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影像频道新闻 > 无忌评图第14期丨进入艺术创作的窍门

无忌评图第14期丨进入艺术创作的窍门

色影无忌
Geethan
Geethan
2021-06-30

 栏目主持丨Leonqu

又到了一周评图的时间。这期想跟大家谈谈具体创作的问题,道理讲再多最后还是要落在创作实践上。我不想泛泛的谈创作,告诉人如何拍照,因为创作这个东西是发自内心的,是自我认识的结果,不是对外博眼球的东西,套别人的方法出来的只能是死的东西。

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我们背着相机出去旅行,将旅途中看到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拍下来。这些照片不但记录了我们旅行的经历也有内心的感受和情绪。这只是创作最初收集素材的阶段,大部分人止于此不知该如何往下走。我这里教大家一个方法:旅行回来后不要马上选片子发布而是过一段时间,可能是2个星期或者1个月再把片子拿出来看,同时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我当时究竟拍的是什么?是什么打动了我?它承载了我怎样的心境和想法?将这几个问题的答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以这句话为标准筛选一组作品。在下次出行的时候将这组作品和这段话作为旅行创作的主题进行新的创作,看是否比上一次的作品表现的更准确,更充分了。

我在评图论坛回帖的时候经常会引艺术家的创作思路,是希望大家能明白艺术创作是不分媒介的,不管是绘画还是摄影都是表达我们内在感受的手段,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表达的是什么。当我们开始反思创作的主题和内容形式的关系时,就进入艺术创作这个游戏了。

最后,引一段邓晓芒教授在《西方美学史纲》中关于亚里士多德对艺术创作认识的阐述,希望对想深入了解艺术创作规律的读者有所启发:

“在哲学上,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最显著的区别就是他的经验主义。他批判了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这只是一些无用的“诗意的比喻”,而科学研究应当从最具体的个别事物(“第一实体”)出发,然后再找出它们的原因,用这样的方式来构成整个宇宙的现实图景。这些原因不外乎“质料因”和“形式因”两类,但后者还包括“致动因”和“目的因”,所以统称为“四因”。亚里士多德认为,任何事物的产生都少不了这四种原因,例如一尊苏格拉底的雕像,铜料或石料是它的质料因,它的形象是它的形式因,艺术家的工作是它的致动因,它的纪念作用是它的目的因。

 

泡菜批评精选

▲ 《老头的爱好》 作者:元荃

作品阐述:这张照片是2019年3月在四川彭城老茶馆里拍的。去得早,茶客少。茶馆牌子上标明:拍照十元,喝茶十元,喝茶拍照十元。于是坐下喝茶拍照。这位老者与我们同桌,坐对面。对他拍照,坦然,没有一点反对的表情!

​茶馆里的光线不但暗,且光源复杂。有从顶上射下的自然光,也有白炽灯光和节能灯光。不得已提高iso后噪点较大,白平衡也不准(人物脸部呈紫色和洋红色,后期调整后耳朵和鼻子还能看出)。

照片表现一位彭城镇的老年人平常生活部分内容。拍摄时瞅准人物吐出烟雾的瞬间。后期将人物背后剪裁掉,使之成正方形,对角构图(打火机的光亮照亮了人物手指,说明正在点烟的动作。实在是舍不得裁剪,也是方构图的原因)。

距离太近,构图太满。如能将正在点燃的烟拍出......。

请大家为俺的照片说真话,品头论足!

说明一下:四川对老年男子称老头一般没有贬义,只是一种指代。比如老妻对老夫的就有“老头”或“我们家老头”称呼。

 

批评者:泡菜gjjq

机位不好,导致面部表现不充分,表情不丰富,目前这个角度,表情呆滞。臂膀大块无意义暗调占据了近三分之一画面,构图上不理想,应该在方寸之间,让各个画面元素提供更多有意义的信息。烟斗只有杆,确是一大败笔,这点作者看到了。

作者讲过是在一个有特色的茶馆,不应该舍掉环境这么有利的表现手段。

作者应该勇敢点,转到吸烟老者前面,以广角拍环境人像更好。如能与老者聊聊,让老者放松后拍,面部表情会好些。当然这只是理想状态,拍陌生人,勇气太重要了。

 

本期作品点评

01

 

▲ 《与我无关》 作者:西南居士

​作品阐述:每每路过此地都要瞧上一眼这幅广告,俺不知也不敢问那手表售价几何,也不知普通老百姓有几个能买得起的。于是,某天坐在这幅广告的对面,想看看路人中有多少人关注这幅广告。半个多小时过去了,路人也的确不少,但真没有人正眼瞧这幅广告。

编辑点评:

 

Leonqu:

画面中的这幅广告可谓是现代广告作品的典范。约翰·伯格在《观看之道》中对广告有这样一段描述:“广告关注的是人际关系,而不是物品。它许诺的并非享乐,而是快乐——由外界判断的快乐。这种被人羡慕的快乐就是魅力。”画面中刘亦菲的眼神明显是投向观者的,这让我想起马奈那幅著名的《奥林匹亚》。不管在什么时代,拥有一个漂亮的情人都是男人的梦想,用一块不太贵的手表博得芳心,这幅广告利用的正是这样的心理。

