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影像频道专访 > 专访西部摄影师,谈“向西向西”联展(下)

专访西部摄影师,谈“向西向西”联展(下)

无忌特稿
刘劲勋 王莲
my
2009-08-24

        编者按:

        谷仓当代影像馆参展“2009平遥摄影节”作品《向西向西·谷仓2009西部摄影师联展》由色影无忌独家抢先放送。联展包括12位西部摄影师作品,由谷仓当代影像馆馆长刘劲勋(无忌ID:大胡子)和中国影像资料馆的王莲共同策展。

       《向西向西·谷仓2009西部摄影师联展》以中国西部地域为影像采集区域,关注西部地区人文形态的多样性表现,推崇独立自由的影像态度。做到一个对当下西部形态,有独立人格立场和文化判断的影像读本。

        本次联展通过策展人与摄影师对话的形式,谈作品、聊摄影,呈现了参展摄影师们最原始的认知和感受。

 

  

 

请点击观看策展人对话摄影师·上篇

 

 策展人对话摄影师·下篇:

策展人对话李伟

策展人对话廖斌

策展人对话马晓峰

策展人对话任建军

策展人对话张晓明

 

 

策展人与李伟的对话:

 

         问:说到西部的文化,我们不得不提到伟大的游牧文化;一提到游牧文化,我们就必须说到蒙古高原这片土地,就不得不将目光注视到古老伟大的蒙古族人的身上,正是他们承载了太多文化的符号,所以,我们都一直很期待有关游牧文化的影像。你是生长在蒙古高原,并且愿意用相机去记录的一个摄影人,你是如何看待这片孕育了伟大文明的土地?

        李伟:我生在呼和浩特市,后来上大学来到北京。我对草原上的蒙古文化认知并不多。现在重新审视故乡内蒙古,恰恰是我在寻找心灵归属。对这片神圣的土地,有太多的文学艺术作品赞颂了,我的影像只能反映些许片段。

 

         问:我觉得你看这片高原的视角很有意思。早先我们看到有关蒙古游牧文化的影像采集,一个是阿鲁斯,一个就是阿音。阿鲁斯的影像真是蒙古血液在他身上的自然流淌,作品极富一种游牧民族特有的诗性之美;阿音的影像则是以平实冷静的视角为我们呈现了游牧民族特有的生命态度,是值得我们静静对视,值得尊重的影像。你的影像采集方式却有很大的不同,更关注游牧文化在当下的现实状态--------其实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话题。我想有关这一点,你一定是经过了长时间的观察和思考,我很想听听你对这一话题的态度和相关的影像方式的阐述。

        李伟:最初我受到凯鲁亚克的小说《在路上》,和弗兰克的摄影集《美国人》影响。那是一种渴望上路,寻找个人理想和心灵归属的状态。我的“在路上”,是在我故乡这片土地。我对于游牧文化,以及蒙古族传统文化,在汉文化下的变迁很感兴趣。当下蒙古族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比如内蒙几乎很少有游牧了,草场添加了网围栏,牧民们很多都在嘎查和苏木定居。年轻的蒙古人也多穿着时尚,不怎么穿传统的蒙古袍。

 

         问:这样一个关注方式和拍摄题目,会是一个庞大而且漫长的的影像采集过程,能不能介绍一下你的工作方式和图片编辑思路,这一点对很多西部的摄影师会有很好的借鉴和参考价值,因为你所关注的,也正是其他西部摄影师在其他区域同样在出现的话题。

        李伟:我先后去了锡林郭勒草原,西部的阿拉善,也去了东部的呼伦贝尔草原等。每次出门拍摄大约半个多月,回来后整理。在编辑思路上,我更愿意选择能体现出当下蒙古人情绪和生活状态的肖像照片。

 

         问:你对影像的态度值得称赞。对当下文化状态的改变保持了很高的敏感度,这一点在西部的摄影人身上是鲜见的,更多的人或者沉迷于“概念化”的西部文化中难以自拔;或者习惯于“文以载道”的思维方式中自我娱情,对正在进行的现实性状态缺乏敏感,所以我们看到的可能更多是“想当然”的西部影像,你对这一点是如何看待的?你认为影像最本质的是什么?什么样的影像是你所追寻的?

        李伟: 我觉得每个人都别弄那种“想当然”的照片,那些只能是别人眼里的。关键在于面对自己。我所追寻的就是多拍一些家乡的照片,一些内蒙古档案式的照片。我认为影像的本质就是档案,就是见证历史。个人比较喜欢德国摄影师桑德的作品,他拍下了那个时代的面孔。

共 5 页<<<12345>>>
阅读全文
0
朕知道了~
0
呵呵
玩打地鼠呢?
分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