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影像频道新闻 > 无忌评图第八期丨快门就像一个情感的阀门

无忌评图第八期丨快门就像一个情感的阀门

色影无忌
Leonqu
黄斌
2021-05-19

评图做到第8期发现这个事情要持续做下去内容需要更严谨也要更具体。

我想接下来每期开头部分,集中一个话题与大家讨论。讲一些我在创作中感悟到的“内功心法”给大家。

这期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什么是美。大家对什么是“好看”都有自己的理解,如果把美作为一个客观事实来认识,它就不再是感官层面的东西而是一个哲学命题。我曾在一个公众号上看到邓晓芒教授写的一篇文章《静穆的哀伤》对什么是美给出了深入浅出的精彩论述,我这里截取一段与大家分享:

从哲学上说,美不可能是客观事物的一种属性,否则就可以用物理化学或者其他科学来作出定量检测了;离开美感,美什么都不是。美的本质必须从美感中寻找。经过对自己的美感反复的内省,我最初想到的美的本质定义是:美肯定是一种情感,但不是一般的情感,而是寄托在一个对象上,又从对象上再感到的情感,所以美就是一种共鸣的情感,或“对情感的情感”。

邓晓芒教授是研究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专家。康德是现代美学的奠基人。他从纯理性的角度推导出了美的真实性,用哲学的术语叫“反思性判断力”。康德的书语言晦涩,逻辑性极强,普通人很难消化。邓晓芒教授在对康德哲学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提出“美是源于情感的。对美的感知是人类独有的。”

回到摄影创作,带着情感去拍更容易拍出美的作品。大家在按下快门的一瞬间内心是否充满对拍摄对象的情感会直接影响拍摄的结果。这种感情可以是从自然和生活中感受到的,也可以是源自我们内心的。如果我们能清晰的知道我们是带着何种感情去拍(欣赏,崇敬,喜爱,爱怜,欣喜,悲伤……)出来的结果会更出彩。

快门就像一个情感的阀门,通过它我们可以将情感注入到作品中。

 

泡菜批评精选

作者:@无为不言

新手看作品想得少说得多;高手看作品想得多,说得少或者沉默。

新手多贬,高手多褒。新手看好作品找不如自己的地方;高手看普通作品找好的地方。

新手遇到意见不同者,乐于洋洋洒洒若干文字说服、辩倒对方;高手遇到意见不同者,会判断对方的量级,确定不会在交流中有所收获,便保持沉默。

新手对摄影门类喜欢厚此薄彼;高手觉得如果您能拍得好,什么门类都挺好。

新手看作品关注作者的设备、参数;高手看作品关注作者的思考方式。

新手拍不好片会怨天由人;高手拍不好片认为自己还有做得不好的地方,找出自己的问题,在下一次改进。

新手把幼稚、不成熟的作品当个性;高手知道个性只能在你具备对应的实力后才能获得。

新手用附加的文字帮自己作品说话;高手让作品自己说话。

新手喜欢名家的成名作当标尺要求别人;高手知道名作是作者本人都无法复制的。

新手乐于让所有人都知道自己玩摄影,求羡慕尊敬;高手只对有交流价值的人谈及摄影,放下相机,就做普普通通的人。

新手易傲,因为眼中都是平凡人;高手谦恭,因为拍得越好,便越能遇到山外之山,越发知道自己离顶尚远。

新手往往认不出高手,因为很多成长的体验没有经历;高手很容易认出新手,因为新手的各个阶段他都经历过。

新手相信只要刻苦,人人都能成为摄影家;高手知道的真相是,摄影家都是注定的,天份决定你能到达的最高度,后天努力决定你接近这个高度的距离。”

▲ 《熏陶》作者:松峤

点评泡菜:@海军山

图有明暗两线。明线是这一场观看表演的“活动现场”,暗线是摄影师的“表达欲望”,也就是主题。

一般来说,双线往一个方向走时,该图也最具说服力,若是方向相反,彼此干扰的话,那么观赏者读图的效果必打折扣。

原图“熏陶”为主题,若是图片现场的观众不被相机拍照所干扰,倒是符合这个主题。但现在观图者看不到这个主题效果,或者说不太认可,效果必打折扣,那么如何调整?

