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影像频道新闻 > 无忌评图第106期点评回顾|属于个人的历史

无忌评图第106期点评回顾|属于个人的历史

色影无忌
无忌君
黄斌
2023-08-02

历史就是人。历史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是由人的本质所演化出来的。

——邓晓芒

欢迎一起观片、思考和讨论。

本期作者:tthemhem

作品节选

作品节选

作品节选

作品节选

作品节选

作品节选

主编 Leon:

从最近在看邓晓芒教授写的《哲学起步》,其中讲到人的历史,我从中节选了下面这段话,特别适合用来阐述评图这个栏目在哲学上的意义。我这么说不是为了给栏目上纲上线,而是希望能更深入的把这个栏目的目的说清楚,这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历史就是人。历史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是由人的本质所演化出来的……研究历史就是研究人和人性,研究人的来源、人性的发展和人类的最终目的……历史需要解释,所以历史的本质不是自然科学的本质,而是人性的本质、人文科学的本质……把握历史的真相或历史的客观性,不能撇开历史中的人,不能够撇开他们的动机、观念,尤其是他们的精神状况和思维方式,不能仅仅从他们造成的客观效果来理解历史过程……最重要的是人性的层次,要掩盖这个层次,那就是谎言……如果我们把眼光放长远点就可以看出,历史在大量的偶然性中存在着某种内在的必然性,甚至是某种不可抗拒的必然性……我们今天讲到的历史意义,是站在人性发展的视角来看,是为了给人性的进一步发展指明方向。

“泡菜”在无忌的图文专辑就是个人历史最好的佐证。好像这期的作者tthemhem,在无忌沉淀了20年。他作品的不断蜕变和发展就是一个人自我的蜕变和发展,没有什么比作品更直观更有说服力的了。人类就是这样的一种动物,可以通过不断的自我反省和自我否定实现自我进化,而对艺术创作的追求正是自我进化最有效的手段。

批评是自我进化的催化剂。无忌的论坛就好比一个广场,一个发酵池。大家可以自发的到无忌论坛的“摄影批评”版块去开自己的主题贴,把作品和对创作的思考呈现出来,在相互学习和批评中迈向一个更高的阶段。

▲ tthemhem作品

▲ tthemhem作品

作者 tthemhem:

非常感谢点评!!

说几句自己的拍摄想法。我现在是个媒体人,工作二十多年,一直做一个会拍照的文字媒体人。

刚毕业时曾经有机会做摄影记者的,结果拍的太差被淘汰了。实习的时候,师傅每天扔给我两个卷,要我沿着魔都的南京东路步行街走两个来回,全都拍掉。这段实习经历留给我两个习惯——以人状态为主的图片表达;决不干涉拍摄对象。图文搭配,或者图与标题搭配,属于工作习惯的一部分,觉得即便拍摄有系列性,但依然需要一些文字解释,来弥补自己影像语言表达上的不足。

发帖的照片基本都是在南京东路步行街、人民广场、外滩景点拍的,这里是我的起点。想看看能不能爬起来,以及能否走得更远。2017年重新拿起胶片的时候,耳边充斥着“街头摄影已死”的争论。因为街头变了,街头人的状态变了,相机不再受到尊重,人群对“记录”这个词闻之色变,所以我拍摄的很小心,从没陷入过麻烦,也放弃了很多精彩。

胶卷给拍摄带来的各种限制,冲印时不小心造成的翻车让我对陆元敏、陆杰、雍和这些在胶卷时代就熠熠生辉的魔都街头大师更加肃然起敬。很赞同窗变成镜的提法,快门记录的是他人,表达的还是自己。不管传统街头摄影死亡与否,我还是会继续快乐地去拍。

▲ tthemhem作品

▲ tthemhem作品

资深泡菜 青山帮主:

观摩了“tthemhem”的黑白扫街主题贴“太难了......不过不正是因为难,才值得去试么?”,就按此贴的内容来初步给个评分吧。

创作动机:“tthemhem”自述是出于对黑白摄影、黑白扫街、胶片摄影的好奇与兴趣下,做出的这次拍摄尝试。贴中也有从疫情前到疫情后的记录。动机起点积极,不过后续动力有点不足,我认为可至少给3分,多则4分。如果在拍摄的过程中能进一步有所感悟,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加思路清晰的创作思考,那么将会满分。

