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影像频道专访 > 蔡萌:建立门槛 同时要有前瞻性

蔡萌:建立门槛 同时要有前瞻性

无忌专稿
迦沐梓
迦沐梓
2013-10-28

编者按:2009年以来,中国当代摄影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现象。在北京国际摄影周主题展《2009年以来的中国新摄影》的展览现场,色影无忌采访到了学者蔡萌,听他讲述中国摄影创作中出现的丰富与多元和新趋势与新问题,更为难得的是其中对青年摄影批评家的鼓励与支持。就“新锐”,蔡萌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个词没那么高也没那么贬,它永远针对的是当下最年轻、最新鲜、最活跃的部分,是指向未来的。

 

“灵光与后灵光”在某种程度上暗示着摄影的传统和当代

色影无忌:之所以将展览主题定为《灵光与后灵光》,出于怎样的考量?

蔡萌:这个主题是我们觉得能够非常好的体现摄影性——即摄影和艺术最为紧密的概念和关系。“灵光”是本雅明提出来的,他认为摄影、电影的出现,以及由此导致的后来以印刷、广播、电视等新技术和传播为代表的媒体变革,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艺术本身的光环消失了。我们不用像过去一样,一定要去接触艺术的原作,我们可以看印刷品,比如说通过蒙娜丽莎的一个印刷品就可以去感受艺术,那印刷品势必跟原作一定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进入到一个数字技术时代,或者是一个网络和数字合并的时代,它也势必会深刻的影响艺术,那到底什么消失了,“灵光”已经消失了,那什么又消失了,或者是我们又多了什么,因为我们好像目前也没看到有人能明确的提出来,所以,我们用“后灵光”的这个概念来定义这个时代,或许是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吧。

其实“灵光与后灵光”在某种程度上暗示着摄影的传统和当代,或者一个艺术的传统和当代,两者、两个面向。那这个所谓的传统呢,其实在我看来,这个“灵光”可能更多意义上是一个“再灵光”,因为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展览中的摄影,它其实更多意义上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灵光”,它已经是我们用今天人的视角理解,来去表述一种传统意义上的艺术的“灵光”,这和传统的过去的艺术家去理解的艺术所表达的灵光是不一样的,在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个所谓的“灵光与后灵光”,应该叫“再灵光与后灵光”。

色影无忌:它是有承前启后的意思,有一个过去和现在,或者是预示着未来。这个主题,是大家头脑风暴出来的还是?

蔡萌:这个是我们当时开会的时候顾铮老师最先抛出的概念,当时是一拍即合,大家都觉得非常好,这个概念并不是一天内突然间碰出来的,我想应该也是顾老师思考了很久想出来的。关于“灵光”这个概念,平时我也有很多思考,因为我觉得这个概念特别的重要,尤其是本雅明的《摄影小史》和《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品》这两篇文章是太经典的美学文本,这两篇文章里面都在谈“灵光”,都在谈摄影,所以研究摄影的人就对这两篇文章特别的着迷,你会觉得本雅明绝对是个天才。今天到了数字互联网时代,缺了这样的一个人去表述,这个时代是什么又消失了,又有了什么,没有一个哲学家能对这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表述;所以在西方哲学的历史上,本雅明的地位之所以能那么高,可能跟这个很有关系,有人称他是“欧洲最后一位文人”,他是一个终结者,我们现在就好像缺乏一个这样的人出来,振臂一呼,提出一个概念。称之为“后灵光”,其实出于无奈当然也是一个时髦的说法,我们今天进入一个后时代,后跟再的时代,在传播上挺适合而且又是很切中摄影要害的,跟摄影有非常密切关系的一个哲学概念,或者是个美学概念。

我们更像是一个厨师,得根据现有的材料来做

《2009年以来的中国新摄影》展览现场

《2009年以来的中国新摄影》展览现场(点击查看更多精彩

色影无忌:首先这个概念很抓人眼球,然后能让人深入进去思考一些问题,这是难能可贵的。在《2009年以来的中国新摄影》这个展览里我看到了更为多元的摄影呈现形式,在主题界定的时候分成了六个部分,这六个部分有什么讲究,为什么不是七个或八个?

蔡萌:当然可以分成七个八个,这个一定是有了什么,我们更像是一个厨师,得根据现有的材料来做。这个主题展几个单元一样,它关注的是中国09年以来的新摄影,那09年以来的新摄影都是什么,我得看一遍把,就像这里头都是萝卜、白菜、茄子、辣椒什么的都得掰扯掰扯,看看它们适合做一盘地三鲜还是炝炒圆白菜之类的,就是说,首先你得看他们的食材是什么,然后根据食材来设计,来去整合,那么我想可能这六个就是我们这个团队目前能对中国当下摄影这几年所能总结和概括出来的现状。以外还有吗?我想肯定有,而且这六个部分本身其实有些交界的部分是摸不准的,它们之前的界限并不是很清晰、不隔离,有的人的作品你从这个角度理解就适合这个,但它本身也适合另外一个,就是他的作品本身就有多变性。

色影无忌:这六个部分的单元划分是怎么样的?

蔡萌:我09年写过一篇文章叫《2008年以来的中国当代摄影》,当时是分了四个单元来去写这篇论文,像这个“景观观景”,我当时文章里叫“显影的空颈”,然后“溢出的界”,当时叫“艺术的边界”,“深浅日常”叫“深度的日常”,“反观再照”呢,当时好像叫“古典的先锋派”,其实当时我就是分了这四个部分。

这次策划展览最开始的时候,大家都贡献智慧,我也把这篇文章贡献出来,因为当时本章本身也是按照展览的结构写的,大家后来也觉得还可以,也在不断充实和完善,后来又增加了“再/在新闻”、“身体身份”这两个部;,一个是关于新闻的,跟报道有关,另一个就是跟身体有关,因为我们发现其实身体叙事本身,其实也是这几年当代摄影中,艺术家经常用来表达的一个方式,一个母题吧,所以我们就把它单独列出来,做了一个单元。最后也就是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不断的增减、调整中形成了这样的一个结构,大家都是民主的形式,看作品、讨论看适合哪,然后好不好,行不行。艺术家的选择也是围绕这六个单元展开的,就是好像我们编了六个筐,然后把艺术家往这些筐里装,把这六个筐再装满。

共 2 页<<<12>>>
阅读全文
0
朕知道了~
0
呵呵
玩打地鼠呢?
分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