马奈,《奥林匹亚》

Geethan:

消费社会里的腕表或其他奢侈品海报,喜欢使用外表美好或事业成功的男人和女人来塑造品牌形象,这一惯例似乎直到前段时间维密的广告才得以改变。不过就算是杨天真出镜,“事业成功”这一点也还是没绕过去。这类广告永远都是在塑造一种“生活的可能性”,而很多街头摄影师看到这类广告的思维定式,也落入了这种生活的可能性和普通人的距离感上。在这样的思考下,照片的同质化也就严重了,就无趣了。

面对这张照片,我在想如果前面走过的人,是一个穿着时尚有品位,相貌身材也很好的年轻女性,作者的拍摄动机会不会产生变化?这是一个挺有趣的问题。这样的画面一定是有的,如果标题依然是《与我无关》,那么我们的拍摄动机又会是什么?欢迎大家思考。

最后我想说,如果非要表现和普通人生活的距离感,天梭这块表也太便宜了一点,市场售价甚至没到万元水平,下次作者可以换块江诗丹顿的广告牌试试 。

黄狮虎:

为街拍摄影作品,这幅照片的不同之处在于拍摄者对此场景观察了许久,并非瞬间抓拍。我相信作者应该拍摄了不止一张照片,而最后选择了一位买菜大妈作为主体人物,正好与广告中的模特形成呼应,同时人物动作也在表达着“与我无关”的主题。不足之处是画面左侧的男人略显多余,不但影响视觉重点,且与主题关联性不大。

 

02

▲ 《柏木峡秋色》 作者:松峤

器材:尼康D200,焦距:120mm

编辑点评:

Leonqu:

​这幅作品的构图非常有特点,是传统中国绘画的构图方式。画面的空间是画面中前后元素叠加形成的,这与西方焦点透视的构图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最早将这种绘画方式理论化的是北宋的画家郭熙。他在《林泉高致》中强调画家如同仙人造物般的自由灵感,认为绘画不是来自观察外在的世界,而是深藏于画家的内心。他同时提出“三远”(高远,深远,平远)的构图方式。有意思的是通过色彩叠加来制造层次感是西方现代艺术表现的主流手法,尤其是二战以后的美国艺术。可见艺术创作是超越时间和文化人类共通的事情。

郭熙,《早春图》

威廉·德库宁,《无题》

Geethan:

前前后后一共六层空间,这样丰富的层次感,很适合用长焦镜头+竖构图的形式呈现。作者有这样的构图意识是很棒的,天空和前景地面的空间留出来的大小也比较合适。如果说不足,就是光线。如果有侧光或侧逆光,能打亮画面中间部分的树木区域,同时压暗后面的雪山区域,光线营造的氛围感会更强。另外,D200拍风光有点可惜了,像素1000万,也该升级换代了!

黄狮虎:

​美丽的风景总能吸引人的视线,这幅作品采用竖构图的方式,将草甸、树林、山川、白雪、蓝天一镜包揽,并且形成视觉纵深,让观者可以体验到真实场景的观望之感。不过问题也很明显,便是照片中的光线太过平实,致使画面中的树林立体感不足,如果能选择尝试侧逆光的话,可令照片中的氛围感更佳。

03

▲ 《你有故事,我有酒》 作者:zyz1993

​作品阐释:欧洲杯开打,北京侃爷们有了在酒馆电视机前聚集侃大山的理由……

编辑点评:

 Leonqu:

看这张作品让人想起疫情发生前的生活。那时出行没有限制,各种体育比赛,文艺节目和线下活动搞的如火如荼。这两年的疫情确实让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网络交流占到我们平常交往的很大比重。我们不仅在网上购物,就连上课,去画廊观展也可以在线上。这让我想起《黑客帝国》,《攻壳机动队》所展现的世界,这是否预言了我们未来的生活,更多将介于现实与虚拟之间?

Geethan:

想从器材的角度来说说这张照片。试想,如果我手里拿着一个全画幅+大光圈的设备,我面对这样的画面,拍下来,感觉会不会哪里不对?我是有这种感觉的,当我们遇到一个特别接地气的画面,可能手机的效果才是最接地气的。如果用全画幅的相机,开开大光圈,画面到处都虚成一片(比如这个画面里,电视机里的内容很可能就虚掉了),就没北京大爷内味儿了。手机的画幅小,景深大,反而能在大光圈的同时纪录更多画面细节。我想这也是很多人现在仍然偏爱使用4/3画幅相机的原因。

黄狮虎:

​作为现今最便捷的拍摄方式,手机摄影俨然成为人们为日常生活留下影像纪念的首选。作者拍摄的这幅照片是一张很有烟火气的作品,欧洲杯、啤酒、香烟、大爷,涵盖以上元素的场景在你我的身边其实随处可见,虽然平凡但是却能引起共鸣。另外,即便不如相机的高画质、大光圈好看,但手机在日常拍摄中的迅速、精准、真实的特点还是很有价值的。

 点击跳转《无忌评图|为作品说真话,让摄影不止于爱好!》,可参与投稿与评论。 
 

色影无忌(6045)
评图(110)
摄影(5551)
作品(422)
批评(107)
交流(136)
2
朕知道了~
2
呵呵
玩打地鼠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