创作主题:街头摄影的主题,包罗万象,本无一定式。没有拍了什么才算是街头摄影的说法,也没有没拍到什么就不算街头摄影的说法。而正因如此,摄影师在展示作品时,更加需要梳理好拿出来呈现的作品背后的脉络,来引导观众体验他/她在拍摄时的冲动与所思所想。

简单来说,可以按手法、时间、光影、各种对比、情绪、个人的思绪等进行初步梳理,再寻找有无一个更统一、稍微抽象的主题进行整合。这个主题贴下,前期的组照主题以摄影师对所见所闻的反思为主,后续以画面元素共性为主,再到后面又以事件、天气为主,背后又暗含着以上海作为主舞台的背景要素。或许是攒的片子量还不足,或许是拍摄前后欠缺了点及时的反思,我认为在创作主题的表现上,“tthemhem“的这个主题贴内的作品很遗憾地只能到达合格线稍高水平,3-3.5分吧。

创作形式:这里我想说的比较多,先给出分数:3分。”tthemhem“的这次创作,是黑白胶片为载体。黑白摄影相对于彩色摄影剥离色彩、只剩影调对比的特点,是把双刃剑。去掉色彩后,当然并不是如多数网上所见的黑白”拥趸“们爱说的那句话:”剥离了色彩的干扰,更能表达我想表达的重点……“遇见这种言论,如果我看不见他们的作品,我将绕道而行,不做交流,因为我见过的这部分拥趸,黑白流于形式,内容往往不知所云,或许还原色彩后,还能靠色彩搭配找到点趣味。黑白摄影想出彩,私认为,需要更加注重画面中的内容对比、影调对比、物件大小对比的发掘和展现。”tthemhem“的照片中,也不乏这类型的佳作。其中尤为欣赏以下几张,带有独特视角与幽默感的作品:

《小区内的上帝视角》

《小区内的上帝视角》

《19年底,这单活干完没一个月,疫情轰然而至,不知他们现在何处》

《19年底,这单活干完没一个月,疫情轰然而至,不知他们现在何处》

《营造一方小憩空间,为了躲开真实人群》

《营造一方小憩空间,为了躲开真实人群》

其他作品的手法上,我觉得略显平淡。平淡的点一个是照片的距离感上,处在大多数情况下“刚刚发现”就进行拍摄的状态,类似5-10米左右的感觉;另一个是视角上,有些有趣的细节,没有去特意寻找一个角度进行放大凸显。这个问题我的猜测是,“tthemhem”当时的拍摄量还远远未到令自己“饱和”的状态。

此话怎讲?当自己以类似的手法进行拍摄一定量后,发现大多数的这类照片视觉刺激不够了,就是”饱和“了。还有一个点是,当练习类如盲拍、估焦技术时,路上见人就拍、擦肩而过就拍,难以避免会因为”啊,我做到了!“的这种喜悦而对某些实际平淡的作品高看几眼。当技术的练习达到”饱和“之后,就能更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作品的有趣程度了。

类似的,还有对拍摄内容的“饱和”、拍摄对象的“饱和”等等,比如我在香港,拍过一次路人游客对晚上维港烟花的反应后,再下一次遇到烟花升起、游客举起手机向海边跑去的情景,就不想再多拍了,反而是天桥上正在施工的工人大哥暂时放下工作,拿出手机和远处的烟花自拍合影的画面让我触动。“饱和”是创作路上必经的一个状态,感受到“饱和”代表你当下的阶段已经走完了,但不代表该放弃了,而是该思考如何在此基础上突破瓶颈了。

“tthemhem“的这个帖子里的作品,已经触及一个”饱和“了,比如到后期更新时多人群像型的创作比较乏味,以及一些偏向于”氛围感“的“自嗨型”照片过多。

使用设备:“tthemhem”能拍出不少佳作,相信对器材的选用和使用上已经有个人的心得。街头摄影上,拍到就是比没拍到了不起。这点我给5分。

总分:3-4(动机)+3-3.5(主题)+3(形式)+5(器材)=14-15.5分

发言上不够严谨、展开不够详细的地方,如果觉得哪里说得不妥的请各位尽情拍砖,在交流中把大家平时的所思所想锤炼成精华。也欢迎对着我的作品,按我的说法进行“挑刺”。以他人为镜,也是突破自我认知盲区、寻求进步的好方式。

