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影像频道专访 > 连芷平:策展是个精细活

连芷平:策展是个精细活

色影无忌
迦沐梓 董小米
Hardin
2013-10-14

罗杰·拜伦可以说是今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的最大亮点,他的展览《魔力与神话》吸引了众多观众与媒体的眼球。大展第二天,拜伦在自己的展厅里讲解自己的作品,媒体观众聚精会神,拿着长枪短炮往里一通乱挤,却很少有人注意到一个一直在旁边忙碌的秀气漂亮的女孩子,一边维持秩序,一边调试设备,她就是连芷平。有人问我,这么一个压轴的展览,策展人怎么这么年轻,罗杰·拜伦也放心?其实,连芷平也是一位资历颇深的策展人了,这次在平遥,除了《魔力与神话》,她还策划了另外一个展览《后摄影——五个实验案例》,探讨了当代摄影的发展方向。

艺术家与策展人需要频繁沟通,艺术家参与,策展人站在整个展览的立场上面去运作,策展人不能代替艺术家的工作。

色影无忌:这次一共带来了两组展览?

对,D3展厅的群展《后摄影——五个实验案例》和A4展厅的罗杰·拜伦个展《魔力与神话》。

色影无忌:那么两组的方向是有一个挺大的差别?

罗杰·拜伦的个展是去年9月定下的。当时我带了李小镜的个展来平遥,艺术总监张国田问我2013年有什么新计划,我说前不久跟罗杰拜伦谈好2013年在中国做他的个展。张国田说,那带到平遥来吧!我答应了,今年就带来了。

《后摄影》这个群展是今年平遥的四个邀请展之一,6月份张国田把这个消息告诉我,要求是国内摄影师的展览,但是主题由我自己定,之后我用了三个月时间准备这个展览。很有意思的是,这次参展的五位艺术家我之前都没有见过,其中有三位是完全不认识,因为策划这个展,才跟他们有了联系,拜访了他们的工作室,跟他们见了面。这个过程挺重要的,我们之间建立起一个双向的信任,这个信任并不难,但是也不容易,艺术家要信任我,才会把作品交给我。

色影无忌:沟通的次数多吗?

多。比如跟葛霈,我们经常一天里互发十几个电子邮件,打开邮箱,满满整个屏幕都是跟葛霈的通邮。策展人的工作大半都在做沟通,几乎每个展览的筹备期里,都是每天在电脑前面从早到晚写邮件、收邮件、看邮件,直到眼睛模糊,有时我开玩笑说策展人就是一个写邮件的职业。后来沟通到一定阶段,跑了一趟北京,拜访其中几位艺术家的工作室,选作品,讨论展出方式,这时才能产生一个整体的规划。等拿到整个展场的平面图之后,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又规划了一次。

色影无忌:这些作品的呈现方式呢,是都是摄影师自己的意识还是你有给他们提了一些意见?

展出作品都是我选择的。展示方式尊重艺术家的意图,我有提一些意见。

具体到每位艺术家的情况,又各有不同:比如梅丁衍,他是台湾艺术大学的教授,特别忙碌,没有亲自过来,展览的方方面面就委托给我了。我跟他联系的时候,告诉他我对这些作品的理解,对展览的规划,以及作品的选择、呈现的方式、甚至作品放大到什么尺寸等等,这些沟通营造了我们之间一种诚恳的学术氛围。之前与我合作过的、与我和梅丁衍共同认识的台湾艺术家朋友在这份信任里也起了很大作用。

梅丁衍有一幅长轴作品《民国》,原作尺寸是3米长,但是我想放大到7米,以户外材料输出,这些我都提出了建议,并得到了他的认同。这是我一贯的处理方式,提出建议,但是最终尊重艺术家的决定。

陈维也是特别忙,他在上海有重要的展览,没有过来,所以基本上是他提出要求,比如什么颜色的框,多大的尺寸,除此以外其他的事情由我决定,比如我告诉他,这幅眼镜我会给一面独立的墙,其他的作品在布展时以我的意图组合,他觉得没问题。

葛霈是一个沟通非常主动的人,他对自己展览的参与非常多,多数设想都是他提出的,我给予回应,肯定、否定、或者新的建议。布展时他自己到现场,每一幅作品都亲自挂上去。

颜开也是亲自来,我们一起布展,一起解决展墙的问题,他的作品非常庞大而且沉重,刚开始布展很不顺利,后来逐一解决,花了很多精力,但是这个过程很珍贵,我因此有了更多经验可应对不同的布展问题。

李俊是他自己画好布展的效果图,简洁明了,我很认可。他的作品尺寸不大,一切都很轻松。

所以说每种情况都有。

葛霈《别看我》

0
朕知道了~
0
呵呵
玩打地鼠呢?
分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