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影像频道新闻 > 以影像与文学刻印的城市记录| “它山之石——封岩当代摄影展”苏州博物馆开幕

以影像与文学刻印的城市记录| “它山之石——封岩当代摄影展”苏州博物馆开幕

色影无忌
色影无忌
刘脉
2020-08-12

8月6日,封岩“它山之石”摄影个展于苏州博物馆开幕,这也是苏州博物馆首次举办的当代摄影个展。展出作品近四十幅,其中包含完整的《山石》经典系列作品。

终南山石 06 / Zhongnan Mountain Rock 06 / 204cm×136cm / 2014

个展名称“它山之石”四字出自《诗经》。诗人受王家园林内生机勃勃的气象所触动,他全神贯注的谛听园林内鱼、鸟、树、渊的小天地,写出了一个思辨明灿的大世界。其中以“它山之石,可以为错”、“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两句最广为人知,彰显的是一种悦纳异己的胸怀,交叠出的是一个兼容并蓄的世界,就像今日的苏州古城以及苏州博物馆,在历史时空中吐故纳新。

动物园池塘 02 / Zoo Pond 02 / 130cm×192cm / 2006

因应苏州博物馆现代主义园林式的展场,除了《山石》系列,同时展出的还有《唐陵深草》、《迷幻的竹子》以及《秩序》系列。

唐陵深草 02/ Tang Mausoleum Long Grass 02 / 201cm×134cm / 2015

迷幻的竹子 01/ Psychedelic Bamboo 01 /120cm×90cm / 2009

铁板·灯 / Metal Board with Lights / 42cm×61cm / 2005

封岩的作品,以反复推敲形成的极简构图、绘画般的抽象画面以及物品的肖像等作品为其代表。这次,特意展出过去不曾展出过的、包括极少数以“人”的出现为主题的作品,如“西安环城公园”和“狮虎山”,拍摄日暮前在古城西安及北京动物园留影的人们。

西安环城公园01/ Xi'an City Walls Park 01 / 68cm×100cm / 2006

狮虎山 / Hill of Lions and Tigers / 68cm×100cm / 2006

在《松树白车》、《动物园池塘》和《竹子白车》这样的作品中,封岩以古典的隐喻完成了“松、竹、石”三大传统主题与今日生活的探索。

松树白车 / Pine and Car / 92cm×136cm / 2006

动物园池塘 01 / Zoo Pond 01 / 110cm×163cm / 2006

竹子白车 / Bamboo and Car / 120cm×81.5cm / 2006

早期作品中苍茫浓重而独立的石峯,与近年来山水画沉浸式的“终南山石”、“唐陵深草”的大尺寸作品并列,更见其跨越视觉艺术史中地域及代际的印迹。

树·石头02 / Tree, Rock 02 / 110cm×163cm / 2006

《树·石头 01》,180x120cm,2006

————————

终南⼭石 04 / 180×120cm / 2011

封岩令人瞩目的《⼭石》系列,却完全让人想起传统⽔墨文⼈画中的⼭石。他精致纯然的将⼭石粗粝的表⾯表现为视觉愉悦的客体;他⽤文化中的传家之宝让时光逆转。巨⼤的画幅 —— 180 x 120cm ——使其在视觉上更加引人注⽬。尽管也许⼈们会将这件作品和水墨画作联系起来,事实上封岩仍旧延续了他的⽅式:完全聚焦于眼前事物,找寻特定物品孤立状态中的当代性、视觉上的抒情,以及辨识其中传统的庄严性。

——Jonathan Goodman(美国纽约艺评家)

节选自“客观化摄影”

唐陵深草 08/ Tang Mausoleum Long Grass 08 / 201cm×134cm / 2018

古都恢宏的遗迹讲述着一个关于衰亡的故事,提供着再度崛起的想象。封岩刻意避开遗迹所蕴含的纪念碑式的宏大,从而回避了对于地位和权力的旧思新梦。艺术家跟随着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脚步,但其关注点并不是前人的发现,而是昔日荣光中为人所忽视的。野草取代了纪念碑,无关成就、毁灭和断裂,让人们注意到一个比中国封建帝制更宏大的时间维度。或许,植物学家某天会发现这类植物只在这一地区生长,赋予文明的摇篮一层新的意味。亦或者,步步迫近的气候灾难很快会威胁到已经经过这么长时间考验的物种。

——Paola Iovene(芝加哥大学中国文学系副教授)

节选自“克制的图像”

迷幻的竹子 04/ Psychedelic Bamboo 04 / 120cm×90cm / 2009

“迷幻的竹子” 混合了西方的迷幻剂文化,同时指向了竹子在中国艺术和自然中的独特寓意。作品美感来自其内部霓虹灯的冷光,无声的彩色光线赋予影像以力量;它让人想起如丹·弗拉文(Dan Flavin),但同时它们又是那么惊人的独创。事实上,这些摄影作品中的浪漫情怀——他们精细的美感——提出了关于摄影与绘画关系的有益问题。