▲ tthemhem作品

▲ tthemhem作品

泡菜 摄影小三:

我也开始学街拍了,严格讲也不算街拍,就拍拍公园里人们的一些活动,尽量抓一些有趣的镜头,充其量算是抓拍吧。不管如何,有了一些实践之后,再来观赏街拍作品,会有一些更为深入的体会。

街拍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摄影体裁,与其它纪实摄影在表现形式上有明显的不同,街拍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规则,布莱思-劳埃德-杜克特写的《街头摄影52个任务清单》,虽然是给初学者的训练课程,但也表明了街拍就这么些套路,或者说,街拍在表现形式上已经形成了自已的一套独特的套路。那么,学了这些套路之后,是不是就等于学会街拍了呢?答案是否的。我们看一下森山大道的指示:“大多数人只会拍下日常生活,这意味着他们没有进入“异界”,尽管街头到处都是“异界”。抓拍街景,其实就是把“异界”拍下来。”

那么这一期评图的tthemhem老师的街拍作品又是如何?

我大致浏览了一下,从作品上传的时间顺序来看,我感觉tthemhem老师是一直都在进步的,从最初几乎举手一拍的“日常生活”,到有意识的抓拍所谓“异界”,进步是明显的。

下面谈谈编辑部选出的九幅作品的读后感,为什么是读后感?一方面我不想从“套路”去解读这些作品,因为我们被“套路”所困的话,摄影便会失去乐趣。森山大道认为街拍最重要的是欲望,拍摄者在某一个时刻、某一个瞬间的欲望。所以,我们把有趣的瞬间记录下来的欲望更为重要,如果没有拍摄的欲望,森山大道认为“拍摄出来的相片必然索然无味,也毫无意义。”所以,对于业余爱好者来说,渲泄拍摄欲望更为重要。另一方面,对于街拍作品的评价,主观因素比客观因素要多的多,马丁-帕尔现在被认为是一个成功“破圈”的杰出摄影家,而当时却被指责为狗屁不如,历尽艰辛作品才被承认。还有,我对街拍的认识还很不足,故不敢妄评,所以,叫读后感更为合适吧!

第一幅作品,人群中一对看上去像是夫妻的长者,合打一把阳伞,本来这是一个很普通的场景,可这把伞往上折翻了,普通的场景出了点“意外”,伞坏了,但老人家还是不愿丢掉,也不怕笑话,带着平常的笑容继续撑着挡阳光,傍边有些人并没有打伞,说明这不是非打伞不可的场合,从而反映出了老人家与年轻人完全不同的心理素质。这是生活中一个微不足道的片段吧,可我们的生活就是由一个个微不足道的片段串起来的,有时候这些片段会出一点“意外”,让我们“糗”一下。这个场景可能达不到森山大道所讲“异界”,但也是一场“意外”,也是街拍的一个方向吧!

第二幅作品,放学路上,老爸拿手机帮宝贝儿子拍照,儿子摆出了“功夫”的架势。片子看上去没有高大上的感觉,但却有典型意义存在,功夫是我们的国粹,从大人到小孩都能比划出几个动作,更是小孩拍照时喜欢用的姿势,这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具有很强烈的中国特色。

第三幅作品,用慢快门拍的繁华街景,来往的摩托车的虚化图像与站立的交警形成动静对比,道路上人车水马龙,而指挥交通的警察仍然镇定自若。画面饱满、构图均匀却不杂乱,画面感不错。交警侧着脸望向左边,凝视的眼神把观众的思路带向画面之外,有一定的人文意境,但不够深刻。表现形式比较常见,也是一种不错的“套路”。

第四幅作品,烈日之下,一位奶爸把婴儿挂在胸前,双手捧着婴儿,脸上露出无奈和一丝不耐烦的复杂表情,抓拍瞬间不算特别精采,但却表现出了浓浓的生活气息,我们可以看到奶爸对家庭的担当,却又有男人脾气,生活是多么的不易!这是一幅具有人文关怀的作品。

第五幅作品,水中的倒影,大家都喜欢拍的题材,一位女子骑着电动车,和上海标志性建筑东方明珠电视塔一起倒影在水中,加上比较特别的构图,画面产生魔幻般的效果,有点“魔都之旅”的感觉。

第六幅作品,一个小女孩从商场的台阶上跳跃而下,两傍是手挽购物袋的大人。小女孩这个年纪对商场购物尚未有兴致,心思还是放在各自玩耍上,画面把小孩天真活泼好动的特性表现了出来。画面充满生活气息,构图用光都不错。

