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影像频道专访 > 鲍利辉:摄影是一场漫长的告别

鲍利辉:摄影是一场漫长的告别

大理摄影节
大理摄影节
迦沐梓
2013-07-08

作品《远来的云》1 ©鲍利辉

作品《远来的云》1 ©鲍利辉

作者: 60名家摄影助推计划,还有亚洲先锋摄影师成长计划是不是也跟你这种想法有关?

鲍利辉:是的。我有一天跟泰吉轩画廊的马姐聊天,她觉得做这两件是非常有意义的。它让很多年轻的摄影师进入公众的视野,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因为我自己也是摄影人,我明白“他人所经受的,你必然经受”。我对很多摄影师的困境感同身受。那我现在有这样的能力,为什么不助他们一臂之力?

作品《远来的云》2 ©鲍利辉

作品《远来的云》2 ©鲍利辉

作者:《秘境photo》以及亚洲先锋摄影师成长计划都是大理国际影会的延伸,一切的源头应该还是影会,今年是第五届了,你能跟我们再说一下它的情况吗?

鲍利辉: 我们还是回归到大理国际影会的主标题:生活在别处。这句话是天才诗人兰波的诗句。20世纪80年代因为米兰•昆德拉的引用而在中国家喻户晓。怎么说呢?兰波17岁就达到了个人诗歌生涯的顶峰,19岁就封笔。他的诗在现代诗歌史上影响很大。我觉得用他的话来做口号,隐喻的意思非常好。大理国际影会是充满激情和活力的,是年轻的,是闪光才华的一个舞台。那么落实到具体处,我们为摄影师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也为各路藏家提供平台。

大理国际影会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四届,为中国十大最具国际影响力节庆之一。第五届大理国际影会以“生活在别处——寻梦大理,诗意栖居”为主题,并延续“影像看世界、典藏看大理”的理念,突出国际、经典、新锐、本土,策划展出国内、国际摄影展200多个,作品6000余幅,邀请到国内外顶级画廊参展并进行图片交易,进一步推动中国影像作品收藏交易市场的发展。

本届大理国际影会我们邀请罗伯特•普雷基先生(法国)担任展览总顾问,他是美国联系图片社总裁、国际著名策展人,曾在世界各地策展过许多重要展览、担任过多项国际著名摄影赛事评委会主席的;邀请阮义忠先生(中国台湾)和路易斯•克劳门兹女士(英国)担任艺委会主席,阮义忠先生是著名摄影家、摄影评论家、摄影教育家与暗房大师,路易斯•克劳门兹女士是英国国际摄影节联合创始人、艺术总监和策展人,同时也是英国Derby QUAD的艺术总监,曾以国际知名摄影评委和提名者的身份参与到许多国际摄影节或艺术展览;邀请法国前外交官、历史学者鱼得乐先生(法国)担任评委会主席,他曾经担任过两届阿尔勒摄影节主席,曾任法国驻华※※文化专员(1991—1994年)和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参赞(2002—2007年)。

本届大理国际影会得到了法国大※※、法国驻成都总领事馆、捷克斯洛伐克大※※、波兰大※※的大力支持;得到了荷赛组委会、美国国家地理、英国Derby摄影节、法国Sipa图片社、法国最大门户网站Photographie·com、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法国才华基金、法国妈尔薄特基金会、新加坡国际摄影节、中国台北摄影节、中国香港摄影节的大力支持;得到了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艺术摄影协会、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新媒体视觉学会、深圳企业家摄影协会、北京艺术摄影协会、辽宁省摄影家协会、吉林省摄影家协会、陕西省艺术摄影协会、云南省摄影家协会、中国台湾中华艺术摄影交流学会、银海艺术基金会等机构和一百多家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的大力支持。

作品《远来的云》3 ©鲍利辉

作品《远来的云》3 ©鲍利辉

作者:大理国际影会举办了一系列国际新媒体高端论坛,中国新媒体视觉学会也选择在大理国际影会上成立亮相,今年又推出了新媒体作品展播——为什么如此关注新媒体?