——Jonathan Goodman(美国纽约艺评家)

节选自“客观化摄影”

浴室镜子 / Bathroom Mirror/ 61cm×42cm/ 2005

绿门黄包 / Bag Behind Door / 42cm×61cm / 2005

封岩的这些在初看之下使人情绪不安或产生无以名状反应的作品,提出的其实是艺术家以身为在当代中国生活的一个人,对于每日生活所感受到的一种非常微妙的含义和洞察力。那些消逝的细节和看似漫不经心选择的场所,表达了个人内心和公众空间之间饶富意味的观察,透过敏锐的隐喻和作品较大的尺寸,这些影像是对中国当代日常生活一种不朽的“造像”。

——Michael J. Hatch(普林斯顿大学东亚艺术史学者)

节选自“滤后的静物”

————————

“它山之石”,苏州博物馆展览现场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本次个展同时,适逢封岩个人文学作品集《座椅反弹的声响》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展览期间还举办了封岩之文学与摄影作品的讨论。

 

座椅反弹的声响——艺术家与文字01

封岩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8月8日苏州诚品书店,举办了封岩《座椅反弹的声响》新书分享会

《座椅反弹的声响》一书收录了摄影艺术家封岩分别写作于北京和纽约的中短篇侦探小说,行文简素,用笔克制,文字中呈现着摄影艺术的客观。

这前后两部风格相似又迥异,一个是于北京回望、虚构同样是古城的西安;一个是以异乡人的身份旁观纽约——一个实验剧场,一座用以排练的20 世纪50 年代的国防工厂,一幢偶然发生坠楼事件的黯淡老公房……演员被不动声色地观察,同时被要求不带表情地讲述故事,故事中套着故事,层层叠叠,像罗生门一样展开;萦绕着香奈儿香气的凶杀案,地铁上的致命追缉,暴雨将至的西海岸飘忽不定的神秘车行……一个又一个人的都市奇遇,以似有若无的关联,构成一次又一次对日常的绝对异常的回响。

苏州博物馆个展“它山之石”展览现场有关《座椅反弹的声响》的手稿

广西师大出版社责任编辑尹晓冬表示:“在《座椅》中,人物的塑造,其举止、动作、行进都仿佛是为镜头所记录,一帧又一帧,被不厌其烦地、无数次地重复。真相何在?意义何在?假如我们的一生是一部漫长的电影,我们的每一秒都能分解为一帧一帧的镜头,我们仿佛被拉进了一个无限的深渊,而这无限的深渊正是由无限切割的生活细节构造出来的。日常!对,就是每天早晨你起床、踩上拖鞋、步入盥洗室、按固定程式刷牙……假如我们的一生被如此以显微镜般地审视—拆分的精确,强迫症一样的—反而造成了一种失真,那生命的意义究竟何在?在逝者如斯夫的时间流中,写作者封岩拉扯起试图反思的旗帜,“我”又何以作为人而立足?与“秩序”一样,《座椅》切入了普通人以及他们同样普通的生活,却是对日常的一次绝对异常的回响。

创作者从无到有,总是一次又一次地打开新的观看世界之道。而这一回,摄影艺术家封岩放下了手中的相机,以文字、以虚构为名拉开了一扇故事的大门,我们借机得以重新窥看、审视我们生存于此,但有时会熟视无睹的世界。“

一个执着于影像的摄影艺术家,用影像追问生活,用文字佐证他对当代生活的思考,自如地以两者刻印他的城市记录。

- 关于艺术家 -

封岩,1963年出⽣于西安。1989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旅居纽约多年,现居北京及台北。

封岩个展包括:苏州博物馆、当代唐⼈艺术中心、上海沪申画廊、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北京四合苑画廊等。作品曾参加荷兰FOAM摄影博物馆、德国设计博物馆、德国宝马基⾦会、澳⼤利亚⽩兔美术馆、美国Spencer Museum of Art博物馆、澳⼤利亚UQ Art博物馆、澳⼤大利亚莫那什博物馆、法国巴黎市立现代博物馆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深圳OCAT当代艺术中心、上海民生美术馆、上海摄影艺术中心、广东美术馆、中央美院美术馆、今⽇美术馆、昊美术馆等⼤型展览。他的作品被海内外重要的美术馆、博物馆和艺术基金会收藏。

除了视觉艺术的创作,多年来封岩一直保持文学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先后著有《终南山》、《大雁塔》、《座椅反弹的声响》等中长篇小说。

书(9)
封岩(12)
展览(350)
当代艺术(50)
摄影(5555)
色影无忌(6046)
艺术(262)
苏州博物馆(2)
0
朕知道了~
0
呵呵
玩打地鼠呢?
分享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