第七幅作品,充满形式感的作品。画面左边是服装店展示的婚纱,右边一位成年男子一只手紧握大门把手,侧低着头做沉思状,左右两边形成鲜明的对比。作为前景的左上角和右下角是充满生机的植物,使叙述增强了复杂性。画面很有故事性,让观众联想翩翩。作者把背景处理成黑色,不但使画面简洁,突出了主题,还增加了些许神秘感。

第八幅作品,观念很强的作品。我尝试解读一下。一幅大型广告的前面横着一支布满摄像镜头的强壮的金属杆。广告牌看上去是一个化妆品或清洁用品广告,用一个露肩美女作为代言。画面中的摄像镜头应该是交通监控,本来两者并没有关系,但作者搞事,把两者给凑在一起,就产生了碰撞:产品也好,广告也好,代言也好,都应当在强有力的监管之下!画面看上去很普通,但发声不普通,这是一个民生问题,而且是当下热议问题。

我想起我侄儿N年前拍的一幅作品,他拍了一个很普通的路口,没车的时候拍的,还把红黄绿灯都同时涂亮了起来,我看后不以为然,虽然当时有”我怎么没想到“的意识。那时他才上摄影专业大一,初生牛犊不怕虎,竟然拿去参赛,还获了一个正儿八经的国际银奖。后来仔细一想,红绿灯是官方管理工具,代表官方管理,也代表一个系统,官方管理系统乱套了,社会会发生什么?这两个作品,都是以小见大,以借喻的手法来阐述或批判某种现象或事态。

第九幅作品,这是作者创作意识比较成熟的一幅作品。左边是一位台湾省籍歌星的广告牌,右边一位衣着普通的男性,在购物回家的途中,可能走累了要休息一下,把涨鼓鼓的购物车放在一旁,还不忘把腿架在路边的一棵树干上,做一做压腿运动,既休息又舒筋活络。画面一边是娱乐,一边是实实在在的生活,熟轻熟重,两边的影像产生了鲜明的对比,很强烈的视觉元素。有趣的是这位歌星的代表作是《三截棍》,当时这首功夫题材的作品,红遍大江南北。画面耐人寻味。

作者的创作动机是比较明确的,他知道他需要做什么,但在经验上,表达形式上,仍然有进步空间。+4分。

创作主题方面,作者能够从身边的生活题材入手,不盲目追求高大上而陷入不知所谓的境地,而且能够上升到意识层次,很难得,在广度和深度上可以进一步挖掘。+4分

创作形式上,表达基本是中规中纪的,能够把事情说清楚了,但画面还缺乏视觉冲击力和个性,+3.5分

使用设备方面,从成像和EV组合上判断,作者对器材的掌握程度是很高的,个别片子EV组合略有瘕疵。+4分

总分:15.5分

▲ tthemhem作品

▲ tthemhem作品

泡菜 mikezhuang:

当窗变成镜——观tthemhem的街拍组照《太难了......不过不正是因为难,才值得去试么?》

在无忌论坛上发图、发文,如果把图、文当成“内容”,那么论坛网页设置的方式就是“形式”。比如说,发图比较方便的是一贴一张,发文比较方便的是一个自然段的文字。于是标题、字号、行间距、段落、章节、节奏、并置这些书籍、画册常用到的形式感就很少见了。形式如此受限,如果是组照,内容也会跟着受影响。

然而,看tthemhem的主题贴《太难了......不过不正是因为难,才值得去试么?》,就会发现他很在乎标题、分组这些操作,如果不顺着他的“形式”看,会损失很多有关作品内涵的信息。只不过,在论坛养成的“刷”看习惯,很容易把这种用心的编辑结果忽略过去。

沿着tthemhem的编辑思路观其作品,有三个突出的感受:

一、作者是一个眼光细腻、感情丰富的观察者。比如主题帖中第一组《每一代都是一个时代》(这是我的命名,其实作者是分四个帖子发图,没有统一命名),且不做技术上的剖析,单单看着这些画面,如果有魔都近两年生活经验作为语境背景,加上更多影像、历史的联想(比如罗伯特.弗兰克拍摄的公交车),就能被代入到作者在每一幅图前面所发出的感叹中去。