有两种方式可供参考:1、重新取一个妥贴的主题,能容纳现场所有元素进去;2、裁图直至与主题相适应。

“熏陶”的主题不妥贴,便取一个“好奇、诱惑、表现各异……”等主题都可以。另外,就该图而言,最符合原作“熏陶”主题的裁图,个人以为是这样的。

海军山裁切后画面

 

本期作品点评

▲ 无题 作者:shilin56

编辑点评:

Leonqu:喜欢看美女和儿童是人的天性,也是广告摄影中最常见的两个元素。但这不是这幅作品真正吸引我的地方。广告牌中身着白色制服的模特和前面小朋友的剪影形成强烈的反差,它让我想起HBO神剧《西部世界》中那个游客从现实世界进入”西部世界“的列车站台,一个链接我们与那个“完美”世界的通道。

西部世界剧照

我们对广告牌已经司空见惯了。它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的“风景”,我们脑子中的不再是名山大川,取而代之的是各类的广告。我们在地铁站中看到的“长城”是图片里的长城,是摄影师眼中的长城。广告改变了我们对景观的理解。也许我们已经司空见惯了可以无视它们的存在。我们很难想象一座没有广告的城市会是什么样子。

约翰·伯格在那本经典的小册子《观看之道》的最后一章对何为广告和它的影响作出了非常精辟的论述,我在这里引述一段,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找原文来看。

“今天,我们对这些影像的诉求,已经习以为常,因而甚少注意到其整体的影响。一个人,出于特别的兴趣,或许注意到一个独特的影像信息。可是我们接受广告影像的整个体系,却犹如接受气候中的某个因素……广告建议我们每个人以多购买来改变自我或生活。广告说我们只要多消费,就会更富有——虽然我们在花钱后,只会变得更穷。”

 

Geethan:想借这张照片,聊一聊什么样的照片适合处理成黑白。很多网友把彩色照片处理成黑白,只是觉得“黑白更人文,黑白的逼格更高”,而缺乏对背后逻辑的思考。这就导致大批本来优秀的彩色作品“惨遭毒手”。

首先,我个人是十分反感“黑白更人文,黑白更纪实”这种说法的,人不人文跟是不是黑白,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如果我们选择拍摄或后期处理为一幅黑白作品,我们的出发点应当是:

首先,黑白摄影是不是我一直在坚持的拍摄手法?比如时尚摄影大师Peter Lindbergh,生涯80%的照片都是黑白照片。我管你甲方是谁,我就拍黑白的,你找我,前提是认可我的作品是黑白的,这是我的美学标志。

Peter Lindbergh,《LINDA EVANGELISTA, TATJANA PATITZ, CHRISTY TURLINGTON, ESTELLE LEFÉBURE, KAREN ALEXANDER, RACHEL WILLIAMS, VOGUE US, BEACH LOS ANGELES , 1990》

如果我对黑白摄影并没有美学上的特殊偏爱和需求,只是在面对一张彩色的照片,犹豫要不要把它转成黑白,那么我们首先要剔除的错误思想是:把黑白当成挽救一张失败照片的避难所。我始终认为,如果一张照片作为彩色是失败的,转成黑白的,一样还是失败的,我们不能把锅全甩给所谓“色彩的干扰。”

回到泡菜的这幅作品。这是一幅十分适合以黑白方式呈现的作品。为什么?广告里四个女孩的衣服和鞋袜,都是接近白色的浅色系,在色彩的表现上本身就是“单色向”的。而前景的小孩,由于逆光的原因,在色彩上本身也是剪影,是黑色的。你发现没有,这些画面里元素本身的色彩倾向是否向“单色系”的方向靠拢,在视觉上形成类似灰阶过度一样的观感,才是我们将照片处理成黑白的依据。如果画面本身的颜色就是青一块紫一块,你把它做成了黑白,画面也会是脏兮兮的。

一张好的黑白摄影作品,会让人觉得一切都很自然,仿佛在这个画面里,世界本身就应该是黑白灰的。

 

黄狮虎:这幅作品刚一打眼,观者一定会被背景中的广告模特所吸引。人皆有爱美的天性,哪怕只是影像,这点也毋庸置疑。但当你再仔细品读这幅作品时,便会被照片中孩童的身影所吸引,作为画面的真正主体,虽然运用了剪影效果来处理展现,但是人物的姿态、位置都恰到好处。同时,照片整体的明暗对比也十分适宜,亮部高光控制得当,暗部细节保留完好,使得画面呈现出极佳的质感。

 

▲ 《洗车》@wazdd

描述:某天傍晚,在江边一处刚刚完工的江堤上闲逛,见到一辆奥迪轿车停在江边洗车,遂拍下...

