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影像频道专访 > 帕特里克-扎克曼:寻找“中国的身份”

帕特里克-扎克曼:寻找“中国的身份”

无忌原创
满异
jack
2010-12-30


布列松从未让自己真正进入这个世界

 

        色影无忌:之前你提到过,相比于“决定性瞬间”,你更喜欢说“决定性直觉”,如何解读这二者的区别?
        帕特里克•扎克曼:首先要说,卡蒂埃-布列松提出的理论是摄影史的一部分,我并不是要反对这个理论。我喜欢取景的时候,带有一些直觉,也许只是背景的什么东西吸引了我,而不是前景或者说主体的东西。我很喜欢自己最早拍的东西,不是那么精确,却有十足的直觉,有更广阔的内涵。比如我在香港拍过一张照片,一个男人坐在屋顶上,他的坐姿并不像布列松或马克•吕布照片中的那种有很好的几何感和造型感,而是具有某种进入思考的状态,我喜欢这样的情境,时间在那一刻前面流逝,那一刻后,时间继续走。这样的瞬间说出更多的东西,关于这个人,关于画面背后的故事,而不仅仅是“决定性瞬间”,有什么大事发生的那一刻。可能对于新闻摄影来说,那不是一张好照片,但我不是新闻工作者,因此我强调“直觉”多于“瞬间”。我的照片里也有“瞬间”,但那是通过直觉诠释的“瞬间”。

 

帕特里克-扎克曼拍摄于中国的作品《城市的伪装》      版权/ Patrick Zachmann(帕特里克-扎克曼)

 


        色影无忌:可能你喜欢静态的“状态”多于动态的“瞬间”。
        帕特里克•扎克曼:是的,尽管那并不表示我拍不了动态的。我喜欢黛安•阿勃斯,对我来说,她的照片是非常有深度的。她没有拍什么跑来跑去的人,她拍的是一个个人,那一刹那人物的状态打动了她的直觉。法国摄影有这个传统,不管是布列松还是马克•吕布,非常善于抓拍,讲究最美的瞬间,追求视觉上的完美。对我来说,这样的照片缺乏深度,可能很有趣,充满了爱,但那不是我想要的。


        色影无忌:布列松像是那种对世界充满了爱的人。他来自富裕家庭,买得起照相机,可以全世界跑,到处拍两下,进行愉悦的创作。
        帕特里克•扎克曼:没错,你提的这点很重要。布列松非常有钱,他来自上流社会,满世界旅行,抓拍。但是在我看来,他从未让自己真正进入这个世界,从未真正进入人群,他嘲笑他们。我喜欢他这个人,我尊敬作为知名摄影师的布列松,他视觉上的天赋令人钦佩,他就像个画家。作品的话,我就不说了。


        色影无忌:法国年轻一代摄影师,比如Antoine D'Agata和Klavdij Sluban等人的作品你怎么看?他俩都获得过尼埃普斯摄影奖。
        帕特里克•扎克曼:我喜欢Sluban的作品,他很严肃,作品很“经典”。“经典”而有力。Antoine D'Agata也很棒,他也是玛格南图片社的。

世博会(18)
刘晓庆(1)
帕特里克-扎克曼(1)
满异(10)
玛格南(101)
谢晋(1)
0
朕知道了~
0
呵呵
玩打地鼠呢?
分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