二、作者还没有自觉地把整体审美趣味聚拢。我正序看作者的一组一组的作品,前面的很有味道,比如《每一代都是一个时代》(这都是我取的题目,下同)、《科技黑手》、《橱窗内外》;后面就有些“水”了,比如《路边随坐随休》、《午休的厨师》;甚至有些就是强加文字上纲上线,比如《伞一扬起,心灵获得遮蔽》。如果把情感比做海洋,那么上述几组作品可以说有的在深海,有的在海面。

三、作者是一个很勤奋的摄影者。前面说看作品一组比一组“水”,但是往后看,成色又拉了起来,比如《一束光》、《搬家》等。发表出来的成套作品这么多,不知道电脑里存了多少存货呢。摄影创作是一门实践,以tthemhem的勤奋和细腻,后面有更好的作品是必然的!

这里说一个我自己的摄影心路变化:

街拍最初的吸引力在于“窗外”——透过取景框,大千世界被小小的相机一网打尽,每次拍摄回来在电脑上浏览都是狂欢。等窗外的风景看得多了,窗玻璃上的“折射”才引起自己的注意——原来没有对世界百分百的“纪实”,只有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感怀,才是串起无数画面与记忆的主线。

最后,打分交作业。动机5分,主题4分,形式3分,器材4分,总分16。

作者是奔着黑白胶片和经典审美的目标去的,挺纯粹,也有足够空间供探索,众多主题入木三分,只是有些又没绷住,有点垮。形式上还看不出作者特有的影像特色,随性成分多了些。胶片扫街自冲自扫还是挺厉害的,就是把数码的掺和进来影响了整体观感。

▲ tthemhem作品

▲ tthemhem作品

参与作品评论:

参与方法:所有论坛泡菜均可点击跳转tthemhem论坛作品版块(https://forum.xitek.com/uid-11837-forumphoto.html),观看其全部作品,对感兴趣的相关作品进行点评。

评论方式:《无忌评图第106期|tthemhem作品点评征集》帖子中回帖评论内容即可。

评论内容:大家可从创作动机、创作主题、创作形式、和使用设备,4个维度对作品进行解读,让摄影不止于爱好。

无忌影像&哈内姆勒

《无忌评图》栏目已与德国哈内姆勒达成合作,每期选评作者将获赠1幅个人作品的输出权益,纸张由哈内姆勒提供,采用收藏级制作标准。

时代发展与技术发展直接相关,现代打印技术与传统的银盐工艺最大的区别是提供丰富的材质选择。艺术家的创作其实是一颗种子,它还需要滋养的土壤存在。后期制作的过程是对艺术家作品再创作的呈现,也是另一种形式上的再叙述的过程。

数码打印领域的资深人士肖雁群老师曾将作品与输出媒介的关系比喻为一场婚姻。“材质本身具有生命力的,材质输出的匹配度就像一场婚姻,一个女人嫁给不同的男人会获得不同的命运,好的输出是一场成功的婚姻。”

始创于1584年的哈内姆勒,是德国非常古老的艺术纸制造者,四个多世纪以来,一直为传统画家、数字艺术家以及工业企业提供品质超群的纸张。在四百多年如一日执着于对原料和品质严格要求的同时,也不断调整和创新,只为实现一代代艺术家对于承载介质的终极理想。

▲ 无美颜赠品示例(由往期评图作者收到实物后拍摄)

纸张输出尺寸:A3或A4(根据作品像素上限)

赠品不含装裱

哈内姆勒官方网站:https://www·hahnemuehle·com

如果你不是玻璃心,希望自己的作品得到客观的点评,就在无忌评图里冒个泡,让我们看到吧!

参与作品投稿:

老泡菜参与方式:在《无忌评图|为作品说真话,让摄影不止于爱好!》里发送一张照片即可,编辑部会浏览作者账号名下上传的所有作品。

新人参与方式:在无忌论坛任意板块里自开一帖,将需要我们看到的作品统一发到帖子里,然后在无忌评图栏目里发送一张照片,编辑部会浏览作者的投稿帖中作品。

投稿要求:投稿作品须为本人拍摄,请注明作品名称、器材参数、作品描述,具体题材不限。

tthemhem(3)
摄影(5550)
作品(422)
点评(85)
讨论(82)
分享(117)
色影无忌(6045)
1
朕知道了~
0
呵呵
玩打地鼠呢?
分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