鲍利辉:新媒体是近几年来才出现的新概念,指的是一种集合了摄影、文字、视频、音频、平面和多维图片、动画等形式的传播方式,学术界又称“多媒体”、“流媒体”和“全媒体”等等。有意思的是,最早试水“全媒体”的是报纸传媒的摄影人,新闻、摄影的理念在“全媒体”中得到了更新的体现。目前,“全媒体”在新闻、纪实方面已经有很突出的表现,在新的网络时代,发展前景无可限量。这是新媒体论坛出现在大理国际影会的内在原因。另一个原因,我本人也是报纸新闻摄影人,对传统新闻摄影的发展、走向和前景也十分关注。随着新媒体或全媒体的不断发展,它的社会影响也在不断扩大,前瞻地看,很有可能酝酿成一场“媒体革命”。它不仅会涉及媒体和媒体人,还会涉及摄影人和摄影作品,涉及他们未来的创作观念、创作方式和作品展示方式,这是大理国际影会关注新媒体的另一个原因。

作者:你怎么看待影像的收藏,它会对摄影师的创作产生怎么样的影响?

鲍利辉:我觉得收藏市场的繁荣一定是一件好事情。它对摄影师也是一种鼓励。能够让整个摄影圈进入到一种比较良性的循环。

我自己也是摄影人。做摄影是很苦的一个行业,有一些人是在媒体中做,有的在寻找其他路子,如果作品不变现的话,这条路是很难走下去的。与国际接轨,实现“摄影—代理—收藏—摄影”的良性循环才是根本之计。做大理国际影会的时候,我们就考虑能不能将摄影节和艺博会的方式结合起来,在摄影作品代理、收藏方面进行一些摸索,做一些引导。通过三年的实践,现在来看,效果还比较好。不少画廊负责人说,云南人对艺术的欣赏、品味确实很高,对影像的理解很前卫,丝毫不逊色北京、上海。从摄影爱好者转为摄影收藏家,这是一个飞跃。对摄影艺术更高层次的欣赏,有利于价值较高的摄影作品流传开来,有利于一批有前途的摄影家的迅速成长。大理国际影会请来了国内外多家著名画廊,在大理国际影会上举办画廊藏品展,推动摄影师、收藏家和画廊之间更多的互动,在摄影收藏方面摸索一些路子,让摄影师“可持续”地追求、实现自己的梦想。

中国的艺术创作长期以来都受大环境的牵引,近年又受到经济利益的牵引。很多人对此担忧。但我觉得,就目前为止,还远远没有到担忧的时刻。艺术创作本身就是在一个限制重重的世界,找到的一个出口,呼出那一口自由的空气。摄影创作也一样。

作品《远来的云》4 ©鲍利辉

作品《远来的云》4 ©鲍利辉

作者:你也是个收藏家,收藏了很多作品,你是怎样去判定一张作品的价值,值不值得收藏?

鲍利辉:这个评价标准可能是多方面的。有时候,就是自己喜欢了,经济又允许,就买了下来。没有太多的原因。这就是属于自己的审美偏爱。

但是,就另外一方面来说,欣赏作品肯定依赖于经验。你看得越多,了解得越多,你的审美视角就越丰富,可能对作品的把握也越准确。

但是,有一种判别方法可能更准确。那就是时间和记忆。如果说这个世界有一个最公平的评论家,那一定是时间。而记忆属于更私人化一点的东西。你为什么记得这件作品,它为什么能在脑子里停留那么长的时间?总是有原因的。但你未必能理性地分析出来。但我是相信自己的这种感觉的。

作者:你自己也是一个摄影师,听说作品也被很多藏家收走,比如说印度那组照片,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你自己怎么看待你自己的摄影创作?

鲍利辉:这个问题,我想就可以用你的书名来回答:“摄影就是一场漫长的告别。”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如此。你按下快门的一瞬间,就面临一场告别。眼前的画面定格在胶片或者数码相机上的同时,他在现实中也就永远消失了。就如同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任何一个情景都是不可复制的。这也就是布列松所说的决定性瞬间。
所以,我总是对当下情景充满兴趣和感动。那些昙花一现却又指向永恒的瞬间。我们用摄影让这种告别变得漫长、更漫长一点。以用来抚慰人生短暂带给我们的恐惧和痛苦。这也是我理解的摄影。

共 2 页<<<12>>>
阅读全文
鲍利辉(32)
摄影(5545)
对话(21)
大理摄影节(4)
色影无忌(6045)
0
朕知道了~
0
呵呵
玩打地鼠呢?
分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