编辑点评:

Geethan:作为一个没在别的城市长期生活过的北京小孩,我真的很难想象,车是可以直接开到江边这么洗的,和江水的距离如此之近……我想,这种文化和生活习惯上的陌生感和新奇感,是我喜欢这张照片的原因。如果站在作者的角度,这恐怕只是一个当地司空见惯的场景。这个问题带给我的思考是:多出去旅行,不光是要看别人生活的地方有哪些自己家没有的东西,也要看自己家有哪些东西是别人没有的。等回到了自己家,这些日常里被我们忽略的东西,可能会是很有价值的拍摄题材。

 

Leonqu:这张片子引发我兴趣的首选是当地的生活方式。让人想到水源丰富的地方生活也会富裕安逸一些。不像北京下了黄土后大家排长队在加油站洗车的沉闷景象。这里没有大都市的喧嚣和车水马龙。从画面上来说,如果把远处的拖船P掉感觉会更干净一些,画面的完整性也会更好。这个色调我是喜欢的,反映了当地湿润的气候特点,江上薄薄的雾气,洗完车坐在里面放一首李荣浩的《不将就》,来一根儿“大重九”很是惬意。

 

黄狮虎:之前曾去过几次重庆,确实经常能看见在江边洗车的场景,对于北方人来说这的确是个新奇场面。而作者在记录这有趣场景之时,不知是否有意为之,将远景的船与近景的车作为了画面元素,起到遥相呼应的作用。不足之处在于对照片颜色的调整,我个人是不太喜欢的,感觉像是简单套用手机滤镜的处理,让画面色彩有所失真。

 

▲ 《愚公移山》 作者:zyz1993

编辑点评:

黄狮虎:这是一幅典型的音乐现场作品,在我看来,现场摄影的魅力是通过演出现场的摄影作品,将鲜活生动的演出定格在某一个精彩的瞬间,让观者可以通过照片本身来感受演出现场视觉上的冲击力并重温当时音乐现场的场景。作者在拍摄时有一定的巧思,通过对现场冷暖光线的对比,使照片整体更加具有冲击力,同时也能够让照片主体的乐手更加有“沉浸感”,令画面立体而生动。

 

Leonqu:这张片子的色彩还是很好看的,冷暖色调的对比。人物表情抓的也很好。后面的吉他手的动作与歌手投入的神情给人一种很强的代入感。作为摇滚乐现场演出的照片还是成功的。但从构图上来讲对拍摄主题的思考还不成熟。摄影的构图就好像文章的结构,都是为了清晰的表达主题服务的。如果要突出乐手的特点最好用长焦镜头,拉近与表演者之间的距离,可以更强烈的感受到乐手投入时的激情。如果是表现场面,空间感要突出,气场要出来,最好用广角镜头。

我这里放两张在ins上看到的舞台摄影的作品供大家参考。

 

Geethan:作为一个常年在Livehouse和各大音乐节拍照的人,这里分享我自己关于这方面摄影的心得。

Livehouse是对摄影器材要求很高的场景:暗光需要大光圈的镜头,拍摄位置移动不便需要变焦,离得远又需要长焦,歌手再疯狂一点,还需要高速快门,然后你会发现iso狂飙,拍出来画质还不能太差……发现没有,同时满足以上所有要求的相机,基本都贼贵。所以我们要运用控制变量法,比如以上提到的几条困难,哪些是可以通过我们自己规避的?

这个问题还是要回到我们摄影的初衷。我们去拍livehouse,目的是要拍什么?这个必须在拍之前就要做一个取舍。如果是要拍摄乐队和观众的互动,比如跳水,开火车,你就不能站得离舞台太近。但是站得远了,比如像我就喜欢站到最后一排,你就很难再拍到乐手的表情特写。你说我有24-70,70-200,但你的光圈最大也就2.8,在室内的暗光环境下是根本不够的,想定格瞬间,就保证不了画质。你说你有适马18-35,RF28-70?镜头又大又沉,站着好几个小时,对体力的考验是相当严峻的。

我个人的经验:大光圈定焦镜头是必须。一只85mm或50mm的大光圈镜头(f1.4或1.2最好),站在人群靠后的位置,适合拍摄有环境氛围和互动感的舞台照片。

可如果你一开始就对观众不感兴趣,只想拍摄喜欢的乐手,那你就要尽可能提前来到现场,往前排站,带一只28或50的大光圈镜头拍摄,看你想拍全身还是特写。

还有一个问题,是舞台射灯对现在微单相机cmos的灼烧问题。单反好一些,反光板抬起后马上回落,对cmos可以形成保护。微单由于取消了反光板,cmos直接透过镜头和光线接触,取景和拍摄时,很容易被射灯灼烧形成坏点。目前好像除了徕卡M的cmos前面有幕帘保护,其他的微单都是这样(不过你会用M去拍夜场吗……)。各大论坛里有过类似惨痛经历的网友不在少数,所以大家拍舞台的时候要特别小心,遇到那种浮夸射灯光效的舞台,还是别拍了,好好听歌,多关注一下你身边的女朋友。

 

  点击跳转《无忌评图|为作品说真话,让摄影不止于爱好!》,可参与投稿与评论。

色影无忌(6045)
评图(110)
摄影(5550)
作品(422)
批评(107)
交流(136)
5
朕知道了~
4
呵呵
玩打地鼠呢?
分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