再推书搠到风光摄影作品里的个人感情色彩,把它解释为“表现主义”里的技术运用,似不为过。在一些作品里,我确实是喜欢突出大自然里存在的色彩和线条,来作为视觉语言里的词汇,表达我的看法和感情。

从这个角度来看,“表现主义”和前面提到在西方艺术里的各种“主义”(-ism),不能单纯地看作是不同视觉形式上的追求,主要的还是在于如何利用视觉效果来表达作品的内涵,甚至难以形容或者难以具体化的哲学理念。如果说“词不达意”的苦恼会促使一个作者去探寻文字的应用,摄影者的追求也应当是锻炼自己对于视觉语言的掌握,而不限于题材本身的吸引力或是找寻所谓“美”的画面。

在这个问题上,很多论者会引出南齐的谢赫在分析中国画的传统时提到所谓“六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如果说把这个分析引用在一个只有160多年历史而且创始在西方工业社会的摄影里,听来似乎有些牵强,其实用现代的用语来说,谢赫的六法基本上就是利用视觉语言来达到动态的神韵(气韵生动),表现出一个具有神韵和动态的画面。而他所提到的视觉语言就是如何利用线条(骨法用笔)、物体的形状(应物象形)、色彩(随类赋彩)、构图(经营位置)、画面里不同部位之间的联结以及它为观赏者所引出的视觉导向与转移(传移模写),这五个具象来表达抽象的神韵。换句话说,尽管说一张作品的内涵可以因为创意者文化上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像这里所提出的视觉语言本身却是没有文化或社会界限的。要申述这些视觉语言的结构和运用不是在这样一篇文稿里可以做到的,在这里我想说明的是:我们在创建或观赏一幅画面时,不要过分执著于它表面的形式,更需要注意它是如何用视觉的语言来表达创意者个人的动机和思想。

把大自然的景色作为艺术里的追求,是中国文化艺术传统里的特色。这是因为中国文化里的宇宙观,把大自然是看作有生命的。所谓“通天理而知人事”,大自然和人生是一脉相连的,对于大自然的观察和认识有助我们对于人生的探索和理解。但是一般来说,不论是摄影者还是鉴赏者,摄影的记实性使得记录和描绘被拍摄地点的景色成为我们在风光摄影里首要的关注。认识到这个差距而追求创意上的突破,是中国文化里成长的华人和华裔摄影者所需要探索的。也唯有这样,风光摄影才能超越所谓“风花雪月”的境界,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

如前所述,一幅片子制胜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在于按快门拍摄前的主题思考和技术准备,也是最终给与欣赏者含英咀华完成审美过程的前提。

那么,在欣赏所喜爱的风光摄影作品就必然涉及完成作品创作的器材应用和技术手段。有言摄影者有两类:一是技术类,主要兴趣在把玩机器和技术制作;二是主题类,主要精力放在各类摄影流派的研究和创作上,但无论怎样,谁都沉醉那迷人的小机器悦耳的卡嚓声,谁都没完没了地梦想拥有各种各样的相机和镜头。

方法:也就是胡猜乱想摄影师玩的啥器材和技术处理

1,器材应用处理, 相机牌号是猜不出来的:但相机的画幅尺寸要参考的, 还有镜头,胶片,滤色镜等。不同焦距镜头,不同种类的胶片和各种滤色镜的运用对作品有直接影响, 摄影师是怎样处理它们的,对作品产生怎样的效果。

2,摄影技术手法,基本的摄影技术在每次创作都需要的:快门速度,光圈景深,超焦距,透视效果,曝光组合和补偿等选择和运用。摄影师是怎样处理它们的,对作品产生怎样的效果。

3,视点和角度变化,风光摄影拍摄点的选择是很不容易的,充分利用“地利”,上下左右俯仰六合的转换都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摄影师是怎样处理它们的,对作品产生怎样的效果。

4,应该说是拍摄后期的暗房或者PS处理了,特别是PS处理,摄影界对此曾争论不休,现在的观念和认识似乎被接受不少了。网上欣赏图片,不容置疑,没有很高的PS技术处理,就不能有赏心悦目的最终的作品产生。

大男人红哥(4)
摄影(5550)
作品(422)
点评(85)
讨论(82)
分享(117)
1
朕知道了~
0
呵呵
玩打地鼠呢?
分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